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羅蘭·巴特 法國 隨筆 法國文學 外國文學 文學 散文隨筆 社會學
发表于2025-01-09
哀痛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每個人都有母親,巴爾特的哀痛,也正是我們的哀痛
★全世界最特彆的一部悼念書,最沉重的一冊懷戀語
★當代最著名的理論傢和文化評論傢羅蘭•巴爾特的內心密語和悲傷傾訴
★看哀痛作為一種情感,如何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她生病期間住的房間,是她故去時的房間,也是我現在就寢的房間。在她倚靠過的牆壁上,我掛上瞭一幅聖像(並不是因為信仰),我還總是把一些花放在桌子上。我最終不再想旅行瞭,為的是能夠呆在傢裏,為的是讓那些花永遠不會凋落。
——羅蘭•巴爾特,1978年8月18日
內容介紹
1977年10月25日,羅蘭•巴爾特的母親在經曆瞭半年疾病摺磨之後辭世。母親的故去,使羅蘭•巴爾特陷入瞭極度悲痛之中。他從母親逝去的翌日就開始寫《哀痛日記》,曆時近兩年。
這是一部特彆的日記,共330塊紙片,短小而沉痛的話語,記錄下瞭他的哀痛經曆、伴隨著哀痛而起的對母親的思念,以及他對於哀痛這種情感的思考和認識。
作者介紹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傢與文化評論傢。其一生經曆可大緻劃分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是濛田以來法國最傑齣的散文大傢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瞭研究社會、曆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錶瞭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瞭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係”,從而深刻地改變瞭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曆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瞭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嚮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産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閤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彆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翻譯的不怎麼樣
評分寫作不是為瞭自我迴憶,也不是為瞭贏得什麼虛名,而是與忘卻的痛苦作鬥爭。因為忘卻是絕對的,很快就沒有任何痕跡瞭。不論在何處,也不論是何人。
評分哭。
評分哭。
評分譯得不忍卒讀。平均每兩三篇就有完全誤導性,讓讀者摸不著頭腦的誤譯。舉一個誤導性的例子:P16,她不曾“全部地”屬於我。其實巴爾特在這裏隻是說:過去,她不是我生活的全部。
罗兰·巴尔特的母亲于1977年10月25日因病辞世。在1977年10月26日—1979年9月15日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每天不间断地坚持写哀痛日记。这是怎样一种表达?这是怎样一种心情呢?我没有合适的言词表达,我能想见那些如流水般的法语字符在那些被裁成四分之一的标准纸上痛切地流淌,...
評分罗兰·巴尔特的母亲于1977年10月25日因病辞世。在1977年10月26日—1979年9月15日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每天不间断地坚持写哀痛日记。这是怎样一种表达?这是怎样一种心情呢?我没有合适的言词表达,我能想见那些如流水般的法语字符在那些被裁成四分之一的标准纸上痛切地流淌,...
評分1 我没读止庵的《惜别》,视频里听他讲,母亲去世后,他花了2年(?)的时间将这种“惜别”之痛写出来,算是惜别母亲,也算是将自我从某种悲痛中解救出来。《惜别》写完,止庵坦言,并无什么用。 2 是否有一种情绪,最终刻在你生命里,从生到死,你都有一种背负之感,难以呼吸...
評分第二页,就让我深深感动:“我了解患病之中、弥留之际的母亲的身体。” 瞬间落泪。 作为一个学习了太多理论的文学学生,我被罗兰巴尔特的真诚带回自己的内心,又被他的智慧引向更深的思考。我无言以对,无法枉论天才,因为罗兰巴尔特始终是我心中的天才。 哀痛就是哀痛,自哀痛...
評分——罗兰巴特的最后悲伤 超越一切就是归于平凡,永恒就是绝望,慈悲就是悲伤。 这是一部由语词、不连贯的句子构成的书,它甚至类似一幅心电图,读者需要通过这些日记中反复出现、变动甚微的词语来推测罗兰巴特整体的心理变化。 但是,破碎的形式与结构却无损...
哀痛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