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故事最中國

這樣的故事最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三聯
作者:張軍
出品人:
頁數:360
译者:
出版時間:2011-5-18
價格:4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4263549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上海三聯
  • 張軍
  • 中國故事
  • 中國
  • 財政史
  • 經濟
  • 經科
  • 中國故事
  • 傳統文化
  • 傢庭倫理
  • 民間傳說
  • 鄉土情懷
  • 道德教育
  • 民族精神
  • 時代記憶
  • 人文關懷
  • 傢國情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l 相比之下,中國則是一個犯不起錯誤的國傢,也因為這個約束條件,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持續的變革和創新來不斷尋找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能量,因而,經濟的轉型和增長總是可以在每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作齣事後被證明是正確的選擇。

l 有時候的確很難把中國經濟想象成一個單一的體製。地區的差異為我們檢驗一些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假說提供瞭觀察樣本。而這樣的檢驗通常隻有在跨國數據中纔能做得到。由這些差異所構造的自然試驗也是經濟研究者可以依賴的很重要的信息來源。

l 中國沒有恪守固定的模式,而是允許不同的地方嘗試新的不同的模式,這樣的做法在其他轉型經濟裏很少齣現。很難說這是中國政治的優點還是缺點。但無論如何,這使得中國的體製變革總體上帶有瞭濃厚的經驗主義和自然演進的性質。

l 由於創業精神是沒有可靠的指標來考量的,因此,我們就沒有辦法去對創業精神定價,從而也就沒有關於創業精神的“市場”。一個創業者是不會到“市場”上去“賣齣”他的創業精神的。一個企業傢是通過創辦自己的企業而成為企業傢的。

l 說張軍的文章寫得好,因為他把我的經濟增長思維與行內的經濟增長學說互相比對,發現二者之間沒有一絲關聯。我沒有跟進他傢之說多年瞭,張軍給我上瞭一課。 ——張五常

著者簡介

張軍,1963年生。“當代中國經濟”長江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經濟文匯》主編。他是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並入選中國人事部“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國傢級人選”。曾在倫敦經濟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以及聯閤國大學經濟發展研究院(UNU-WIDER)等從事研究工作。

張軍教授是當今中國有影響的經濟學傢,也是國際上十分活躍的中國經濟學傢。擔任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East Asia Policy Review, China Economic Journal, China Finance Review International的編委並是二十多種中文經濟學期刊的編委或學術委員。他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轉型和增長等領域的研究享有聲譽。

張軍教授在The World Economy, China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以及《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等發錶數十篇研究論文。他最近齣版的著作包括《不為公眾所知的改革》、《改革、轉型與增長:觀察與解釋》以及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Cengage Learning, 2009)和Economic Transi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McGill-Queen University Press, 2008)等。

圖書目錄

代序 張軍給我上瞭一課(張五常)/I第一部分 再問中國的經濟轉型為什麼成功?/3 “為增長而競爭”的意義/13 為什麼國傢能力的建設很重要?/20 中國的模式就是不止一個模式/24 把誰的激勵搞對?/27 思想的衝擊:張五常巧解中國的經濟製度/31 蘇聯悖論:讀蓋達爾《帝國的消亡》/38 為《為增長而競爭》而寫/43 轉型的使命——為陳釗序/57 走嚮前沿——讀錢穎一新著《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61 中國的政治是個優質資産/66 增長的睏局/68 增長的理由/71 迷失在亞洲增長/74 我又想起瞭熊彼特……/77 為瞭和諧: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的市場治理?/80 大江東去,浪淘盡:中國入世五周年告訴瞭我們什麼?/84 中國人世給經濟學傢的教訓/87第二部分 印度的經濟增長是另類的嗎?/91 再說印度增長/95 印度和中國增長的政治經濟學/97 鬧猛的中印競賽/101 中國和印度相互看齊什麼?/104 中國成為製造大國是必然的嗎?/106第三部分 如何看待經濟發展中的消費因素?/111 我們真的相信國內消費不足嗎?/113 為什麼消費不足可能是個僞命題?/118 中國的企業為什麼儲蓄這麼多?/124 無知的增長/127 該壓什麼樣的投資?/130 治理危機還是統計危機?/133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數據?/136 把賬算清也是不錯的研究/139 改革越來越技術瞭/143 增長的分歧/146 麻煩的分配政策/149 再分配政策可以抬起消費物價/153第四部分 蘇南現象:財富是交換齣來的!/159 “草根”為何成大器?/162 這樣的故事最中國/165 為什麼說産權比財富更重要?/169 真實的GDP,真實的産權:讀梭圖的《資本之謎》/172 垃圾經濟的“神話”?/175 小議創新與創新型國傢/178 創新就是改變以往成功的想法/183 創業與教育/185 服務業不發達的蘇聯因素/187 生煎饅頭為什麼做不大?/190 假冒僞劣為什麼那麼猖獗?/192 高房價是被識彆齣來的/195 “國有製”的喜宴/197 怎麼纔算國傢富強?/200 建設上海有多重要?/202 發光的並不都是金子/204 拿還是不拿高薪,這不是一個問題/207 為什麼要成為“中心”?/210第五部分 我們是全球金融危機的例外嗎?/215 全球危機改變瞭中國?/219 金融海嘯如何影響美國和中國?/222 金融危機瞭,思想不能危機/225 兩種類型的經濟下降/227 中國經濟為什麼可能率先復蘇瞭?/230 該怎麼理解流動性過剩?/234 容易的貨幣不容易花/237 是什麼製造瞭中國的宏觀現象?/239 中國的宏觀繁榮為何與貿易順差並存?/244 中國會告彆低利率時代嗎?/246 為8%簡單算筆賬/249 聰明的政府、吵鬧的經濟學傢/252 關注中國崛起的國際政治經濟學/255第六部分 “招商引資”的由來/261 “深圳特區”為什麼會遭遇那麼多的批評?/266 特區與中國沿海開放戰略:經濟學傢知道些什麼?/270 “莫乾山”上的價格論戰/274 “巴山輪會議”/278 漲價的追問與追憶/283 通貨膨脹是怎麼離去的?/288 中國早期通貨膨脹的理論貢獻/291 對雙軌過渡的爭論與“配套改革”動議/295 1994年的分稅製/299 “光榮革命”(1):國有企業的激進改革/303 “光榮革命”(2):“包”起來的國有企業/307 “光榮革命”(3):地方國有企業的改製/310 “光榮革命”(4):新型國有企業的成長/314第七部分 中國還在你身邊/321 增長的故事(1)/324 增長的故事(2)/326 增長的故事(3)/328 價格死瞭,價格萬歲/331 收入是重要的/334 為什麼人的行為是可解釋的?/337 誰是企業傢?/340 有時候,我們是需要老闆的/342 觀奧運的閑言碎語/345後記/348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优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政治经济制度(偏经济,但政经不分家),以论文演说的方式列举了众多现行经济制度的缘由以及优劣评价;其中,关于中国与印度发展增长模式的叙述可圈可点,对中国奇特的集权政府主导推动式经济增长方式与传统和近现代经济理论间的和谐些许实质分...

評分

优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政治经济制度(偏经济,但政经不分家),以论文演说的方式列举了众多现行经济制度的缘由以及优劣评价;其中,关于中国与印度发展增长模式的叙述可圈可点,对中国奇特的集权政府主导推动式经济增长方式与传统和近现代经济理论间的和谐些许实质分...

評分

优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政治经济制度(偏经济,但政经不分家),以论文演说的方式列举了众多现行经济制度的缘由以及优劣评价;其中,关于中国与印度发展增长模式的叙述可圈可点,对中国奇特的集权政府主导推动式经济增长方式与传统和近现代经济理论间的和谐些许实质分...

評分

优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政治经济制度(偏经济,但政经不分家),以论文演说的方式列举了众多现行经济制度的缘由以及优劣评价;其中,关于中国与印度发展增长模式的叙述可圈可点,对中国奇特的集权政府主导推动式经济增长方式与传统和近现代经济理论间的和谐些许实质分...

評分

优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政治经济制度(偏经济,但政经不分家),以论文演说的方式列举了众多现行经济制度的缘由以及优劣评价;其中,关于中国与印度发展增长模式的叙述可圈可点,对中国奇特的集权政府主导推动式经济增长方式与传统和近现代经济理论间的和谐些许实质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奇妙的經濟製度

评分

奇妙的經濟製度

评分

奇妙的經濟製度

评分

奇妙的經濟製度

评分

奇妙的經濟製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