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平原
出品人:
页数:378
译者:
出版时间:2005-9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095393
丛书系列:学术史丛书
图书标签:
  • 陈平原
  • 五四
  • 历史
  • 思想史
  • 近代史
  • 文学史
  • 中国
  • 北大
  • 五四运动
  • 历史教育
  • 青年成长
  • 思想启蒙
  • 文化变迁
  • 社会变革
  • 近代史
  • 阅读推荐
  • 人文关怀
  • 历史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导言 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
第一章 五月四日那一天——关于“五四”运动的另类叙述
一 关于“五四运动”
二 五月四日那一天
花开春日
集会天安门前
受气东交民巷
火烧赵家楼
夜囚警察厅
三 如何进入历史?
四 回到“五四”现场
第二章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
一 同人杂志“精神之团结”
二 “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
三 以“运动”的方式推进文学事业
四 文体对话与思想草稿
五 提倡学术与垄断舆论
六 文化资本与历史记忆
第三章 叩问大学的意义——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
一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
二 北大传统的另一种阐释
三 老北大的艺术教育
美育而非美术
社团而非院系
从音乐研究会到音乐传习所
中乐与西乐之争
博雅传统与“爱美的”
第四章 学问该如何表述——以《章太炎的白话文》为中心
一 古文的骄傲与白话的先驱
二 令人神往的“提奖光复,未尝废学”
三 深思独得与有感而发
四 白话文的另一渊源
第五章 经典是怎样形成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周氏兄弟等为胡适删诗考
一 删诗事件
二 老朋友的意见
三 学生的建议
四 二周的眼光
五 胡适的自我调整
六 经典地位的确立
第六章 写在“新文化”边上——旧纸堆里的新发现
一 失落在异邦的“国故”
二 在巴黎邂逅“老北大”
三 不该被遗忘的“文学史”
四 八十年前的中学国文教育之争
附录一 关于《章太炎的白话文》
附录二 鲁迅为胡适删诗信件的发现
附录三 台湾版《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自序
附录四 《触摸历史?进入五四》英译本序
引用及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文/吴红涛 近日翻了些现代学术史料,枯坐终日的感觉总算是摆脱掉一些了。先前读过平原君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对五四前后的学术事件也略知皮毛。不过让平原君津津乐道的,主要还是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核心的同人阵营。而近日翻阅史料后使我有此感触:几乎所有二十世...

评分

当初,读陈平原、夏晓虹先生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出版社,1999年),其图文并峙,引领读者回到现场,激起对五四先贤的倾慕之情;今日又读陈氏新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则别有一番新鲜感受。作为对陈先生学术思路颇为熟稔...  

评分

第一眼看见书名就觉得眼熟,果然,书才新出,但文章是逐年积累而来,部分篇章早些年我在报刊都读到过。国人多爱构建体系,陈平原教授则机智地退而求其次,不谈大道理,只做小文章。回到现场触摸历史,借此理解百年中国。   回到现场,有人为我们致力于“无数细节的充...  

评分

第一眼看见书名就觉得眼熟,果然,书才新出,但文章是逐年积累而来,部分篇章早些年我在报刊都读到过。国人多爱构建体系,陈平原教授则机智地退而求其次,不谈大道理,只做小文章。回到现场触摸历史,借此理解百年中国。   回到现场,有人为我们致力于“无数细节的充...  

评分

文/吴红涛 近日翻了些现代学术史料,枯坐终日的感觉总算是摆脱掉一些了。先前读过平原君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对五四前后的学术事件也略知皮毛。不过让平原君津津乐道的,主要还是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核心的同人阵营。而近日翻阅史料后使我有此感触:几乎所有二十世...

用户评价

评分

断断续续读完的,留下的印象却是很深。虽以五四运动起手,但涉及到了新文化的方方面面。回到五四,不是如时人怀念浪漫化的民国余韵,而是站在那些今天被捧上天的大师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看看他们的争论,思考他们的困惑。当时热闹的争论在今天早已止息,却依然影响着我们今天文化的各个角落,只是我们或已经采用一家之言,或仍在对立当中而不自知。回到历史,可以照见我们今天生活的痕迹;走出五四,也必须从进入五四开始,因为我们无法绕过它的影响。同意陈老师的观点,从政治、从文化、从学术来说,五四留下诸多流弊,但无论是历史来说还是意识形态需要,我们都不可能与之决裂,只能渐渐去除那个时代浪漫化的想象,体会那个时代的真实困境,从先哲的思考与争论中吸取养分,再来重新解决我们当下问题。

评分

好书

评分

非常清楚...

评分

陈老师的学术研究是真的将文化、文学和历史交织出了趣味,这本书看上三遍也不过分。

评分

五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