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罗兰巴特《Writing Degree Zero》相关章节选译及评摘) “诗性(Poetic)”源自于“诗(poetry)”,因此无论这个词在其他学科中出现了怎样的延伸涵义,从“诗”的角度去辨析它的原初涵义都是十分必要的。在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Writing Degree Zero)》一书中谈到了“诗...
评分我只仔细读了导言部分的P3~P6总共四页。 参照了Libgen上下载的法文版,由于没见版权页,不确定具体版本,同时参照的英译本是Annette Lavers和Colin Smith翻译,桑塔格做序的Hill &Wang Inc.版,此书底本与李幼蒸老师2008年人大版均为1953年的Seuil版。 罗兰·巴特是出了名的...
评分在1947年发表的《什么是文学?》中,萨特并没有像传统文论那样直接定义文学,而是提出“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和“为谁写作?”[[1]]三个问题,对20世纪的写作展开了讨论。这一颇为独特的设置折射出了萨特的思考模式:以作家为思考驻点,与其早期的存在主义对主体性...
评分“这是一种纯洁的写作,毫不动心的写作”,也是罗兰•巴特所指涉的“零度写作”,它回归古典主义,但非介入社会,即“存在于各种呼声和判决的环境里而又毫不介入其中”。它是白色的,中性的,是“语言的乌托邦”。而“语言不是一种沉重的、不可制服的行为,而是达到了...
评分草读了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只因前几日收看一场关于古典诗词赏析的讲座,其间周汝昌老先生批驳了“欣赏文学不必做到知人论世,作品是不必究其来处的私生子”的观点, 这个观点则正是出自这本《写作的零度》。今日读过,只觉得晦涩难懂,没有基本的文学研究素养,读起来就...
Cf. Paul de Man, "Literary History and Literary Modernity"
评分巴特的语言是可以加之理论光环的,本身就是一种风格
评分def need to read again and again
评分Cf. Paul de Man, "Literary History and Literary Modernity"
评分def need to read again and agai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