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本书作者托马斯·巴菲尔德出生于1950年,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及人类学教授。
巴菲尔德,1950年生,197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世界著名人类学家。他已出版的著作主要着力于对欧亚太陆过去及当代的游牧民族及社会进行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巨大。
这里的中原是指以汉民族为主建立的农业文明,这里的游牧是指以蒙古系中原正北方为主的游牧势力,而这里的边疆是指以鲜卑、辽、金、清等为代表的来自东北的游牧和农业文明的边疆结合体 中原汉族官僚总以中原文明体系的标准来理解北方游牧,其实北方游牧政权的需求方式和中原...
评分危险的三角关系 辉格 2014年2月16日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4985.html 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关系,始终是影响古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一大关键因素,处理这一关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原农业帝国的政治形态、军事力量配置乃至财政结构,从而影响一个王朝的气质和命运...
评分这本书是在图书馆K历史书籍一列偶然翻阅到的,读到这位作者是以人类学的知识为背景做了一个跨学科的中国边疆史研究,很感兴趣,遂借回研读了一番。 以人类学知识为背景,顾名思义,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客体化、陌生化。以前在历史课本里的惯常角度给我一个概念,就是中原土地经常...
评分这本书是在图书馆K历史书籍一列偶然翻阅到的,读到这位作者是以人类学的知识为背景做了一个跨学科的中国边疆史研究,很感兴趣,遂借回研读了一番。 以人类学知识为背景,顾名思义,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客体化、陌生化。以前在历史课本里的惯常角度给我一个概念,就是中原土地经常...
评分本书最大的新颖就是其不同于传统史学的论述视角,不仅没有为现代学术诟病的正朔之争,更摆脱了以中原王朝为视野立足点的习惯,纯粹地以北方草原为本位,贯通式地鸟瞰了整个古代草原世界,是一本通史型的著作。 巴菲尔德给出了一套认识游牧政权与农耕政权互动的理论构架体系,...
人类学写史,同样是结构主义的进路。姚大力认为较拉铁摩尔以降的边疆史传统而言,巴菲尔德是范式转化的观念人物。不过在我看来,巴菲尔德的理论架构虽然体现了动态、共谋,但形态意义上还是二元对立的(就这点来说还是拉铁摩尔更对胃口)。袁剑先生文笔很好,翻译流畅。不过吹毛求疵的认为,对于Manchuria-东北的处理可以商榷。
评分很好,翻译也到位, 问一句国内作者咋就没有这个角度呢? 都去挣钱了???
评分翻译很好,作者意图用两种模式解释从匈奴到满洲的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北族,具有相当的解释力,虽然这种解释也存在问题,而且细节上问题不少。这种结构性的整体性的理解是可贵的
评分观点新颖,不过翻译太差了
评分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在教科书和许多历史普及类著作中,中原和草原间的关系常被描述成一种长达千年的对立关系。很多人在讲述该领域的历史时,也更加注重所谓的“胡汉”之分与“华夷”之别。更极端的还会上升到民族对立与文化存续的程度,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就是这方面的最典型例子。但本书表明草原和中原两种文明真实的交互过程。在历史过程中,无论是匈奴、突厥、蒙古,还是鲜卑、契丹、女真,都是东亚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塑造者。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兴衰和权力更替,都有“草原系”和“东胡系”的影响和参与。而现代中国,包括西藏、新疆、内蒙古、东北、中原的广阔疆域,实际上是清朝时期固定下来的。在中国,文化认同高于血缘认同,而在历史中,中原和草原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不断博弈、不断影响和相互塑造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