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占領期間山西社會經濟損失的調查研究

日本占領期間山西社會經濟損失的調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高等教育齣版社
作者:嶽謙厚
出品人:
頁數:332
译者:
出版時間:2010-11
價格:4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04030494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抗戰史
  • 山西省
  • 日本侵華
  • 抗日戰爭
  • 社會經濟
  • 經濟損失
  • 曆史研究
  • 侵略曆史
  • 民生
  • 戰爭影響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日本占領期間山西社會經濟損失的調查研究》是關於日本占領期間山西社會經濟損失的區域性調查研究,通過對有關山西抗戰損失的大量第一手資料和地方文獻的搜集梳理,以地域為研究範圍,以曆史學、統計學、社會學、人口學和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理論為分析工具,提齣瞭對山西在抗戰中實際受損程度的基本估量,並以之為基礎比較全麵而客觀地分析瞭戰爭的顯性破壞和和隱性影響,特彆是對戰爭隱性損失的評估和分析具有創新意義。研究的主要意圖不再限於從錶層上描述日本的侵華暴行,而在於通過大量數據的統計及量化分析從深層上挖掘戰爭的應時性與曆時性破壞作用,並力圖使這些證據及其分析結果形成難以翻案的曆史“鐵證”。

山西屬於農牧結閤地區,在地勢上多錶現為山嶽地帶,除河東一帶部分地區土地肥沃外,其餘各地均較貧瘠,加之水利資源有限,近代農業生産所受限製較大。作為一個以農為主的省份,耕地自然是其發展的基本要素。據統計,1932年前,山西耕地一直保持在6 000萬畝左右,之後略有下降,但到1936年又恢復到6 510萬畝。耕地中旱田多,水田少。據1935年統計,全省旱地麵積5 551萬畝,占農田總麵積的97.2%;平地2 244.5萬畝,占農田總麵積的39.28%;山坡地2 772.22萬畝,占總麵積的48.51%;河灘地243.83萬畝,占總麵積的4.26%;堿地243.71萬畝,占總麵積的4.25%;荒地48.99萬畝,占總麵積的0.86%;水田麵積161.02萬畝,僅占農田總麵積的2.8%。

從土地肥瘦程度及與自然環境關係上講,大體可分為北部、中部及南部三個區域,農作物無論從産量還是品種上也均可照此劃分。北部地區人口分布較為稀疏,自然條件相對惡劣,且灌溉設施不甚發達,加上鼕季寒冷,農作物多為一年一季。農作物主要是燕麥、粟、高粱等,其次是豆類、馬鈴薯、蕎麥、鬍麻等,小麥均為春天播種且麵積很少。該地區百姓主要食用燕麥、小麥、馬鈴薯,並輔以高粱、豆類。到20世紀30年代,糧食畝産量也沒有超過8鬥,每年糧食總産量約1 000萬石,除去自用尚餘350萬石。中部地區是以太原盆地為核心的輻射區域,此處為山西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人口稠密,水利條件較好,且氣候較溫和,能夠種植部分鼕季作物。農作物以小麥為主,次為燕麥、玉米等以及少量水田作物。畝産量比北部地區高,每畝平均在1.2石以上,糧食年産量達2 700餘萬石。該地區人民多以高粱、玉米為食,所産小麥大都銷往晉南或外省。同時,盛産各類水果,崞縣梨、忻縣桃杏以及徐溝和文水等地葡萄、汾陽核桃不僅産量可觀,且口感馳名中外。定襄、文水、汾陽、太榖、祁縣等地則是山西著名産棉區,年産棉均在3萬擔左右。山西南部地區屬於重要産棉區,20世紀30年代年産棉花達60萬擔。農産品主要為小麥,大約每年可産500萬石,其次是高粱、玉米、豆類等。

著者簡介

嶽謙厚(1969)男,山西偏關人,曆史學博士,山西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華民國史及中共黨史研究。重要著作有《顧維鈞外交思想研究》、《顧維鈞與抗白外交》、《民國外交官人事機製研究》、《黃土·革命與日本入侵》《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晉西北農村社會》(閤著)、《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晉陝農村社會:以張聞天晉陝農村調查資料為中心的研究》(閤著)、《戰時日軍對山西社會生態之破壞》、《媒體·社會與國傢》:《大公報》與《20世紀初期之中國》、《民國史紀事本末(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抗日戰爭史》等,發錶論文百餘篇。

圖書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抗戰前後山西社會生態環境
第一節 戰前社會經濟概況
第二節 日本入侵與社會之反應
第二章 農業資源之損失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糧食資源
第三節 棉産資源
第四節 日軍的鴉片政策與鴉片種植
第五節 農村經濟受損的綜閤評估
第三章 工礦業、交通運輸業及財政金融之損失
第一節 日軍的工礦業及交通運輸業掠奪計劃
第二節 工業受損統計及其量化分析
第三節 礦産資源受損程度及其影響
第四節 交通運輸業被掠情形
第五節 財政金融損失狀況
第四章 人口資源之損失
第一節 人口損失的調查統計
第二節 人口損失與人口結構之變化
第三節 人力資源受損程度
第四節 人力資源受損的社會經濟影響
第五章 文化教育資源之損失
第一節 文化教育資源之直接損失
第二節 殖民化教育下的另麵社會景象
第三節 人文生態環境之惡化
第六章 民眾身心環境被害程度
第一節 “三光作戰”下的民眾心理狀況
第二節 “細菌戰”與“毒氣戰”下的民眾生存狀態
第三節 “煙山毒海”下的“山西社會相”
第四節 “慰安婦”的人生遭際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中國政府關於抗戰損失調查的有關文件
附錄二 山西僞組織章程、歌謠及徵文
附錄三 日軍在方山縣暴行及其他情況的調查
附錄四 1937—1941年中共晉西北根據地區域部分縣份若乾村莊勞動力變化統計錶
附錄五 戰時山西農民負擔舉例
附錄六 戰時山西各階層人民傢庭生活狀況舉例
附錄七 1937—1941年晉西北地區主要物品價格變化錶
附錄八 1940年7月山西淪陷區“土膏店”統計
附錄九 日軍占領期間山西太原、大同、陽泉三地主要日人商店統計
附錄十 日軍八年間在晉製造的主要慘案統計錶
附錄十一 口述史收集大綱
參考資料和論著
正文各錶索引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