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尔德,1950年生,197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世界著名人类学家。他已出版的著作主要着力于对欧亚太陆过去及当代的游牧民族及社会进行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巨大。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本书作者托马斯·巴菲尔德出生于1950年,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及人类学教授。
今天中蒙俄三国的蒙族人口数全加一起,也不足汉人百分之一。虽然历史上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与中原的人口差距或许没有这么悬殊,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以数量级来衡量是毫无疑问的。任何人只要注意到这个事实,恐怕都会对历史上中原王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何以如此被动感到困惑不解。...
评分#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 草原游牧部落有这样一种社会机制权力机制的内涵基础,英雄化并兼具卡里斯马式的。【卡里斯马型政治_百度百科】 卡里斯马型政治统治是指建立在“非凡的献身于一个人以及由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或者英雄气概,或者楷模样板之上”的统治。 h...
评分危险的三角关系 辉格 2014年2月16日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4985.html 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关系,始终是影响古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一大关键因素,处理这一关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原农业帝国的政治形态、军事力量配置乃至财政结构,从而影响一个王朝的气质和命运...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读了耳目一新的一本书,以往接触过的东亚历史类读物无不将中原作世界的中心,这使我这样的凡人在观察历史时不可避免的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第三方“蛮夷学者“之手,我有机会以一个更为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过去,而从儒家内敛自大...
评分这本我买了以后,迟迟没有翻开的书,终于看完了。有点后悔没早点看它,这本《危险的边疆》豆瓣评分8.5,我觉得给9.5都可以!!看了很长见识,尤其对于习惯了中国天朝本位的中国人来说,看了它会让你的上升几个跨度的视野来重新理解国际关系。 这本书大概从四个时期论述了中华帝...
觉得立论有点勉强。书中认为强大中原政权伴随着游牧政权,两者相生。元朝是特殊,那清朝也特殊,如何证明统一是常态,对立是变态呢。还有作者可能对清入关前的史实不太了解。
评分以草原观点看草原
评分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松散体制和战略特性决定了中原王朝不能真正征服游牧民族,汉匈战争里混邪王、休屠王的失败并不能真正打击到单于(草原分封本身就存在分裂倾向,单于并不能直接控制属王的部落民众),而且因为匈奴放弃与大规模汉军的正面交战而战略转移到草原腹地使得汉军疲于奔命,草原的最终获胜者依旧是匈奴,这也是因为游牧民族涿水草而居,居无定所的生活特点,而汉人做不到。也难怪元朝像他们的游牧祖先那样敢于果断放弃大都,转移蒙古高原腹地来保存势力,避免了被征服,所以北元还能续到1635年,明朝就只能在1644年完了。
评分草原和中原两种文明真实的交互过程。在历史过程中,无论是匈奴、突厥、蒙古,还是鲜卑、契丹、女真,都是东亚历史的塑造者,也是中国历史的塑造者。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兴衰和权力更替,都有“草原系”和“东胡系”的影响和参与。而现代中国,包括西藏、新疆、内蒙古、东北、中原的广阔疆域,实际上是清朝时期固定下来的。
评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著作。用更高层次的视角去看待东亚历史中草原和中原的关系,基于旧的材料提出新的理论,值得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