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纲,男,1957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任“徐光启-利玛窦文明与宗教对话研究中心”(简称“利徐学社”)主任。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哈佛燕京学社、法国人文科学院等机构访问学者。出版《跨文化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文化上海》、《人文上海》等专著,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宗教和上海历史领域的研究和教学。
本书收李天纲教授近年来在媒体上发表的书评和专栏,经作者润色修订后结集。内容多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既有热心,亦具冷眼;既求真相,又致良知。作者对相关史实掌故信手拈来,如数家珍,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历史的敏感和审慎贯乎一文。虽然作者力图回避那些“宏大叙事”,但因其对历史的敏感体悟和深切思索,使得这本小书的文章大多颇具份量,发人深醒。
“我痛恨一切只是教训我却不能丰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动的事物。”尼采在《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序言起首引用的歌德这句话,十分适合我们这个常患“恶性历史狂热病”的民族,可借以反思我们对历史的使用及滥用,重新审视我们每每引以为傲而又常常无能安置的“昂贵而多余的知识奢侈品...
评分“我痛恨一切只是教训我却不能丰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动的事物。”尼采在《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序言起首引用的歌德这句话,十分适合我们这个常患“恶性历史狂热病”的民族,可借以反思我们对历史的使用及滥用,重新审视我们每每引以为傲而又常常无能安置的“昂贵而多余的知识奢侈品...
评分“我痛恨一切只是教训我却不能丰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动的事物。”尼采在《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序言起首引用的歌德这句话,十分适合我们这个常患“恶性历史狂热病”的民族,可借以反思我们对历史的使用及滥用,重新审视我们每每引以为傲而又常常无能安置的“昂贵而多余的知识奢侈品...
评分“我痛恨一切只是教训我却不能丰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动的事物。”尼采在《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序言起首引用的歌德这句话,十分适合我们这个常患“恶性历史狂热病”的民族,可借以反思我们对历史的使用及滥用,重新审视我们每每引以为傲而又常常无能安置的“昂贵而多余的知识奢侈品...
评分“我痛恨一切只是教训我却不能丰富或直接加快我行动的事物。”尼采在《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序言起首引用的歌德这句话,十分适合我们这个常患“恶性历史狂热病”的民族,可借以反思我们对历史的使用及滥用,重新审视我们每每引以为傲而又常常无能安置的“昂贵而多余的知识奢侈品...
激荡的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远观,可以近玩,它太多次地被研究,正看反看,横看竖看,剖开来分析,串起来理解。然而,顺着《历史活着》提供的指南,接着读者的眼和史家的心感受中国含血的近代,我们又一次发现了:古人说话了,历史活着
评分大历史看多了,其实小历史也很有看点。字里行间透露着史学家的功底,一般这种学究写的东西都太学术太沉重,普通人不爱看。也真难为作者了,刻意保留功力,配合目前"轻阅读"的风尚,把文章写得声色俱全。
评分现在的历史是伪历史,人造历史,没多大意义,历史的真相路漫漫
评分看完后感到像是从古代时光悄悄漫游了一次。各色人的故事,帝国日落西山的趋势。前车之鉴,引以为戒。文笔简练,也没有将历史变得很遥远。是本不错的书。
评分2012.1.24想读,2.8购于亚马逊。12月底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