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沃森(James D.Watson)1928年出生于芝加哥。在芝加哥大学修动物学,后来前往欧洲,在哥本哈根和剑桥从事研究工作,在那里,他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合作发现了DNA的结构,并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奖。1990年代,沃森成为第一个主持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科学界同类!
甚至过之!
很多国人把科学看作象牙塔,
其实塔里的肮脏就跟唐僧的最后一站是佛祖的玩笑。。
括号 看的跟这个版本有些不同,把目录附上吧:括号完 第一次看科学家的自传这类的书,好书啊! 这本书让我知道科学家不仅仅需要一心做科研,还要经营好人际关系有广的人脉——“科学家的生活不仅在智力活动方面是丰富多采的,就是在社交活动方面也可能是趣味盎然的。...
评分激动人心的杰作!篇幅不大,然而把那段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分子生物学发现史展示得无比生动,有趣。沃森25岁时与诸多同事做出划时代的发现,固然与他的天才有关系,然而更值得强调的是扎实的科学基础,活跃的学术气氛,以及充满机会的那个时代。 这是一本少有的外行也能大致读懂的...
评分在网上买这本书时并不知道这是一本英文书。好在这本书虽然号称是科普书,其实更像是科学家的八卦,作者的文笔还挺俏皮,并不难读。尤其是最后几章,颇有惊心动魄的感觉。 讲述几位科学家互相竞争,最终发现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术语。幸亏手头有一个中文译...
评分对《双螺旋》这本书早有耳闻,原来见过汉译本,翻译的挺差劲,读了几页就放弃了。这次有幸搞到原作,颇激动啊。 之前也看过一些介绍科学研究的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写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的猜想》,也算是中国人写科学家的经典吧。说真的,当时我初中,看《哥》真的...
评分才疏学浅,只读过几本英文原著,这是其中之一。看杨振宁2004年在清华讲授普通物理课程视频时发现的,他强力推荐。先看了1984科学出版社的中文版,感觉极妙,果断入手原版。难得的好书,详述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全过程,了解洋人是怎样科研和处事的,很有意思。其实洋人跟我们...
很仔细地做了笔记。DNA结构的发现是各学科通力合作的结果,丰富而多彩的沃森和克里克找到了,他们跨越了众多学科和权威们林立的围墙。这让我想起眼下的工作和生活,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难道我们就无能为力吗?
评分其实是80年代刘望夷译的那本,可惜豆瓣没有。这个新版的据说是剽窃,而且封面好恶俗 :( 为了读这本书专门去复习嘌呤和嘧啶的结构,中学知识全忘光了 :(
评分天才在人间孤独的玩耍着,科学的感动
评分好像名不副实。还是翻译的问题?
评分好像名不副实。还是翻译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