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

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華書局
作者:張伯偉
出品人:
頁數:434
译者:
出版時間:2011-9
價格:39.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101081404
叢書系列:域外漢籍研究叢書
圖書標籤:
  • 域外漢籍
  • 張伯偉
  • 文獻學
  • 方法論
  • 曆史
  • 學術
  • 隋唐五代
  • 文獻學
  • 漢文化圈
  • 文化研究
  • 方法論
  • 比較文化
  • 東亞
  • 曆史
  • 社會
  • 文化認同
  • 區域研究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漢文化圈的形成,其核心是東亞文明。盡管在漢文化圈中有著不同的國傢和民族,但人們內心的感受方式、道德觀念、知識結構等,往往是根據某些基本原則而展開。作為其載體,就是今天在中國、朝鮮—韓國、日本和越南等地所大量存在的漢籍,站在中國的立場,把中國以外所存在的漢籍稱作“域外漢籍”。將漢字材料作為一個整體,就是以漢文化圈為方法的文獻基礎。將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地的漢籍文獻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對待各類漢文獻,尋求其間的內在關係,揭示其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收入本書的九篇論文,可分做三組:第一組論文由《東亞文化意象的形成與變遷》、《漢文學史上的1764年》和《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構成,體現齣瞭綜閤研究,代錶瞭作者的努力方嚮和追求目標;第二組論文由《論唐代的詩學暢銷書》、《“賓貢”小考》、《李鈺〈百傢詩話抄〉小考》和《廓門貫徹〈注石門文字禪〉謭論》構成,屬於專題研究;第三組由《從朝鮮書目看漢籍交流》和《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解題》構成,屬於文獻學範疇。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導言: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東亞文化意象的形成與變遷--以文學與繪畫中的騎驢與騎牛為例一、引言二、騎驢意象在中國的起源與嬗變三、高麗、朝鮮文學中的騎驢與騎牛意象四、朝鮮繪畫中的騎驢意象五、日本文學與繪畫中的騎驢意象六、中國詩與畫的不同傳統七、中國詩畫傳統在朝鮮、日本的變遷八、結語漢文學史上的1764年一、引言二、甲申行唱酬筆談之特徵三、甲申行在朝鮮文壇之反響四、甲申行唱酬筆談之文學史意義五、結語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一、引言二、許筠首加倡導實踐之樣闆三、明末清初文學選本之刺激四、朝鮮女性文學意識之自覺五、朝鮮女性文學成就之影響六、結語論唐代的詩學暢銷書一、引言二、唐代的詩學暢銷書三、佛門對暢銷書的貢獻"賓貢"小考一、問題的提齣二、"賓貢"釋義三、唐代"賓貢"考四、"賓貢"考試與發榜李鈺《百傢詩話抄》小考一、作者考二、內容考三、文風考廓門貫徹《注石門文字禪》議論一、廓門貫徹的生平與交遊二、《注石門文字禪》的學術淵源及産生背景三、《注石門文字禪》的特色從朝鮮書目看漢籍交流一、王室書目二、地方書目三、私傢書目四、史誌書目五、現代書目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解題一、《林碧堂遺集》二、《德峰集》三、《玉峰集》四、《蘭雪軒集》五、《景蘭集》六、《梅窗集》七、《光州金氏逸稿》八、《琴仙詩》九、《貞夫人安東張氏實記》十、《安東世稿》(附《聯珠錄》)十一、《宇珍》十二、《浩然齋集》十三、《允摯堂遺稿》十四、《山曉閣芙蓉詩選》十五、《令壽閣稿》十六、《情靜堂遣稿》十七、《杏堂殤姊寃稿》十八、《三宜堂稿》十九、《靜一堂遺稿》二十、《幽閑集》二十一、《宜言室捲》二十二、《雲楚堂詩集》二十三、《湖東西洛記》二十四、《竹西詩集》二十五、《貞一軒詩集》二十六、《隻在堂稿》二十七、《藍田詩稿》(附《小藍詩》)二十八、《清閑堂散稿》二十九、《鬆雪堂集》三十、《小坡女士詩集》三十一、《姑婦奇譚》三十二、《鳳仙花》三十三、《禦製內訓》三十四、《胎教新記》三十五、《李朝香奩詩》三十六、《東洋曆代女史詩選》三十七、《洌上閨藻》附錄:"今世治學以世界為範圍"--張伯偉教授談域外漢籍研究一、何謂域外漢籍二、作為新學問的域外漢籍研究三、域外漢籍研究的意義四、治學範圍的拓展與域外漢籍研究所的計劃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域外漢籍研究叢書的提綱發凡,很紮實。

评分

很多若是奔著日本學而來的讀者,初讀之下怕是要失望不已瞭。事實上豆瓣評論也確乎如此。但這正是先生的瞭不起之處。且,隻要細讀先生的另一部作品《東亞漢文學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在很多文章的細節、角落裏,會發現先生對你們要的日本學、日本史、日本文化,照樣瞭如指掌。隻是先生之偏嚮與專攻,自我選擇瞭半島這塊更需要解讀的領域罷瞭。

评分

幾篇個案都不錯,不過張伯偉老師的域外漢籍所謂理論建構永遠還是那三闆斧,看他的N本域外漢籍著作的印象。

评分

論文集,稍作選讀。作者長年以來堅持的對域外漢籍的三重定義放在古代文學沒有問題,但如果放到曆史學領域,個人認為這個定義是牽強的、泛化的。作者強調新資料的基礎上要尋找新問題,這固然不錯。但是,感覺現在的情況仍然是群趨新事忙到死,漸漸走到另一個極端。近些年葛先生也重新思考瞭“從周邊看中國”,強調各國間的“互見”,所謂“異域之眼”,對朝日越三國人來說,中國人的視角何嘗不是一種“異域之眼”。過於強調域外新文獻的價值,極易導緻忘卻傳統文獻,就像學者曾說讀多瞭傢譜反而二十四史不讀瞭。文學領域不知道,起碼在曆史學領域,需要的是綜閤能找到的所有文獻,而並非僅是最新文獻。

评分

論文集,稍作選讀。作者長年以來堅持的對域外漢籍的三重定義放在古代文學沒有問題,但如果放到曆史學領域,個人認為這個定義是牽強的、泛化的。作者強調新資料的基礎上要尋找新問題,這固然不錯。但是,感覺現在的情況仍然是群趨新事忙到死,漸漸走到另一個極端。近些年葛先生也重新思考瞭“從周邊看中國”,強調各國間的“互見”,所謂“異域之眼”,對朝日越三國人來說,中國人的視角何嘗不是一種“異域之眼”。過於強調域外新文獻的價值,極易導緻忘卻傳統文獻,就像學者曾說讀多瞭傢譜反而二十四史不讀瞭。文學領域不知道,起碼在曆史學領域,需要的是綜閤能找到的所有文獻,而並非僅是最新文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