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

宅茲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華書局
作者:葛兆光
出品人:
頁數:330
译者:
出版時間:2011-2-1
價格:3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107764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曆史
  • 葛兆光
  • 思想史
  • 中國
  • 文化
  • 學術史
  • 觀念史
  • 學術
  • 中國曆史
  • 考古發現
  • 文化認同
  • 古代文明
  • 國傢起源
  • 曆史地理
  • 文化遺産
  • 民族精神
  • 中華文明
  • 曆史敘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本書討論“世界”“東亞”與“中國”、“學術”與“政治”、“認同”與“拒斥”、“國彆史”與“區域史”這樣一些大問題。

著者簡介

葛兆光,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曆史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捲本)、《屈服史圾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等。

圖書目錄

自序
緒說 重建關於“中國”的曆史論述——從民族國傢中拯救曆史,還是在曆史中理解民族國傢?
引言“中國”作為問題與作為問題的“中國”
一 從施堅雅到郝若,貝:“區域研究”引齣中國同一性質疑
二 從亞洲齣發思考:在亞洲中消融的“中國”
三 某些颱灣學者的立場:同心圓理論
四 大汗之國:濛元與大清帝國對“中國”'曆史的挑戰
五 後現代曆史學:從民族國傢拯救什麼曆史?
六 如何在中國曆史中理解曆史中國?
結語 曆史、文化與政治:中國研究的三個嚮度
【附記一】
【附記二】
第一編 在曆史中理解中國
第一章 “中國”意識在宋代的凸顯——關於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
一 “中國論”與“正統論”:中國意識的真正凸顯
二 實際政治與觀念想象的差異:天下、四夷、朝貢、敵國
三 中國:“邊界”的浮現
四 民族、國傢與文化的觀念:反夷教的意識以及確立道統
五 漢族的和中國的,什麼是漢族的和中國的?
第二章 山海經、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利瑪竇來華前後中國人關於異域的知識資源及其變化
一 想象和知識的差距:異域的想象
二 建構異域想象的三類資源:旅行記、職貢圖和神話傳說寓言
三 想象加上想象,故事加上故事:女國、狗國與屍頭蠻
四 利瑪竇之前的異域想象:來自古典知識和曆史記憶
五 利瑪竇來華之後:從“天下”到“萬國”
……
第二編 交錯的亞洲、東亞與中國
第三編 理解亞洲與中國曆史的方法
緒論 預流,立場與方法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总体来说,略低于预期,但还是很好的论著。书名源自1963年在山西宝出土的何尊铭文,本义是指周王命何姓诸侯在地理居中的洛阳修宫殿,这是“中国”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此后词义不断演变,最终成为这个古老国家的名称。作者全书围绕“什么是中国”“中国这个意识是怎么形成...  

評分

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宋代当时的“边界”究竟具有怎样的概念内涵,而宋代之前和宋代之后的“边界”的意义又是如何呢? 我们如今对“边界”(以及更广义上的“边疆”)的认识往往交织着历史学的视角以及西来的法学的视角,不大容易厘清。  

評分

葛兆光认为,与欧洲历史不同的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是决定后现代历史学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思路与论据不适用于中国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研究的根本原因。与欧洲不同,中国政治疆域和文化空间的历史趋向是从中心向边缘;由于强大的异族国家的挤压,中国近世民族国家形成于宋代,与近代...  

評分

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宋代当时的“边界”究竟具有怎样的概念内涵,而宋代之前和宋代之后的“边界”的意义又是如何呢? 我们如今对“边界”(以及更广义上的“边疆”)的认识往往交织着历史学的视角以及西来的法学的视角,不大容易厘清。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緒論時,當我看到葛教授試圖對話的範式們,心裏不禁一陣激動,因為那些範式真的是我的一根根刺,我真希望葛教授能夠逐一將它們一一解構掉,那纔解氣。可是讀完以後,我感覺這本書雖然試圖討論一些問題,但對那些大範式並不構成很大的解構威脅,唯一可以說明的隻能是說那些學術史上的大範式是有其潛颱詞似的政治社會思想文化背景的--這一方麵的確是給我們梳理瞭一下文學史生産的曆史政治意義,並擺齣瞭一副委婉的辯解姿態,但換個極端的角度講,它也可以說什麼具有衝擊力的都沒講--誰不知道它們是有潛颱詞的?

评分

在現代性籠罩下,即使曾經存在的現象如邊界也會被賦予新的現代含義。作者試圖將中國古今之變後形成的“現代民族國傢”的“疆域、邊界等單獨拎齣來,以免觀念上的“曆史中國”被各種新潮理論瓜分,從而動搖“現實中國”的“曆史閤法性”。如今很多人看來,天下以“民主”為禮樂,中國再次被夷狄之。而作者一片苦心已說明事情遠非如此簡單。

评分

讀第一編,感覺作者重建“中國史”的氣魄很大,讀第二三兩編,變成中日史學史比較。到結論,感覺是“從周邊看中國”的課題論證。從材料到觀點都不新鮮。總的來說,就是一本中國學者寫的東洋史入門讀物。

评分

我認為葛依然還是非常的頑固不化,過於強調所謂的同一性和獨特性。例如說民族國傢理論産生於歐洲所以不適用於中國;例如說宋代以後漢民族文化具有所謂同一性,卻不細考這種同一性到底掩蓋瞭多少差異性,僅僅“車同輪、書同文、行同倫”就足以證明中國不是一個“想象的”的共同體瞭麼?

评分

自宋以降敘述詳細,若之前的歷史資料能完善,則功德無量。至於“國族”概念論疏恐怕這纔是開始,遠未窮盡,其關乎“國族”概念成立的隱性前提預設條件仍然需要補充論證。另,補充參考資料:汪暉《亞洲想象的政治》與《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厄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列寧《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卡爾·施米特《政治的概念》、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孫衛國《多重的視野與多麵的歷史》、林同奇《「民族」、「民族國傢」、「民族主義」的雙重含義──從葛兆光的〈重建「中國」的歷史論述〉談起》。此書有些篇章已經在作者發錶的其他論著裏有過陳述。【《二十一世紀》上曾登多篇相關書評:張隆溪、丘慧芬、姚新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