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讲疏

文心雕龙讲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元化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390
译者:
出版时间:2004-11
价格:37.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335001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心雕龙
  • 王元化
  • 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艺评论
  • 古典文学
  • 文论
  • 比较文学
  • 文心雕龙
  • 文学理论
  • 古典文学
  • 骈文
  • 刘勰
  • 中国古代文学
  • 散文
  • 思想史
  • 美学
  • 文本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心雕龙讲疏》改名为《文心雕龙讲疏》,取既有讲话,也有疏记的意思。一九四六年,我在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任讲师时,曾讲授《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某些观点,即萌发在那时的讲课中。

作者简介

王元化,生于1920年,祖籍湖北江陵。童年随父母在北京清华园度过,后在北京城内读中学。抗战后流亡上海,在上海居住至今。从青年时代开始,先后从事文学理论与思想史的研究工作。著作除《文心雕龙讲疏》外,还有《文学沉思录》

目录信息

出版说明
新版前言
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
《灭惑论》与刘勰的前后期思想变化
刘勰的文学起源论与文学创作论
《文心雕龙》创作论八说释义小引
释《物色篇》心物交融说
关于创作活动中的主客关系
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
关于艺术想象
释《体性篇》才性说
关于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
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
关于意象:表象与概念的综合
释《情采篇》情志说
关于情志:思想与感情的互相渗透
释《镕裁篇》三准说
关于创作过程的三个步骤
释《附会篇》杂而不越说
关于艺术结构的整体和部分
释《养气篇》率志委和说
关于创作的直接性
《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序
一九八三年在日本九州大这的演讲
一九八四年在上海中日学者《文心雕龙》讨论会上的讲话
一九八七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
一九八八年广州《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闭幕词
《敦煌遗书文心雕龙残卷集校》序
《文心雕龙创作论》初版后记
《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
《文心雕龙讲疏》日译本序
备考(对本书的品评)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行文求圆求滑,颇符沪人秉性,立说迹近骑墙,甚少发明;对神思篇中的“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用“写意说”修正之前的“言尽意说”,自新可嘉,不过也透露出强古人从己意的故习,毕竟知道刘勰还有“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一句话。 纵...

评分

本书自1979年以《文心雕龙创作论》书名出版后,迄今有十多年了。1984年,《文心雕龙创作论》印行第二版时,我曾在文字上略作修订,并在有关章节后增加了二版附记,以补充或订正原来的观点,使先后两种说法并存。这是效法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体例。现在本书即将印...  

评分

今天刚刚读完。 感觉除了可惜还是可惜。 不久前在天涯围观jp的时候,看到回帖说:研究中国古文很有趣,也很奢侈。 倒令我忽然释然,大概这是真的。 大概我追随的真是奢侈品,因此面对当中种种困难不要太忿怨。 王元化是前辈,本书出版在上世纪中国社会跌宕之前,而内容其实是...  

评分

本书自1979年以《文心雕龙创作论》书名出版后,迄今有十多年了。1984年,《文心雕龙创作论》印行第二版时,我曾在文字上略作修订,并在有关章节后增加了二版附记,以补充或订正原来的观点,使先后两种说法并存。这是效法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体例。现在本书即将印...  

评分

本书自1979年以《文心雕龙创作论》书名出版后,迄今有十多年了。1984年,《文心雕龙创作论》印行第二版时,我曾在文字上略作修订,并在有关章节后增加了二版附记,以补充或订正原来的观点,使先后两种说法并存。这是效法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体例。现在本书即将印...  

用户评价

评分

“诗无达诂”。如果说复兴传统文化,这本书可谓深有见地。通过黑格尔入《文心雕龙》。这是其一。文献功底扎实,却走的是阐发的路子,搞古代文论,文献是根基,这一点我缺乏,所以罗列出来。这是其二。古代文论是可以与现代对接的,问题是对接之后有多少能符合“意识形态”?如龙学“道”,皆解释为“自然之道”,解作:其内部客观规律。不若本书视作“绝对精神”更为贴切。然前者是唯物的,后者是客观唯心的,即便有见地也难以出头。说到底,文学是哲学之思的变体,文学研究则是制度,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了。怕是要在饿不死的情况下,能写一蕃东西出来,不求发表,不然,难上加难。只能走不谈政治的路子,这是虚妄。

评分

王元化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开了理论阐释的新风,将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运用于中国古代文论,注重对理论范畴的阐发,书中明显可见其为社会的文艺批评观,其在晚年修正后主张从比兴之意探讨言意之辩似更有创见

评分

王元化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开了理论阐释的新风,将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运用于中国古代文论,注重对理论范畴的阐发,书中明显可见其为社会的文艺批评观,其在晚年修正后主张从比兴之意探讨言意之辩似更有创见

评分

“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谈墨学而极矣。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博者能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陈寅恪所没能说出来的,大概正是眼下这个事实:越是希望按照概念、术语将古人思想整理清晰,越是同古人南辕北辙。问题是,似乎现在读古书并不在意是否有那个“原教旨”,既然整个阅读史都是一部将错就错的历史,走到今天似乎也只是“已有之事后必再有”罢了。只怕而今我们连对“本真”的那样一点钻牛角尖的苛求精神,也几乎丧失殆尽了,反而一再用一些莫名其妙的“当代意识”附会古人……这种事情,一说便俗。

评分

这是我在大三的时候于选修课上读的,那门选修课一周两节,我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差不多就将这部书看完了,然后决定报考古代文论方面的研究生,后来虽未能如愿,但仍对那段时光充满感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