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
《远方的鼓声》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86-1989年,游历地区为欧洲,主要为希腊、意大利两个国家。“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作者听得的微乎其微的“远方的鼓声”,最终成了您手头上这部可触可观的《远方的鼓声》。村上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对读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很大帮助,文笔也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强。
村上写这些随笔的目的他在开篇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为持续维持自己而持续写文章”,这些文章的写法同样在这儿交代了,“不含有启蒙因素,也不存在类似有益的比较文化论那样的东西。”“将亲眼见到的东西写得像亲眼见到一样,... ,把自己得感触尽可能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摈除...
评分村上写这些随笔的目的他在开篇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为持续维持自己而持续写文章”,这些文章的写法同样在这儿交代了,“不含有启蒙因素,也不存在类似有益的比较文化论那样的东西。”“将亲眼见到的东西写得像亲眼见到一样,... ,把自己得感触尽可能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摈除...
评分有句话说:了解一个人,就去看他的文字。这话对村上的这本书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看他在书里大段大段的吐槽意大利,你就知道,村上是个神经很敏感的小男孩。他善于观察细节,时常因为旁人的举动,而陷入无边无际的漫想里。他和妻子在海外旅居,似乎到处都是麻烦,一会儿租的车...
评分这本是村上春树86年旅欧3年里的游记随笔,大陆引进出版的这三册游记按照旅游时间顺序是这个排列,自1986年10月开始旅欧,包括意大利、希腊、英国、奥地利等地的游记《远方的鼓声》;在希腊阿索斯、土耳其边境的游记在1990年集结为《雨天炎天》出版;自1990至1995年,游历墨西哥...
评分在大理小院小住的两周一直在读这本久违的《远方的鼓声》,密实的文字、细腻的观感、真正的小趣味,小趣味背后则有属于作者自己的大人生。 这是村上86年至89年约3年旅居希腊和意大利的生活记录,从深一层看去,这却不是寻常的3年。出发那年他37岁,“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
「远方的鼓声」303页,村上说在希腊罗得岛悠闲度日,不看报纸。6月6日心血来潮买了张报一看不得了,都是令人心情沉痛的报道,几天前霍梅尼死了,德黑兰踩踏事件死了人;苏联天然气管道爆炸烧了列车死了五百人。但我敏感的怀疑翻译有脱漏。不可能不提中国的啊。因为这章名叫「1989年,复原年」
评分20130110 很好玩的小文 觉着村上的小杂文写的都轻松而有趣 比较深入的游记嘛
评分译序里,林少华把村上春树和余秋雨游欧洲的书做了对比,这是一个有趣的角度。余秋雨的旅欧文章,是读着读着人就要坐正,是可以登大雅之堂作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题的。村上春树的游记则相当私人化,甚至有些宅,读起来很轻松,但咂摸一下,也值得回味。比如在后记里,村上说人应该有复合式眼睛,对此我就十分赞同。我更喜欢村上春树的游记。
评分看得很慢 做了不少摘抄 最爱的依旧是村上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描写日常起居、写作和饮食的大段文字 字里行间的自由与惬意 同时又充满着生生希望 看过的最棒的游记
评分序言不忍猝读;全书流畅和幽默;村上很具调侃、内省,对自己和作品有清醒认识,不卖弄不浮夸,不动辄摆出架子来教训读者怎么写作或洋洋畅谈创作心得,甚至妻子也是若有若无的存在,纯讲旅途心得;对意大利的挖苦嘲讽太好玩了,一直非常喜欢他细微如理描摹各种吃食细节,让我心生安宁,在海滩上吹着海风无所事事喝啤酒不正是长久以来的追求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