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第3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了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从地缘政治的变动、财政金融体制和政治变革的角度,重新回答了“李约瑟之谜”——即“近代中国何以落伍”的问题,指出:理论与现实结合、政治与民众结合、财政金融制度与生产发展和民生结合,乃是中国复兴和中国道路的三个关键点。
韩毓海,北京大学教授。曾任纽约大学东亚系教授,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特任教授。著有《锁链上的花环:启蒙主义文学在中国》、《摩登者说》、《从“红玫瑰”到“红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天下:江山走笔》等。
多年来,韩毓海以其大气磅礴的思想气度、汪洋恣肆的文字风格、慷慨恢弘的人文抱负,成为“士”的精神传统在当代的有力接续。
历史上一直非常遥遥领先的中国,曾经拥有22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为什么从1840年开始,却坠入了屈辱苦难的深渊?以前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除了扼腕痛惜之外,被告知的原因就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船坚炮利,和中国封建政府的腐朽无能。...
评分读这本书纯粹是浪费时间。 一是作者观点极为狭隘,对材料片段式引用、武断式发挥,误导读者; 二是引用的材料太多,整本书大约引用一千多大段,几千个片段,算起来一多半是引用,剩下的是作者断章取义式的阐述,有几本书估计被引用了一多半,这最多算是一本读书笔记而已;另外...
评分一本包含当今最热门的货币战争,金融体系,历史,体制等等内容的书,立志做畅销书的书。 选了一些适合畅销的,流行的,关心的话题。再编著一堆观点或结论来结题。但为了对应话题,所编著的观点与结论过于片面或断章取义。
评分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很有力度的书。说作者左也无所谓,因为所谓左与右的评判标准本来就得看在谁手上。当我们从大历史而非帝王将相家事的角度来看待明以降的历史时,同时当话语主体从西方转化到东方来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为韩先生鼓一次掌! 过去读历史总感觉很...
评分这本书买了大半年了,前几天陪家人在医院,才有时间把它翻完。 应该说作者是有一些学问的,有一些不错的观点(无论是借用别人还是自己发挥出来的),既然已经有不少人在这里说好话,我就不浪费笔墨了。重点说说书里面的一些非闪光点吧: 1、受黄仁宇的影响,作者一个主要观...
第三次读,也是读得最慢的一次,断断续续花了快一个月时间。漫长的16世纪VS漫长的19世纪,陆地VS海洋,两种世界观,两种秩序,前者使世界围绕白银构成一个联系的整体,西方在结构中占优,最终用后者挑战和击溃了前者。所谓现代性不过是这五百年以来,西方资本-战争-民族国家三位一体的霸权,资本投资于战争,获得的殖民地和市场又反过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强权即真理的逻辑被描述成科学与民主的进步,中国的溃败是天下体系的溃败,从此起民族国家的模式行于天下。但整个短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战乱频仍,911等事件都是后一种模式带来的结果和反弹,漫长的19世纪强权即真理、线性进步、丛林模式仍有超克的必要。从大同书谈对两种的超克,是公羊三世,也是黑格尔的正反合,是改变中国和世界,也是世界秩序和结构的调整,从小康到大同。
评分几年前读过第一版,但已没了什么印象,所以此次重读,依然是畅快淋漓,有醍醐灌顶之感。好书!值得常读!
评分我一个非专业人士都觉得内容幼稚可笑,很多东西还不如80年代思想解放时候的东西成熟,这样的书再版四次,完全是官方的立场。 中国搞文科真是没什么前途,限制太多了,个人认为这本书根本无法代表作者的真实想法(否则未免太瞧不起北大的学术水平了)。 不过称赞他的勇气和厚脸皮,说实话多一些这种人对中国的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意义。(以退为进也是好棋) 但是就事论事,一星不能多,剩下的一星安慰一下作者。
评分看来前言和作者在前面列三版的序,以及第一部分的导言,总觉得这是一本气势恢宏、观点新颖但无法吸引我的著作。历史是需要平静、客观,富有洞见的角度来叙述,而不是一味的激情澎湃。
评分我一个非专业人士都觉得内容幼稚可笑,很多东西还不如80年代思想解放时候的东西成熟,这样的书再版四次,完全是官方的立场。 中国搞文科真是没什么前途,限制太多了,个人认为这本书根本无法代表作者的真实想法(否则未免太瞧不起北大的学术水平了)。 不过称赞他的勇气和厚脸皮,说实话多一些这种人对中国的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意义。(以退为进也是好棋) 但是就事论事,一星不能多,剩下的一星安慰一下作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