约翰·伯格(John Berger),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画家。1926年出生于伦敦。1946年从军队退径后进入Central School of Art Chelsea School of Art学习。1948年至1955年以教授绘画为业,曾举办个人画展1952年,他开始为伦敦New Statesman杂志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此后他更有多部艺术专著问世,如《观看之道》、《看》、《另一种讲述的方式》等,他亦写小说,名篇G.(1972)获英国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最近20年间,伯格一直生活在阿尔插斯山脚下的一个法国小村庄中,濒临消亡的传统山区生活方式令他着迷,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观看先于言语。似乎是常识,却常常为人所忽视。事实上,新千年以来的迅猛变化,人们被越来越多的影像包围,早已对此毫不陌生习以为常,犹如平静的水面。偶尔,这水面会被投入一颗石子,才泛起一两丝涟漪。 最新的石子是一副画。11月,美国艺术家Robert Ryman的绘画作品《无题...
评分不看之道 ——《观看之道》读后感 约翰·伯格有关“看”的观点,陈丹青的书中读过一些,怎样说法,记性差,忘掉了。只是有模糊映像,晓得我每日的看,透过近视镜片,透过相机取景器,透过电视屏幕,原来各有玄机。上回在南京先锋书店看见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便...
评分这本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观看之道》字数不多,区区的一百七十多页,却夹杂着大量用以解释说明的图片。可想而知,既然讲述的是欣赏艺术之道,旁边如果不附以范图作为参考与佐证,也说不过去。这本书我是与《抵抗的群体》差不多同步看完的。后者更主要从艺术家背景...
评分这本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观看之道》字数不多,区区的一百七十多页,却夹杂着大量用以解释说明的图片。可想而知,既然讲述的是欣赏艺术之道,旁边如果不附以范图作为参考与佐证,也说不过去。这本书我是与《抵抗的群体》差不多同步看完的。后者更主要从艺术家背景...
评分此书购于数年前。反复阅读。受益匪浅。书中内容围绕着一个焦点image。它不是我们原始肉眼所见的影像,而是人为的创作摹拟。观看先于语言。看把物和人拉入共谋的关系,所有的image反映的都是一个主题:人是怎么在看。在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过滤掉了一些东西。最后呈现在我们...
“影像是重造或复制的景观。这是一种表象或一整套表象,已脱离了当初出现并得以保存的时间和空间,其保存时间从瞬息间至数百年不等。”无论是消灭细节的复制品的照片,还是始终处于男性视野下的女体裸像,还是静谧和冷凝的油画,还是借怀旧为口实制造梦幻刺激消费的广告。。。约翰伯杰分析了多种影像,它们怎样和文化历史,大众心理联系起来,因而性格鲜明。是我们在看它们,还是它们在注视观看者?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开头的古老句子至今仍不失魅力: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
评分果然高深啊……最后一章关于广告的理论值得一看
评分好左。有点意外。文笔很好地在抨击。油画,广告的解读蛮有趣的。目前还不知道怎么加入现有知识体系中。那几个整章的画感觉错过了好多。berger的节目看了一下还行。偏浅了,我没有美学基础。
评分小巧好读,如果读过本雅明的话。对历史的观点很有道理,不过是现实与历史的关系,人对现实的恐惧导致了过去的神秘。对于视觉艺术的鉴赏,也不妨从画者发觉吧,从视觉欣赏上升到冷酷的审美体验层面。然而早已习惯了被复制得遍布生活的画作,再欣赏原作的时候,你何种感受。我自以为门外汉。
评分人们总爱好感觉,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 而语言不能解释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