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沃森(James D.Watson)1928年出生于芝加哥。在芝加哥大学修动物学,后来前往欧洲,在哥本哈根和剑桥从事研究工作,在那里,他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合作发现了DNA的结构,并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奖。1990年代,沃森成为第一个主持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科学界同类!
甚至过之!
很多国人把科学看作象牙塔,
其实塔里的肮脏就跟唐僧的最后一站是佛祖的玩笑。。
总归来说,无论这本书如何的生活零碎,或许根本谈不上什么非读不可的大作,(尽管它出自名家之笔,但名家已经放弃了身价,本要还原不是那么具有“亲和力”的科学界以人间烟火之面目,那我们还等什么呢?)但它总归是科学界顶尖社群工作与生活等各方面的点滴写照。它抛弃掉所有...
评分我去图书馆借这本书,本以为是中文版,结果发现是英文版的。 英文版行文非常rhetoric,文字算华丽的,与英文科技新闻相比,理解起来还真有点难度。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感觉就是写,科研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制度上的、人情世故上的、合作、竞争、灵感怎么出现 等等...
评分1953年4月7日,法国,在穿过塞那河回到卢森堡宫附近旅馆的路上,詹姆斯•沃森孤零零的一个人,望着在圣•吉门附近的长发姑娘,知道她们对他不会感兴趣的,“我25岁了,已经没有什么魅力了。” 此前一周,这个还没满25岁的年轻人和他的搭档,只有大学学历的弗朗西斯•克里...
评分(载《书评周刊》2003年6月) 科普著作的翻译还有救吗? ·方舟子· 当前翻译著作质量普遍低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报刊上也常常见到露文章,像把“孟子”翻译成“门休斯”、“体质人类学”翻译成“物理人类学”、“氨基酸”...
评分故事确实好看,科学工作者的竞争和合作,重要发现如何推进,停滞和插曲其实占了大部分时间,突破是如何产生,实验、计算、争论、探讨与电影、喝酒、度假、聊姑娘交织在一起,科学家的自述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研究的脉络。翻译错误频出。
评分天才在人间孤独的玩耍着,科学的感动
评分其实是80年代刘望夷译的那本,可惜豆瓣没有。这个新版的据说是剽窃,而且封面好恶俗 :( 为了读这本书专门去复习嘌呤和嘧啶的结构,中学知识全忘光了 :(
评分内容简介就是个屁,其实可以看伍迪艾伦的《however works》
评分或许他不是什么道德楷模,但是足够真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