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 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此书虽然充分吸收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的优点,但却已是一部新的著作。
章培恒,男,1934年1月生,浙江绍兴人。1954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1984年起即为该专业博士生导师。近十余年来又把研究领域扩展至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与陈思和教授等创建相应的博士点,并任博士生导师。1979年起陆续出版《洪昇年谱》、《献疑集》等著作,发表《<玉台新咏>为张丽华所“撰录”考》等论文数十篇,均以见解新颖、论据丰富、逻辑严密或考证审慎而受学界重视。与骆玉明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199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大突破。现为复旦大学杰出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浙江师范大学双聘教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骆玉明,祖籍洛阳,寄籍江苏建湖。1951年生于上海。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徐文长评传》(合著)、《南北朝文学》(合著)、《纵放悲歌——明中叶江南才士诗》、《老庄哲学随谈》、《近二十年文 化热点人物述评》、《简明中国文学史》等;与章培恒教授共同主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参与翻译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诗概说》等论著,并负责各书之最后校定。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余散见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各种报刊杂志的各类文章数百篇。
这本书作为文学史已经很完美了,大抵教科书的文学史,是拿着放大镜研究的文学史;而这部,却是拿着剑与扇子边舞边写的文学史。因为真性情,才让所有的文人都血肉丰满,仿佛活了过来。 所以我说,读完这套书的人,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能上一个境界。 但是两点瑕疵,需要说下。...
评分这是我从小学到大学所有教材中,最喜爱和难忘的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让我离开校园后还带在身边的教材。。。它值得收藏,终生携带。
评分《导论》部分在论及四言诗(主要是诗经)往五言诗转变的各种原因,除表达上的优越、社会审美的转变等等之外,着重强调了群体对个人束缚、个人对群体的依赖程度上的变化。大体认为四言的整齐不如五言灵活等正是当时社会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很强,群体对个体的控制也非常紧相适应......
评分从小就读复旦大学的文学史,对这部书当然是很喜欢。但这里还是略说些感受。 96版《中国文学史》是以人性的发展为中心。人性论文学观并不是新的创造,民国时就随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像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有这个影子,把晚明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相接续。而且呢,96版也...
评分这本书出版后,我第一时间买到手,先泛读一遍,如今开始精读,每天都会看上几页,感觉我对一些文学家有了重新的认识。
有一点不明白。这本书以人性论为基础,期间对“文以载道”和含蓄淡雅多有批判。这个标准强调得多了,有点置人性于艺术性之上的感觉,未免偏废。人性在艺术价值中真有如此高的地位吗。对每位诗人都有评判,看久了实在审美疲劳,不知这首诗是在何处优于那首。另一点觉得好玩的是作者常常打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号,但翻来覆去只援引关于人性的一句话,可能是应对检查。
评分观念先行,敏感而偏激。读完脑子里只有三句话:人性开始觉醒;环境压迫人性;XX的细腻刻画/对环境的指控/感情的强烈程度等等在此之前从未见过。(到后面一看到某些熟悉的字眼和观点,就知道是哪位大佬写的了……
评分观念先行,敏感而偏激。读完脑子里只有三句话:人性开始觉醒;环境压迫人性;XX的细腻刻画/对环境的指控/感情的强烈程度等等在此之前从未见过。(到后面一看到某些熟悉的字眼和观点,就知道是哪位大佬写的了……
评分反正不适合考复旦以外学校的研究生考试。政治倾向很明显很好,但是要说知识点,知识结构,安排和布局是没有袁本全面和清晰的。
评分★★★★★ 在静谧的午间,一个人在宿舍的桌前,伴随着白炽灯光的照射,以及楼外发电机隐约的震颤和楼道内不时的欢笑,终于看到了534页的仓促收尾“然而,无论伴随着怎样的艰难曲折,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所以,我们终于迎来了文学史的现代期,而且也迎来了文学史上生气蓬勃?的今天”。从九月份开学就在读,拖拖拉拉,夹杂着其他书和事情,竟拖到了今日,但总算赶上了二月的尾巴。这确是一部有情的文学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