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少勇,男,1978年生,河南濮阳人。早年师从韩镜清先生研习唯识学,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是从段晴教授学习梵语和佛教文献,并于2005年和2009年分获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南亚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梵语写本与佛教哲学文献。
《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主要内容:《中论颂》是公元二三世纪时印度论师龙树的代表作,是大乘佛教的义理基石。该论上承般若经,下启中观派,阐述“一切皆空”的思想体系,主张一切存在唯是名言而无对应自体。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所有的佛教宗派,在人类思想史上也独树一帜。
5世纪初鸠摩罗什将青目释《中论》译汉,对中国佛教的义理研习和宗派沿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龙树由此被誉为“八宗共祖”。
《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梵藏本以及什译于一处,力求汇校善本并吸取学界研究成果。书中附上笔者直接译自梵文的现代汉语译注,并在每一品的开头添设“导读”以疏通文义,希望能为有志研习《中论》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很有意思,从叶教授的导读来看,由于长期专攻龙树中观论著,显然理路上已摸到了整个中观的脉络,尽管早年师从韩镜清先生研习唯识学,想必其对于唯识学已经有了不同于其师门的见解,只是书中仍然隐约将中观思想与唯识学分开来解读,是否其中观见仍未得决定,亦未彻底认清其与支...
评分有个疑问,请教一下大家。中论颂第二品,行动在正行处不成立,因为正行已经有行动才称为正行处。那如果说正行处已有的行动 就是 “行动在哪发生”这个问题中的行动,这样不行吗? 顺便在问一个,更有难度的,用龙树的归谬公式来归谬一下方的圆。 用行走者举例! 行走者是存在的...
评分龙树菩萨,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 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第一位伟大论师,也因此成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的祖师。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
评分很有意思,从叶教授的导读来看,由于长期专攻龙树中观论著,显然理路上已摸到了整个中观的脉络,尽管早年师从韩镜清先生研习唯识学,想必其对于唯识学已经有了不同于其师门的见解,只是书中仍然隐约将中观思想与唯识学分开来解读,是否其中观见仍未得决定,亦未彻底认清其与支...
评分龙树菩萨,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 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第一位伟大论师,也因此成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的祖师。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
唯识学者对中观的解读
评分本书其实是印度佛学最难的部分。叶少勇给了一个清晰和大致上无漏洞的解释。引起争议的原因是龙树用(缸中之脑)+(忒休斯之船)+(老子辩证法)三大利器,破【自性】+破【他性】+破【有】+破【无】。最可惜的是龙树本身不懂相对论也不懂脑科学,于是成了个狡辩狂,嘴硬狂。
评分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著作,诸多问题难以考证已经是糊涂账,翻译也莫衷一是,“龙树”以逻辑严密著称,颂的形式却很不好理解缘起性空、真俗二谛……这些核心问题的内在推演、论证。
评分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著作,诸多问题难以考证已经是糊涂账,翻译也莫衷一是,“龙树”以逻辑严密著称,颂的形式却很不好理解缘起性空、真俗二谛……这些核心问题的内在推演、论证。
评分龙师说法破缘生,一切有为毕竟空。万籁歌吹还是寂,是从心地起狂风。——《读中论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