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 的要义与诘难》更多地把《老子》拉到形而下的层面上来作辨析,重点着眼于它在政治学和社会学上的意义。 熊逸说:“我原本的兴趣并不是思想史,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后来发现这样读历史很不流畅,甚至还生出了越来越强的隔膜感,在知道了越来越多的‘是什么’之后,反而不知道越来越多的‘为什么’。”
“于是我想,是不是应该借鉴人类学家在土著部落搞田野调查的态度,即深入到土著人的生活里,讲他们的语言,参加他们的礼拜和狂欢,先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一员,在他们的内部理解他们,然后再跳脱出来,在他们的外部思考他们。同样地,把历史当做一个悬隔在我们世界之外的世界,设想自己生活在一段历史当中,生活在一些虚虚实实的历史人物当中,讲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的必修课程,会写一手和他们一样的诗词和文章(甚至是八股文),参加他们的诗会、祭祀典礼和科举考试,先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一员,在他们的内部来理解他们。
“……我的兴趣正是由此而转入了思想史,先去理解古人行为背后的观念,在思想脉络里来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的走向。而走进去,并不意味着‘一入侯门深似海’,还要走出来才行。所谓走出来,就是用现代知识来思考古代社会。毕竟文明发展了,知识进步了,今天种种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大大超越于古人之上,让我们可以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享受一下比古人耳聪目明的乐趣。譬如对《老子》的无为之治与儒家礼治、法家法治之争,只要有现代政治学、社会学的基本素养,我们就会看得比古人清楚很多;对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变法与守旧之争,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则可以让我们在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一言而定是非……”
一、《老子》的要义 1、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老子”到底是个什么人?在《史记》中就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后世研究者莫衷一是。 “老子”到底是一个人还是同属一个思想流派的几代人的统称?至今众说纷纭。 历代《老子》的注解多如牛毛。可以说,有多少种注解,就有多少个版...
评分这个熊逸,越读越觉着是我的菜,有意思极了。以前对于老子,就知道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熊逸讲了个故事: 作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伦的美丽是无法言说的,而荷马在史诗里这样描写海伦之美: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希腊的长老们商议着如何处置海伦,是把她送回她丈夫那里,还...
评分 评分对于多数人来说,听熊逸讲传统文化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他总是站在云端,环抱双臂,笑吟吟的,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无论飘到哪里都是一个局外人。他没有热忱,甚至没有温度,仅有的只是旺盛的好奇心。他不会帮你提升民族自豪感,也不会从古人那里帮你发掘待人接物的生活智慧,...
评分萧萧 《中国思想地图:老子》,熊逸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太多。而中国历史又特别悠久,所以关于经典的注解也就特别地多,多到让人发怵。自然,这又是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的通病。 经典之所以是经...
胡搅蛮缠是把好手
评分吐槽比较犀利,不过似乎《老子》不是这样读的。
评分知识点笑点也是多,但这种读/辩法估计永生无法上“道”
评分引《经法. 君正》释 “因循” 那段,有趣至极
评分【入门首选+思考的乐趣】《道德经(老子)》版本众多滋生迷惑与误解,本书形而下学的思考之旅,理清头绪的点化,逗趣的语言,政治经济学的世俗尺度,本书之于人,相当于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普通人对于五千言所指的误解真乃一份悲剧!丰厚的历史考证、思辨的东西方双解,一场把老子从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的圣坛上拉下来的阴谋,对待传统经典,有些人喜欢站在巨人的肩上,但更多的人喜欢跪在巨人的脚下。感慨于古人的局限与历史的流变,文化的博大与难尽,哲思的深度多面以及诘难,这样的老子,显得更加真切动人。发现新事物、深入理解这个世界,精神共鸣可以让阅读变成一件妙不可言的享受。不可言说之困,是人本之困的缩影。尽管本书也没能给出“答案”,但其犀利的解惑已经价值不菲。好熊是我们思想的启蒙者,是一道门,进入门后,我们终将离他而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