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讲疏

文心雕龙讲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元化,生于1920年,祖籍湖北江陵。童年随父母在北京清华园度过,后在北京城内读中学。抗战后流亡上海,在上海居住至今。从青年时代开始,先后从事文学理论与思想史的研究工作。著作除《文心雕龙讲疏》外,还有《文学沉思录》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元化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390
译者:
出版时间:2004-11
价格:37.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335001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心雕龙 
  • 王元化 
  • 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艺评论 
  • 古典文学 
  • 文论 
  • 比较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文心雕龙讲疏》改名为《文心雕龙讲疏》,取既有讲话,也有疏记的意思。一九四六年,我在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任讲师时,曾讲授《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某些观点,即萌发在那时的讲课中。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本书自1979年以《文心雕龙创作论》书名出版后,迄今有十多年了。1984年,《文心雕龙创作论》印行第二版时,我曾在文字上略作修订,并在有关章节后增加了二版附记,以补充或订正原来的观点,使先后两种说法并存。这是效法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体例。现在本书即将印...  

评分

今天刚刚读完。 感觉除了可惜还是可惜。 不久前在天涯围观jp的时候,看到回帖说:研究中国古文很有趣,也很奢侈。 倒令我忽然释然,大概这是真的。 大概我追随的真是奢侈品,因此面对当中种种困难不要太忿怨。 王元化是前辈,本书出版在上世纪中国社会跌宕之前,而内容其实是...  

评分

孤独,确实是思想者的命运。他在世时,绝不迎合众说。他因追求精神之独立和思想之自由的境界而受世人尊重,他在“学术凸显和思想淡出”的时代倡导“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他在病危期间口述一信致友人林同奇,说他觉得他的生命只是因了他的思想而延续着。似乎命运之神...  

评分

行文求圆求滑,颇符沪人秉性,立说迹近骑墙,甚少发明;对神思篇中的“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用“写意说”修正之前的“言尽意说”,自新可嘉,不过也透露出强古人从己意的故习,毕竟知道刘勰还有“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一句话。 纵...

评分

孤独,确实是思想者的命运。他在世时,绝不迎合众说。他因追求精神之独立和思想之自由的境界而受世人尊重,他在“学术凸显和思想淡出”的时代倡导“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他在病危期间口述一信致友人林同奇,说他觉得他的生命只是因了他的思想而延续着。似乎命运之神...  

用户评价

评分

根据传统说法,“志”渊源于《尧典》的“诗言志”,偏重于在国家礼俗政教的美刺方面,是《诗》的创作路线的理论概括;“情”脱胎于《文赋》的“诗缘情”,偏重在一己穷通出处的抒发方面,是《骚》的创作路线的理论概括。但是《诗大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所说的“志”和“情”显然是混用不分的。另一方面,发愤抒情的《骚》也不一定完全无视言志的功用。《悲回风》说“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质所明。”刘勰《情采篇》的“志思蓄愤,吟咏情性。”正是这种综合论的结果,而非承袭诗教说的程廷祚或主张性灵说的袁枚,既不是程颐《答朱长文书》的“作文害道”亦非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不关理”。黑格尔用古希腊人的παθοs代表“合理的情绪力量”,具有“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容”,正大相仿之。

评分

王元化先生的每一篇论文都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对自己所要翻案的观点,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敷理以统举”组织论证,很多论点如今已成学术定论(如对王利器的反驳)。王先生的研究路数真的很值得借鉴,首先他利用黑格尔所提供的“手术刀”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切入中国学界内部的学术争论,打开切口之后,并不按照黑格尔的路数强为之论证,而是毅然回到中国古典文论传统、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刘勰文本的内部展开论述;在每篇的二版附记中,以黑格尔等人作为镜像,发现中西文化比较中存在的“观念性的统一”。作为比较文学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做法更难,需要厚积薄发,但是也更有学术价值;第二阶段人文价值更高,但很容易做空做大做假,如果不是像钱钟书等人一样有过目不忘的真本事,那大可不必眼高手低,需下笨功夫仔细学习王元化的做法。

评分

很大的努力

评分

王元化先生的每一篇论文都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对自己所要翻案的观点,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敷理以统举”组织论证,很多论点如今已成学术定论(如对王利器的反驳)。王先生的研究路数真的很值得借鉴,首先他利用黑格尔所提供的“手术刀”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切入中国学界内部的学术争论,打开切口之后,并不按照黑格尔的路数强为之论证,而是毅然回到中国古典文论传统、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刘勰文本的内部展开论述;在每篇的二版附记中,以黑格尔等人作为镜像,发现中西文化比较中存在的“观念性的统一”。作为比较文学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做法更难,需要厚积薄发,但是也更有学术价值;第二阶段人文价值更高,但很容易做空做大做假,如果不是像钱钟书等人一样有过目不忘的真本事,那大可不必眼高手低,需下笨功夫仔细学习王元化的做法。

评分

王元化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开了理论阐释的新风,将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运用于中国古代文论,注重对理论范畴的阐发,书中明显可见其为社会的文艺批评观,其在晚年修正后主张从比兴之意探讨言意之辩似更有创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