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上册)》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帝国的回忆 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上册)》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处的陇南乡村工作3年。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进入中国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这是读的第一本罗胖推荐的书。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于罗的一个观点特别感同身受,就是“时间的力量”。很多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情,一旦加上时间的维度来衡量,坚持下去,最终就会质变为令人惊叹的奇迹。 14年春节后,久等《罗辑思维》视频节目不更新,不详的预感最终被证实,一...
评分作者为了这本书泡了那么长时间的图书馆,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其实现代的很多意见,100年前早已流行开来。 从纽约时报看中国,当时认为新颖的观点,现在可能成为常识;当时认为不可接受的国人弊端,现在却早已消失。 更多的是仍然在努力改进中的现实,所以让这本书常青。
评分如果说看完这本书有什么感想,我很想在题目的内容后面写两个字:如题。当然,不是敷衍,也不是毫无感觉,只是真的觉得只是看看。 这是一本很琐碎的书,不同于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历史书,可能刚刚看完《万历十五年》,印象还停留在所谓的大历史观,所以看这本书总有种捡了绿豆丢...
评分尽管根据“国情”,这样一本选编《纽约时报》的新闻和评论的书,必然会有很多删节,但能看到当年外国人视角的第一手资料,还是很有价值的。尤其是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记述,和一些反映欧美对中国看法的文字,相当不错。 现在这个当代中国版的一大硬伤是,一些人名常用字可能...
评分尽管根据“国情”,这样一本选编《纽约时报》的新闻和评论的书,必然会有很多删节,但能看到当年外国人视角的第一手资料,还是很有价值的。尤其是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记述,和一些反映欧美对中国看法的文字,相当不错。 现在这个当代中国版的一大硬伤是,一些人名常用字可能...
翻译本身毛病不少,排版更是堪称灾难,错字、漏字、病句比比皆是。这样的书竟然还能成为当年的书评的十大好书,强烈怀疑作者的屁股问题。上篇主要是社会、文化以及清朝内政,美国当时并非世界霸主,因此相对于其他列强可能是最不坏的那一个。《纽约时报》的报道也相当客观的,印象深刻的是信息的闭塞以及普通人对于生命的庸常的习惯。
评分视角不错
评分晚清的社会白描。其残忍和麻木程度,现在估计只能在关于西藏的农奴制历史中找寻了。
评分一点回忆
评分翻译本身毛病不少,排版更是堪称灾难,错字、漏字、病句比比皆是。这样的书竟然还能成为当年的书评的十大好书,强烈怀疑作者的屁股问题。上篇主要是社会、文化以及清朝内政,美国当时并非世界霸主,因此相对于其他列强可能是最不坏的那一个。《纽约时报》的报道也相当客观的,印象深刻的是信息的闭塞以及普通人对于生命的庸常的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