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1895~1967)現代作傢。原名張心遠,筆名愁花恨水生、恨水。祖籍安徽潛山,生於江西廣信。從小喜讀中外文學作品。少年時代主要在江西讀私塾。 16歲迴潛山自學。後考入濛藏墾殖學校,因學校解散而返鄉。1918年任蕪湖《皖江日報》編輯,開始寫作生涯。1919年發錶第一篇小說《南國相思譜》。同年赴北京,任《益報》校對、上海《申報》駐京辦事處編輯、北京世界通訊社編輯。1924年主編《世界晚報》副刊《夜光》,此後創作瞭大量社會言情小說。1935年舉傢遷至上海,編輯《立報》副刊《花果山》。次年往南京與張友鸞創辦《南京人報》,編輯副刊《南華經》。抗日戰爭爆發後到重慶,任《新民報》主筆,並主編副刊,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寫瞭許多小說和詩文。1946年任北平《新民報》總經理,編輯副刊《北海》。1948年辭去《新民報》職務,結束瞭40年的新聞生涯。 1949年初發錶他的迴憶自己生活和創作的《寫作生涯口億》。此後任文化部顧問、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傢協會理事。所寫長篇小說《鞦江》、《孔雀東南飛》、《鳳求凰》等發錶於香港、上海等地的報刊上。 張恨水的小說取材廣闊,新聞性強,追求情節的麯摺起伏,故事的生動有味,注重語言的平易曉暢,注意讀者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運用章迴體這一藝術形式錶現現代生活,茅盾說:“在近三十年來,運用‘章迴體’而能善為揚棄,使‘章迴體’延續瞭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關於〈呂梁英雄傳〉》,《中華論叢》第2捲第1期,1946年9月1日)張恨水一生寫瞭約3000萬字的作品,中長篇小說達100餘部。他是由深受鴛鴦蝴蝶派影響的舊派小說嚮現代小說過渡的代錶性作傢。20~30年代初所寫的言情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傢》、《啼笑姻緣》,通過戀愛悲劇反映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後者更是風靡一時,它將言情內容與傳奇成分讀為一體,在傳統章迴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瞭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九・一八”事變後所寫的以抗戰為題材的“國難小說”,如收在《彎弓集》內的短篇小說,意在“鼓勵民氣”(《彎弓集・序》)。中篇小說《巷戰之夜》,則直接描寫天津愛國軍民反抗侵略、浴血奮戰,藝術視野趨於開闊,格調趨於豪放。寫於抗戰時期和抗戰勝利後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國民黨腐敗統治的社會諷刺小說,巧於構思,富於想象,諷喻辛辣,現實主義成分明顯增強。此外,長篇小說《落霞孤鶩》、《銀漢雙星》、《滿江紅》、《夜深沉》、《蜀道難》、《水滸新傳》、《大江東去》、《石頭城外》、《熱血之花》、《紙醉金迷》、《魍魎世界》等都是有影響的作品。還著有古典文學論集《水滸人物論贊》、散文集《山窗小品》,以及大量雜文和詩詞等。
◎ 推薦語
張恨水先生經典之作最唯美的收藏本
淒美愛情+豪門盛衰+世態人情
◎ 內容簡介
《金粉世傢》以國務總理小兒子金燕西與平民女子冷清鞦從自由戀愛、結婚到離棄的悲劇為主綫,極寫豪門盛衰和世態人情,堪稱經典之作,至今讀來仍有著不朽的藝術魅力。
前几日听人说起一生的命运皆有定数,不是你的,哪怕偶然得之,终究是要还回去的。当时听了颇不以为然,可联想起清秋一生的命运,又不得不一声叹息。 冷清秋与金燕西,一个是出身清贫的女学生,一个是豪门望族的公子哥,从初遇到定情,皆是在对世俗的门户之见宣战,让人忍不住歌...
評分我得来说说变心这回事。或者是突然变心这回事。 一段感情结束的时候,总有人问:“他怎么就变心了呢?”他怎么突然就变心了呢,明明还好好的啊?“ 我觉得金燕西在此是个非常好的解释。 认识冷清秋之前,金燕西和白秀珠是公认的一对,两人一段时间形影不离的,白秀珠脾气不好,...
評分插花于案,风晴雨露,那一抹幽幽的冷寒便让人流连忘返,只一眼,便勾起他的思念,漫过他的心田。 鹰飞云端,九州山峦,那一丝金色的光环便让人眼花缭乱,只一探,便掠过她的眉眼,穿透她的感官。 冷清秋是一个让人如此着迷的女人,她爱浪漫却又喜欢伤感,虽出身贫寒却冷傲的让...
評分我第一次知道“鸳鸯蝴蝶派”这个词,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当时一本语文教辅介绍文学流派,说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那时的我自然不会有时间和闲情来读通俗文学消遣,故而也并未深究这一论断。 近来每天早晚挤地铁,需要几本不那么“严肃”的小说打发时间,于是便想起读张...
評分能閑到讀完這種大部頭的時代已經過去瞭。
评分斷斷續續讀瞭好幾個月,人情世故真是一筆算不清的賬,終究誰也不能盡善盡美的
评分金粉各飄零,清鞦,看著銀幕上的金燕西,你又為何有淚?韆古情場得失究竟是男子之過亦或者是女子之過?
评分能閑到讀完這種大部頭的時代已經過去瞭。
评分一片唏噓嘆息。 “嗟呼!人生宇宙間,豈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劇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