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晚期的作品,是20世纪最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由三十篇加有标题的“经验和思想片断”组成。整个文本不具备一般回忆录和叙事文本在时间、事件和人物上的连续性,时间和空间的错乱和叠合构成了文本的风格。本书由于其中儿童经验的普遍性而在我们心中唤起“同感”。那些孩子所特有的、原始的、在感官和下意识层面上的细微而敏感的经验,孩子对色彩、气味、声音和光线等的感知:肥皂泡的色彩,煤气灯的咝咝声,农贸市场的腥臭味,圣诞夜穷人家的灯光,还有孩子口中喃喃念着的儿歌,孩子对妈妈和祖母的依恋,等待礼物时的焦灼,雨天中的想象,对天使的企望和对灾难的预感,获得战利品时的骄傲,捕捉蝴蝶和捉迷藏时的险象环生,在看小人书的时候让远方的国度进入自己的心中,最初的性的萌动以及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情,等等,我们都似曾相识。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出身犹太望族。草年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在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掌拒绝后,他终止了对学院生涯的追求。加入法兰克福研究所,从而组成了后来事誉世界的法兰克福学派。1933年纳粹上台。本雅明离开德国。定居巴黎;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法西边境自杀。
美国著名评论家苏珊·曩塔格把本雅明说成是一个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的旧式“文人”或“量后一位自由知识分子”。
学生时代读过本雅明的一本小书《驼背小人——一九零零年前后柏林的童年》,是同一本书的两个版本。 彼时还没来过德国,对本雅明笔下的柏林童年有着梦幻憧憬,且全靠他文字赋予的想象。而现在再读时,已经定居德国十余年了。不禁想起之前读到过的一个句子:“人生如火柴划燃,一...
评分学生时代读过本雅明的一本小书《驼背小人——一九零零年前后柏林的童年》,是同一本书的两个版本。 彼时还没来过德国,对本雅明笔下的柏林童年有着梦幻憧憬,且全靠他文字赋予的想象。而现在再读时,已经定居德国十余年了。不禁想起之前读到过的一个句子:“人生如火柴划燃,一...
评分我承认,是这个名字,和这幅画打动了我。 一本泛旧的小书。 一个男孩,坐在角落里,看不分明。 一九○○年前后柏林的童年。是它本来的名字。 1932年,作者本雅明在颠沛流离中想要自杀前,写下的一本回忆录。 童年。没有故事。只有片断。时...
评分一个孤独而又敏感的小男孩回忆着童年的种种有趣的事或物,这个小男孩一定可以跟《追忆似水年华》那个小男孩交上朋友吧。一个把自己编织进书中,一个很努力地向母亲索吻。我只想轻轻地,轻轻地捧着这本小书,他像晒久了的树叶,好脆好脆。想在一旁远远地观望那个小男孩,看着他...
评分一个人有多少机会,能够听到自己的学术偶像给你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不要说是已经去世将近100年的理论家,就是听自己的恋人朋友回溯其童年轶事,怕也不是易得的机会,而且不要忘了,还需要加上一个残酷又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个叙述者,需要是一个很好的讲故事的人。 于是本雅明在...
本雅明的语言确实是少有的好
评分是我喜欢的类型,像塞巴尔德和里尔克的小说——细腻精巧,又朦胧幽谧。4.2
评分翻译的真好啊 。
评分我想我永远读不懂本雅明。开卷普鲁斯特气甚浓,诸多意象,毫不掩饰保留的情感和清冷阴沉的氛围,但是却丝毫没有那种情感波动顺理成章的感觉,或者匆匆开头戛然而止,或者在浓墨重彩的描述后思路诡奇的跳跃,例如他在自己寻人不成迷路后产生了继续漫无目的迷路行走的冲动,进而从马路联想到情欲,坦言之我大多数时候都跟不上他思维的广度和跳跃的幅度,这书是他思维天马行空的轨迹图,不可否认有看头,很奇幻,但我真心不觉得这本身代表了任何流派任何风格,能够被那么多的人欣赏赞扬乃至追捧,我只读了单行道和此书,我只感觉他习惯过度引申,我行我素的创造联系以及不可避免的晦涩
评分或许是自己不够敏感,至少我感到本雅明这里的“意识形态批判”是乏力的。也许,一边回忆自己的(富足且自洽的都市)童年,一边要做现代性批判,不仅难度颇高,显得有些故作姿态了。是不是思想家总有一种把自己“还原”成一个早慧的小小救世主的倾向?这其中的自恋是非常明显的。换作我,我还更宁愿纯粹地回忆,纯粹地陶醉,纯粹地自恋,舍不得这样挪用自己的童年作什么意识形态批判。基森稿和最后稿的差别,自然有内容上的,不过,前者的行文全都是一泻而下的单独一段成篇,后者里则几乎有了分段,这种差异之于自觉者如本雅明必然是有意而为。(年轻的本雅明…就是理想型啊啊啊啊!真喜欢封面的照片!)“他被阅读的大雪覆盖得异常苍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