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世界会好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漱溟先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著有《最后的儒家》《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思潮》等。

出版者: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梁漱溟
出品人:
页数:362
译者:
出版时间:2011-5-20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096461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梁漱溟 
  • 哲学 
  • 访谈 
  • 儒家 
  • 历史 
  • 中国 
  • 传记 
  • 最后一个儒家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是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起来,他更逼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体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 。」 ——艾恺

「此次长谈时,先父已87岁高龄,可算时届垂暮之年了,可他不仅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而且话里话外不时流露出平和而乐观的心态,毫无老年人易见的感伤、消沉的影子。例如谈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如今尚保存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多少时,他承认旧习俗多遭破坏,可他说“但不能说一扫而光啊!”“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他还有一种中国人的气味吧!”,因此他对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前途并不悲观”。至于说到世界的未来、说到人类的前途,他说:“我是比较乐观的。”那为什么如此乐观呢?这自然与他自有其坚信不移的理念有关,而这一理念又正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自己所提出的。他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

——梁培宽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接受历史的时候,总会有意的避开那些专门描述有关抗战开始之后那些历史的故事,也许还是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去分辨出真假,就开始有意的回避。 看这本书,听一位八十八岁的世纪老人,慢慢的阐述过往那一个缤纷错乱时代的一些些点滴细节,还有这个精通佛家与儒家的老人对这个世...  

评分

这个世界会好吗?!911啦、伊拉克战争啦、朝核问题啦,这些个世界上的事情就不论了,就我们的生活而言,电影能拍成那样~电视无聊成那样~写书能抄成那样~小孩儿都师洋那样~~~~就我的工作接触而言,咳~所以,这样一个书名,便是足够理由,让我心为之一颤。 而这句话的...  

评分

评分

一 很多人知道梁漱溟,不是因为他的邹平实验,也不是因为他的著作,而是因为他和毛主席的吵架。在那个年代,谁人竟敢和毛主席吵架?恐怕也只有梁氏一人。 建国以后的政治气氛,一直是颇为紧张的。即便在公认较为宽松的50年代,其实也很难容忍思想上异端的存在。我们常常有...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梁是有智慧的人,艾恺也不错,我对提到的那本豫西的书很感兴趣,不知道国内翻译了没有

评分

梁漱溟先生的访谈录。五四时代的青年活到八十年代的并不多,这本访谈录便珍贵在可以用西化的角度与一位老儒生谈论问题。梁先生带有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许多特点:睿智、宠辱不惊、古板和迂腐。儒家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了,几乎没有人可以“拎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即使是毛泽东,亦只是利用马克思的思想,做刘邦的事情罢了。梁先生对未来很乐观,他仍然信任马克思主义。马恩二人而立之年所述理论,能让一位耄耋之年的学者支持,大概说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有其天才之处吧,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已渐渐远去,而现今的文学领域却有众多沉默之人,众多谄媚之人,一个只有主流文学的社会,究竟会变成怎样?

评分

梁漱溟先生的访谈录。五四时代的青年活到八十年代的并不多,这本访谈录便珍贵在可以用西化的角度与一位老儒生谈论问题。梁先生带有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许多特点:睿智、宠辱不惊、古板和迂腐。儒家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了,几乎没有人可以“拎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即使是毛泽东,亦只是利用马克思的思想,做刘邦的事情罢了。梁先生对未来很乐观,他仍然信任马克思主义。马恩二人而立之年所述理论,能让一位耄耋之年的学者支持,大概说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有其天才之处吧,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已渐渐远去,而现今的文学领域却有众多沉默之人,众多谄媚之人,一个只有主流文学的社会,究竟会变成怎样?

评分

连着看完梁漱溟的两本书,一本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一本访谈《至道无餘蕴矣》,有些内容重合,比如关于小乘、大乘、天人乘的论述。 关于书名有一个插曲: 梁漱溟父亲梁济,有一天出门时,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提问:“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 梁济点点头:“能好就好啊。” 说罢出了门。 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现在积水潭)自尽。 梁济希望通过自己的死,“唤新国之人尚正义而贱诡谋,然后旧国性保存一二。”如此重新定义自己的死:“虽可以谓之殉清,亦可以谓之殉中国”。

评分

竟然没有标注过,虽然不记得内容,当印象中这是我读过最可爱的老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