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尔德,1950年生,197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世界著名人类学家。他已出版的著作主要着力于对欧亚太陆过去及当代的游牧民族及社会进行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巨大。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本书作者托马斯·巴菲尔德出生于1950年,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及人类学教授。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K历史书籍一列偶然翻阅到的,读到这位作者是以人类学的知识为背景做了一个跨学科的中国边疆史研究,很感兴趣,遂借回研读了一番。 以人类学知识为背景,顾名思义,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客体化、陌生化。以前在历史课本里的惯常角度给我一个概念,就是中原土地经常...
评分如果某个游戏公司根据中国的中原和边疆历史,开发了一个策略类游戏《游牧帝国》,你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领袖,在游戏中会发生什么呢?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如何从一个部落发展并建立一个游牧帝国(组织原则);如何领导这个帝国与临近的定居文明互动(对外政策...
评分边疆(Frontier)概念可以让我们把研究文明的眼光迅速zoom out到天文学家研究行星或物理学家研究量子的格局中。用地理概念取代文化的、经济的以及政治的“文本背景”的干扰,让我们掌握了一种如同观察蚂蚁搬家、蜜蜂筑窝一般的研究技术。它研究在边疆的碰撞地区的人口及其故事...
评分这本书是在图书馆K历史书籍一列偶然翻阅到的,读到这位作者是以人类学的知识为背景做了一个跨学科的中国边疆史研究,很感兴趣,遂借回研读了一番。 以人类学知识为背景,顾名思义,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客体化、陌生化。以前在历史课本里的惯常角度给我一个概念,就是中原土地经常...
评分目前只看完了匈奴与秦汉的部分。 解释力很强。以游牧本位来重新阐述秦汉以来的历史。 作为一个以汉为荣的历史爱好者,本书差点颠覆我汉吹的历史观。 初看书的第一感受: 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游牧民族天生的机动性,游牧民族与单纯的农耕式文明的千年战争中是立于不败之地的。 哪...
作为一本人类学家所写的旨在阐述中国的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互动模式的专著。作者以内部边界策略与外部边界策略作为分析游牧文明选择的一个视角,并在游牧文明不能离开中原文明而单独生存的大背景之下做出了很多分析,并指出蒙古帝国的异常性,打破了线性描述游牧文明(产生—发展—高峰:蒙古—衰落)的惯常范式,这一点值得学习。诚如姚大力先生所言,本书是从拉铁摩尔的“重新发现”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性代表作,还是值得一看的。
评分对其莫名其妙的偏好用词感到不爽,虽然他的理论很有趣,但证明实在不能说服我
评分观点新颖,不过翻译太差了
评分不如拉铁摩尔
评分人类学写史,同样是结构主义的进路。姚大力认为较拉铁摩尔以降的边疆史传统而言,巴菲尔德是范式转化的观念人物。不过在我看来,巴菲尔德的理论架构虽然体现了动态、共谋,但形态意义上还是二元对立的(就这点来说还是拉铁摩尔更对胃口)。袁剑先生文笔很好,翻译流畅。不过吹毛求疵的认为,对于Manchuria-东北的处理可以商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