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
巴菲尔德,1950年生,197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世界著名人类学家。他已出版的著作主要着力于对欧亚大陆过去及当代的游牧民族及社会进行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巨大。
#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 草原游牧部落有这样一种社会机制权力机制的内涵基础,英雄化并兼具卡里斯马式的。【卡里斯马型政治_百度百科】 卡里斯马型政治统治是指建立在“非凡的献身于一个人以及由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或者英雄气概,或者楷模样板之上”的统治。 h...
评分两千多年的边疆史就是一部农业帝国与游牧帝国不断斗争与融合的历史。 游牧民族由于其社会结构的松散性导致其帝国无法自给自足和长期保持稳定,只能通过勒索中原民族的财物分封给各个部落联盟才能保持帝国的统一,一旦这种勒索没能成功游牧帝国的内部就会发生叛乱...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被活生生的淋了一大盆冷水, 有着20多年的天朝子民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我一直以为鸦片战争以前,我天朝(算上元清)威震四方,四海之外几乎无对手。没想到自秦统一中原以来,从汉朝汉高祖的“白登之围”开始,中原地区一直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敲诈和勒索,疲于应战。...
最后的结论是,随着交通等技术性器具的使用,边疆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草原帝国被后来的资本主义征服了,中原农耕文明也被征服了,草原势力与中国农耕政权之间的互动关于让位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较量,直至今日的中国局面。
评分详细透彻地分析了中国史上游牧民族政权的政治、经济组织模式,对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总是处在同一兴衰周期的观察非常准确,书中提出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对我们理解游牧政权的体制很有帮助。通过本书也可以看到,新疆、青海真正纳入中国版图距今只有两百多年,而即便到了那个时候,中华帝国与西藏之间也仅仅是一种宗主关系而已。
评分看看框架思路就好,不能细究,有以论带史的嫌疑,以至于译者都在前言里强调说,虽然作者不专研亚洲历史,不熟悉中文和中亚语言,但不妨碍人家抛砖引玉嘛。。。
评分从中原、草原和东北王朝三者的两千余年的互相影响和转换入手,提供了思考边疆战略的崭新视角。作者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卫拉特、满洲和准格尔一路写下去,贯穿了汉唐元明清。清晰地梳理出中原与草原共存共溃的关系,对东北王朝兼具两者特性在夹缝中辗转或壮大的历史给予新的界定。对元朝、满洲的特例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历史的机缘和结果。对汉武帝、唐太宗、阿保机、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等历史人物的作用结合在边疆战略中尤其与众不同,中原王朝中唯有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在对边疆关系中掌握主动,与他们的出身背景息息相关,但无法传承下去。
评分: K28/774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