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台北奇人、著名作家舒国治的首部谈吃作品,用味觉书写台湾的经典之书——“终身的晃游者”、 台北“小吃教主”、“生活趣味的杂项作家”、“旅行文学的作家”、台北的“地下市”、“文艺圈最佳导游”带你吃遍台北——想吃,来台北就对了:“台北是人情最温热,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别人的体贴之城。”
2.风靡十载,畅销两岸,写尽数十年台湾饮食文化——二十年前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在台湾文学横空出世后,舒国治凭借《理想的下午》《流浪集》《门外汉的京都》等一系列作品奠定了自己“文坛浪子”的地位。“我一直想写一些解决生活问题的文章”——养生也好、住房也好、追求快乐也好,当然还有最基本的吃饭。
3.舌尖上的台北,“吃的乡愁”,人手一册宝岛美食地图——“如果到了台北,我该吃什么、怎么吃?”全书囊括从台北到台南六十七个人迹罕至的美食秘境:从声名远播的清粥小菜、大肠面线到犄角旮旯里的西点面包房和蔬果榨汁摊……城市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没人知道这些街头小吃会在哪一天突然消失——“倘他们累了老了不做了,我又要到何处觅食呢?”
4.通过食物认识一个城市,这不止是一本小吃指南——食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入口,小吃的佳美,透露出这座城的性格,跟着舒国治追寻跟吃有关的记忆、乡愁,是一本“有味道”、“有故事”的台北城市指南。
◎内容简介
若一个年轻人,不想再忍受办公室同僚之难以公事,决心每天烘三百个葱花面包;
再如主妇每日中午将精心调制的五十个便当拿到公园卖,半小时卖完回家,
这皆是我所谓“理想的行业”,更别说对社会之贡献了。
本书为作者在《商业周刊》所发表专栏作品的集结,包括六十七篇有关宝岛隐秘食肆的小散文,凝聚了“台湾文艺界最独具慧眼食客”舒国治数十年来在台湾各地觅食的心得体会。该书自2007年面世来已经成了台湾旅行和了解台湾美食的必备宝典。在任何与台湾饮食有关的论坛、网站、APP上,舒国治和《台北小吃札记》都已经成为标杆式的经典内容——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按图索骥、不谙现代营销的古朴店家则将舒国治的文章剪报张贴在店铺门口作为宣传。
假如你有志探索宝岛美食,带上这一本书就足够了。
舒国治
一九五二年生于台北。原籍浙江。是六十年代在西洋电影与摇滚乐熏陶下成长的半城半乡少年。七十年代初,原习电影,后注心思于文学,曾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备受文坛瞩目。一九八三至一九九〇,七年浪迹美国,此后所写,多及旅行,自谓是少年贪玩、叛逆的不加压抑之延伸。而文体自成一格,文白相间,简淡中深富雅韵,论者咸认与他的清简度日有关。常人忽略的清苦生活之美,最受他无尽窥探与咏颂。
著有《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记》《穷中谈吃》等。
一想起小吃,就会流口水。如果你想和某人亲近,那么请他/她一起去吃街边小吃吧。 读过此书,才了解到台北人原来也喜欢吃面食的,特别是牛肉面 ,让我有些意外。或许真的是孤陋寡闻。一直以为南方人是吃米的。自从品尝过兰州牛肉拉面,其他的牛肉面确实很少去吃。现在看来,台北...
评分近几年,我一直想写一些解决生活问题的文章。例如养生这一问题,例如住房这一问题,例如追求快乐这样的问题,例如善用财富这样的问题。当然,还有最基本的,吃饭的问题。 这本书《台北小吃札记》,主要记录我解决吃饭问题的些许痕迹。 二〇〇七年台湾版《台北小吃札记》出书后...
评分在天津出差,慕名“狗不理”,于是和朋友到一家装修的富丽堂皇的“狗不理”饭店专吃包子。一口吃下去,油香四溢,却让我胃里不断翻腾,朋友是宁波人,也直摇头。后来好奇,查了查狗不理的来历,原来,在清朝,一个叫“狗不理”的小伙计给一家蒸食铺打工,专做肉包和什...
评分。。。。。。。。。 。。。。。。。。。。。。 。。。。。。。。。 。。。 就觉得现代人的小吃真贫乏,吃来吃去就是面啊饼啊包子,我觉得外面卖的东西就是比不上家里做的家常菜!老舒应该找个人天天给他做小菜。。。
评分舒国治这两年大出书,我当然是近年才晓得他,一见倾心。手头有两本,一是《门外汉的京都》,一是这一本《台北小吃札记》,皆为朋友所赠。 《台北小吃札记》本是他为《商业周刊》所写专栏,每周一篇,写了一年半,而后结集成书。探寻走食的不但有台北小吃,附录中也有记录南下...
内容有些自卖自夸同过于细心雕琢,尤其作者还是一位男士!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我们一直在追逐的到底是食物中的什么味道?是舌头蔓延至味蕾的满足,还是想要品尝超出其中的心意?
评分非吃货不必看的说。。。
评分我读舒国治总是很慢,真奇怪。可能是他的用词,也可能是节奏。这本书本就不是赶进度的书,是旅途带上,随便看看的闲书。作者的口味清淡,认为最理想的饭食乃是一店只做几味,甚至是主妇独擅一味,定时定量,卖完即返,明日请早的那种,唯“专”方“精”。 曾打算带此书去台湾一游,随意闲散游玩,走走吃吃。终是拗不过时势。唉。
评分专栏文章就是水分多啊
评分我读舒国治总是很慢,真奇怪。可能是他的用词,也可能是节奏。这本书本就不是赶进度的书,是旅途带上,随便看看的闲书。作者的口味清淡,认为最理想的饭食乃是一店只做几味,甚至是主妇独擅一味,定时定量,卖完即返,明日请早的那种,唯“专”方“精”。 曾打算带此书去台湾一游,随意闲散游玩,走走吃吃。终是拗不过时势。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