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已见证了地狱的火光,是否还能用天使般的心温暖这个世界
亲人,家园,梦想,安身立命的一切……
德奥的整个世界被一场席卷布隆迪和卢旺达的大屠杀彻底粉碎。六个月残酷的逃亡,死神无处不在,放眼所见只有血红的天地和成山的尸体。机缘巧合之下,德奥身无分文地来到了纽约。他无法与人 交流,他语言一窍不通,但他却从未忘记微笑,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尽最大努力去做任何与医学有关的事情,心心念念想要在支离破碎的祖国建立医院。
他知道自己还有温暖的心,他依然想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
特雷西•基德尔(Tracy Kidder),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系,是一位优秀的非虚构类文学作家。他的代表作《新机器的灵魂》(The Soul of a New Machine)获得了非凡的成功,荣获了普利策非虚构类大奖、美国国家图书非虚构类大奖等奖项,并受到了批评家与媒体人的极大好评。此外,他的《学童之中》(Among Schoolchildren)曾获得肯尼迪图书奖、美国学会大使图书奖。《山外有山》(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也于2004年斩获了国际报告文学奖。本书是他的最新著作。
也许很多人同我一样,在看到简介的时候就想起了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因为它们的作者有相似的生活经历:祖国的战乱,被迫逃亡美国……而这一次,故事背景从亚洲到了非洲大陆。 当我谈论“布隆迪”时,我在谈论什么?我只不过张开嘴巴,发出毫无...
评分我是一盏即将熄灭的油灯 我是一盏即将熄灭的油灯 灰烬腐蚀了灯芯 再也不像刚点燃时那么的明亮 渐渐的火焰开始变蓝开始变暗 那一点点光亮显得是那么的微弱 一切又显得是那么的无望 我是一盏即将熄灭的油灯 灯芯已燃成了灰烬...
评分前一刻,年轻的德奥还是学生,不经世事,憧憬着美好光明的未来,一夕之间,便开始了一路逃亡,逃离来自家乡和同胞的追杀。这样的经历——满目的血腥与暴力,伴随着无止境的恐惧——是我难以想象的。命运不过是转瞬一念的事。同学说,去美国吧,德奥想,干嘛不去呢。就这样...
评分仅管共存于世,但因为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差异、不同生命历程,每个民族总会上演不同的故事,所以,我想了解,哪怕是最浅薄的认识,也算作自我眼界的开阔。我们生活在世界的一隅,但好在有文字能让我们感受世界的多样,不论悲伤或是喜悦。 很长一段时间,电视里、网络...
评分本文首发于《新京报》4月9日C03版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4/09/content_218875.htm?div=-1 关于人类起源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起源于非洲,按照圣经里的说法那里应该是伊甸园的所在地。但如今,当利比亚战火带来的生灵涂炭再次降临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我...
读罢非虚构小说《生命如歌》,不免让人觉得它和《追风筝的人》有一些相似之处。主人公都是有宁静安逸的童年,却因为战争被迫逃离自己家园,数年之后带着惆怅复杂的心情重回故里。只是一个是因为一个人,而另一个则是因为很多人。从来都很热衷于阅读和观看关于战争的书籍和电影,被问及原因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莫过于战争,各种各样的大屠杀。人类在战争面前仿佛失去了所有理智和底线,民众们被掌权者用各种方面煽动,愤怒得像只野兽,把最锋利的爪子刺向敌人,甚至同胞。主人公看着伤痕累累的家园说“他们这样贫困,怎能不发起战争”。所以他在逃离家园多年后选择归去,建造非盈利诊所,为祖国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一座诊所虽微不足道,但他所做的却是最根本的、改变人们生命质量的事情。但愿这样的温情能遍布大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评分为什么这本书评分这么高?无论是从故事性 叙述性还是人物的刻画上 我真的都觉得很一般 本来可以是很精彩跌宕起伏的故事 可是被作者写的没啥可读性嘛 我想知道的你都没写 重要的一笔带过 整本书都缺少打动人的东西 过于强调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博得同情 PS 开始非常不喜欢主人公 总是抱怨 到书的后面有所改观 毕竟选择回去的人 很难得~~(当然翻译过程中的丢失可能是太多了)
评分应该是翻译的问题,普利策奖得主的纪实文学怎么会那么不吸引人??我想问翻译,文学性在哪里??!!
评分人类永远是我最恨也无法不去爱的生物!
评分不矫情的震撼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