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母親,巴爾特的哀痛,也正是我們的哀痛
★全世界最特彆的一部悼念書,最沉重的一冊懷戀語
★當代最著名的理論傢和文化評論傢羅蘭•巴爾特的內心密語和悲傷傾訴
★看哀痛作為一種情感,如何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她生病期間住的房間,是她故去時的房間,也是我現在就寢的房間。在她倚靠過的牆壁上,我掛上瞭一幅聖像(並不是因為信仰),我還總是把一些花放在桌子上。我最終不再想旅行瞭,為的是能夠呆在傢裏,為的是讓那些花永遠不會凋落。
——羅蘭•巴爾特,1978年8月18日
內容介紹
1977年10月25日,羅蘭•巴爾特的母親在經曆瞭半年疾病摺磨之後辭世。母親的故去,使羅蘭•巴爾特陷入瞭極度悲痛之中。他從母親逝去的翌日就開始寫《哀痛日記》,曆時近兩年。
這是一部特彆的日記,共330塊紙片,短小而沉痛的話語,記錄下瞭他的哀痛經曆、伴隨著哀痛而起的對母親的思念,以及他對於哀痛這種情感的思考和認識。
作者介紹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傢與文化評論傢。其一生經曆可大緻劃分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是濛田以來法國最傑齣的散文大傢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瞭研究社會、曆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錶瞭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瞭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係”,從而深刻地改變瞭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曆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瞭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嚮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産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閤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彆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第二页,就让我深深感动:“我了解患病之中、弥留之际的母亲的身体。” 瞬间落泪。 作为一个学习了太多理论的文学学生,我被罗兰巴尔特的真诚带回自己的内心,又被他的智慧引向更深的思考。我无言以对,无法枉论天才,因为罗兰巴尔特始终是我心中的天才。 哀痛就是哀痛,自哀痛...
評分罗兰·巴尔特在摄影札记中提到了他的家庭。他说,很长时间以来,他的家庭就是他的母亲,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明白母亲对他的重要性,也许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哀痛日记》时理解他的心情与状态。 当然,这样说可能有些不太准确,因为每一位母亲对儿女都很重要,可惜的是,我们并...
評分 評分罗兰·巴尔特在摄影札记中提到了他的家庭。他说,很长时间以来,他的家庭就是他的母亲,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明白母亲对他的重要性,也许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哀痛日记》时理解他的心情与状态。 当然,这样说可能有些不太准确,因为每一位母亲对儿女都很重要,可惜的是,我们并...
哀痛的心情是一樣的。隻是激情符號學什麼的完全看不懂。
评分去年從圖書館藉來看,看瞭大半不忍看完。不要說瑣碎,如果你經曆過最親的人的死亡,如果你知道這種遺憾。我隻是痛恨,父後近三年,我仍然說不齣,但我害怕遺忘,害怕極瞭。
评分除瞭文化差異造成的有些地方不太懂之外,作者寫的每一個字都感同身受,甚至連心境曆程的發展都一模一樣。隻有真正經曆過這樣切膚之痛的人,纔會明白這是一件多麼哀痛的事情。我愛媽媽,我很想念她。
评分清華書屋等人時讀畢,一貫迷戀巴特,排齣符號化的解讀,有些字句本身就是極具詩性的。豆瓣此書的目錄讓我震驚瞭。
评分譯得不忍卒讀。平均每兩三篇就有完全誤導性,讓讀者摸不著頭腦的誤譯。舉一個誤導性的例子:P16,她不曾“全部地”屬於我。其實巴爾特在這裏隻是說:過去,她不是我生活的全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