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典婉,资深媒体工作者,台湾联合报两届报道文学奖得主。原生家庭来自江西南昌熊家,在苗栗头份客家村成长。父亲曾为康有为万木草堂最后门生,曾任第一届中华民国外交人员,派驻日本、新加坡等地,光复后回到台湾,长期“受相关单位关爱”,后半生务农终老。母亲乘坐一九四八年太平轮到台湾,从上海富家女到苗栗客家媳妇,身份证籍贯改为台湾,生前常谈及太平轮逃难的往事。二○ ○ ○年母亲过世后,设想写太平轮纪事,二○○四年起参加《寻找太平轮》纪录片采访,二○ ○五年纪录片播出后,开始写作本书。《太平轮一九四九》在台湾出版后,二○—○年召集组织了太平轮海祭活动,连同后续搜集的相关资料,修改增订了大陆简体字版的《太平轮一九四九》。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晚上发生在舟山群岛外海的太平轮沉没事件,九百多人死亡,俨然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船上载有大量物资,至今还有“黄金船”的传说。太平轮从一九四八年起航,往来上海、基隆两地。一九四九年国民党败局已定,太平轮成为运输撤退军民到台湾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二十七日晚为旧历除夕前夜,全船人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约十一点三刻,太平轮和建元轮丁字形相撞,建元轮立即下沉,没过多久太平轮也开始下沉。乘客先被告知有惊无险,多没有防备,船员也没有做好应做的应急措施,来不及靠岸,未放救生艇……导致轮船沉没,近千人丧生。这一撞,多少家庭因之改变了生命轨迹,亦为这个特殊的年份增添了更多曲折的故事。
作家张典婉的母亲司马秀媛就是在一九四八年搭乘太平轮到台湾的,她表示,即使不是受难家属,在台湾也有许多人堆太平轮念念不忘:有人一家大半皆死于船难,带着心痛的记忆过了一生;也有人因为到了台湾,在这片岛屿活出了精彩人生。二〇〇五年,张典婉参与《寻找太平轮》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之后开始写作这本书。二〇〇九年《太平轮一九四九》在台湾出版,本书通过采访太平轮生还者、受难家属和有关人员,并调查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而编辑成书,作者期望借此书的出版,填补历史来不及填补的空白,替换恶性对抗与猜忌,朝向和解共生迈进。
《太平轮一九四九》的增订版,作者还访到了叶伦明之外第二位生还者王兆兰,增加了一篇文章;记忆拼图部分也增加了一整篇文章——“送张桂英回家”;此外,“来不及道别”、“与死神擦肩而过”等篇也都增补了内容。二〇一〇年四月,张典婉召集太平轮生还者和受难家属,一起在东海举行了海祭活动,这次活动整理成一篇“海祭——离散的记忆,团圆的拼图”的文章,作为“记忆拼图”的最后一部分。这次增订版增加了“附录”部分,都是太平轮海难后的真实文献:有当事者讲述,有报纸文章,有剪报记录,还有法院起诉书……使得本书更具有史料价值。
每隔几日都有“选一本什么书来读”的幸福时刻,这是没有工作压力的益处之一。 之前花了很多时间读完了齐邦媛的《巨流河》以及王鼎均的《人生四部曲》,对于同样年代下的个人悲欢变迁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深厚而辽远的认识,所以对这本单独解说某个历史事件的报道并没有太多期待,...
评分所谓“我们的轮船”,其实是几十年前,爸爸在上海开的轮船公司的船。这家公司所拥有的轮船当中,最有名的一艘,叫做“太平轮”。 “太平轮”,中国的“泰坦尼克号”。 一个时代,大火烧天的烧过去了。我见到的,是烧剩下的,东一处,西一处的,明明灭...
评分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農曆小年深夜二十三点四十五分船难发生,数小时后,惨叫声、救命声、哭声都已消失,海面又恢复了寂静如死的漆黑,仿佛世上从不曾存在过太平轮。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在太平轮上殊途同归,千余生命就此终结,他们的故事六十年一直湮没在历史浪潮中,张典婉...
评分荡气回肠的历史背景,很适合改变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喜欢这种真实的历史题材作品,寄托着无数人的两岸情结。 据说吴宇森要拍电影,貌似遥遥无期,电视剧貌似有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上映。
评分采访了这么多人,花了这么多力气,可写得比小报记者还差。
评分1949年前后大约有200多万人因为内战背井离乡、离别骨肉亲友迁徙台湾,大江大海之上风起云涌波涛翻转,太平轮上的一千多名乘客满载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从上海前往基隆,不想却登上了生命的最后一次航班。几百个破碎的家庭正是那个国破家亡的大时代的缩影,到如今却何处话凄凉,这份沉甸甸的悲伤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慢慢变轻,可以这确是不该忘却的记忆,牢记历史的教训才能找到真正的太平岁月!
评分作為資料,了解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還是蠻不錯的。然而,作者的歷史觀實在是讓我憤慨。她居然把中華民國政府稱為“流亡政權”,還說什麽“戰後臺灣人的殖民傷痕”,這不是徹頭徹尾的臺獨深綠口氣嗎?虧她還是個外省人。就憑這點,我也不會推薦這本書。
评分很感慨的一部书,感谢张典婉女士多年来的努力。
评分作者试图以古鉴今,为太平轮立碑做传是好事,但是如果说这本书动人,那是因为历史本身太令人痛心疾首,而不是因为作家的文字。第一部分关于太平轮事件的概述足够好,但是作为主干的人物纪实部分较弱,一方面对采访到的人物介绍得太过于空泛,罗列资料多,挖掘细节提炼主题少。另一方面选材上,太平轮上殒命千人,但是作者重点描写的二十余人,多数非富则贵,不少人从未接受作者采访,只因为是曾搭乘太平轮的社会名流就被列入其中,有非王侯将相不得入册之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