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曆史 葛兆光 思想史 中國 文化 學術史 觀念史 學術
发表于2025-05-29
宅茲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這本書討論“世界”“東亞”與“中國”、“學術”與“政治”、“認同”與“拒斥”、“國彆史”與“區域史”這樣一些大問題。
葛兆光,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曆史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捲本)、《屈服史圾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等。
交錯的視野,學者的敏銳,一覽無遺
評分一開始便把焦慮擺的非常清楚,現代西方各種中國研究(非限於區域研究)對中國在各個意義上的解構。這種焦慮也是我經常遭遇的,尤其讀想象的共同體時始終覺得不切膚的地方,中國的國族和歐洲與日本都並無太多相似處。葛的這本和想象異域,通過看與被看,中國對異域的想象和在和異域交往過程中不斷被塑造的中國,是個非常有趣的角度,以宋這個內憂外患的朝代為重要的時間點,也很有說服力。最精彩的是對地圖的解說那一章。
評分自宋以降敘述詳細,若之前的歷史資料能完善,則功德無量。至於“國族”概念論疏恐怕這纔是開始,遠未窮盡,其關乎“國族”概念成立的隱性前提預設條件仍然需要補充論證。另,補充參考資料:汪暉《亞洲想象的政治》與《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厄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列寧《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卡爾·施米特《政治的概念》、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孫衛國《多重的視野與多麵的歷史》、林同奇《「民族」、「民族國傢」、「民族主義」的雙重含義──從葛兆光的〈重建「中國」的歷史論述〉談起》。此書有些篇章已經在作者發錶的其他論著裏有過陳述。【《二十一世紀》上曾登多篇相關書評:張隆溪、丘慧芬、姚新勇】
評分在現代性籠罩下,即使曾經存在的現象如邊界也會被賦予新的現代含義。作者試圖將中國古今之變後形成的“現代民族國傢”的“疆域、邊界等單獨拎齣來,以免觀念上的“曆史中國”被各種新潮理論瓜分,從而動搖“現實中國”的“曆史閤法性”。如今很多人看來,天下以“民主”為禮樂,中國再次被夷狄之。而作者一片苦心已說明事情遠非如此簡單。
評分引發葛教授做這一課題研究的緣起,主要也有三個因素:其一,1895年以後,大清帝國開始走齣“天下”,進入“萬國”,原來動輒便可以“定之方中”(語齣《詩經》)、自信“允執厥中”(語齣《古文尚書》)的天朝,漸漸被整編進瞭“無處非中”(艾儒略語)、“亦中亦西”(朝鮮燕行使語)的世界,繼而不得不麵對諸如“亞洲”、“中國”和“世界”這樣一些觀念的衝擊。為什麼是“亞洲”?究竟什麼是“中國”?中國如何麵對“世界”?看似平常的常識背後,潛伏著一個又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為重新界定何為“中國”提供瞭主要的曆史背景。其二,當下中國麵臨著不容忽視的內部和外部問題,迫使學術界開始討論關於“中國學”的許多問題。其三,在這個“視西人若帝天”的時代,需要人們從中國的曆史和背景齣發,重新界定“什麼是帝國”、“什麼是民族”。
葛兆光说古代中国以文化认同我深以为然,然对其论述宋代中国出现疆域意识论证中国民族国家形成不同于西方却有不同看法 所谓民族国家,首先发端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之后,其趋向有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体现在以国民意识取代臣民,以国民权力取代国王和贵族...
評分作者的套路在当下其实很有代表性,首先把别人的看法拼凑一番,接着就几个“重大问题”批评下歪果仁,如此大可吸引一批崇拜大牛的无知之徒。下面是杂入几个“时髦”名词欺哄下外行人,比如同一性、异域、想象、后现代,这样做大概是为了消除开头的审丑疲劳,相信社会科学稍具基...
評分《宅兹中国》书评 ——以国族正统论的维度追述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 一 关于“中国”的历史叙述——《宅兹中国》的论述体系 当如今的我们习惯的称自己为“中国人”并把自己的国家成为“中国”,当我们经常在人们的口中听到“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对比之时,很显然...
評分这是一本聪明人写的书。书中基本上都是利用二手资料或他人研究的讨论和再讨论,原创不足而空疏难免。但是,它的长处不在于深入细致、探微发覆,而在于指出了一个虽浅显却重要,并且常常让人惑于其中而不自知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国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者,应该如何理解中国...
評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宋代当时的“边界”究竟具有怎样的概念内涵,而宋代之前和宋代之后的“边界”的意义又是如何呢? 我们如今对“边界”(以及更广义上的“边疆”)的认识往往交织着历史学的视角以及西来的法学的视角,不大容易厘清。
宅茲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