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美學 席勒 藝術 德國 文藝理論 藝術史 文學 文化美學
发表于2024-12-23
席勒美學信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本書包含席勒的27封美學書信和4篇比較重要的美學論文。在這些書信中,作者係統地闡述自己的美學理論與藝術思想,並在美學思想上第一次將審美與人的自由和全麵發展相聯係。更可貴的是,在他的優美文筆之下,娓娓道來的審美藝術理念對讀者而言,應該會是一種獨特而富有收獲的閱讀享受。書附48幅插畫,生動直觀地展現人類曆史的藝術美與人文精神的變遷。
◎德國古典哲學的浪漫結晶,人文主義美學的奠基之作,人類曆史上首次將藝術之美與人的自由發展相結閤。
◎“藝術之神”席勒27封書信,展示思辯之美;48幅藝術史不朽畫作,梳理美的曆史。
譯者序:
席勒最為聞名的是他劇作傢的身份,當他的處女劇作《強盜》在曼海姆首演結束後,一位目擊者如此描述:“陌生人啜泣相擁,半昏厥的婦女們腳步趔趄往門口。仿佛混沌中迷霧消散,新世界的曙光初顯。”事實上,這個描述一點也不誇張,據一些史料記載,當時的劇院就如同瘋人院一樣,人們潮水般湧入狹窄的禮堂觀賞戲劇,有些評論傢甚至認為席勒就是德國的莎士比亞。他的劇作迎閤瞭當時德國人的心中反對專製的思想,因此他也成為德國當時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錶人物。從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繼完成瞭悲劇《陰謀與愛情》(1784年)、詩作《歡樂頌》(1785年)、詩劇《唐•卡洛斯》(1787年)等多部作品。1794年,席勒與歌德成為好友。在歌德的鼓勵下,席勒於1796年重新
恢復文學創作,進入瞭一生之中第二個旺盛的創作期,直至去世。這一時期席勒創作的特點是以曆史題材為主,善於營造悲壯、雄渾的風格,主題也貼近宏大的社會變革題材。
從1787年到1796年,席勒幾乎沒有進行文學創作,而是專事曆史和美學的研究,並沉醉在康德哲學之中。1791年,席勒接受丹麥公爵奧古斯騰堡和伯爵史梅爾曼每年1000塔勒銀幣的資助,將美學研究的成果以書信形式呈交公爵。席勒一共寫瞭二十七封信,於1795年分三次發錶在自己的《季節女神》雜誌上。當時的哲學還處在英國經驗主義派的支配之下,英國的哲學傢洛剋、貝剋萊和休謨領導著主觀主義的哲學思潮,影響深遠。但是,康德這個一生都住在自己故鄉的哲學傢卻建立起一座宏偉的新哲學大廈。康德的唯心論通過對認識的批判來達到哲學結論,強調和物質相對立的精神,排斥功利主義的倫理,贊成由抽象哲學議論所證明的體係。從根本上來說,康德的學說在於想要在七年戰爭、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製時期社會劇烈變革環境之中保衛知識和美德,在這同時,他也將主觀主義帶嚮一個極端。
在康德哲學的熏陶之下,席勒逐漸形成瞭他的美學思想。本書中,席勒主張隻有培養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纔能夠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他的美學研究和社會變革等問題結閤得非常密切,事實上,席勒的美學思想與當時的德國民族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他也曾指齣:德國的偉大不在政治權力,而在文化。他聲稱美是自由思考的工作,美是我們的對象,美的自然和一緻的享受證明瞭從無限中並在有限中發展的能力,以及人性變得崇高的可能。同時,康德確定的認識功能的自由發揮理論被席勒進一步地發展。席勒認為,隻有通過個性的獨立纔能意識到之外的真理,隻有用感覺感受,纔能獲得真實感。而正是美,將思想和感覺聯係到一起,因而能獲得最充分的精神和物質的統一。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2005年,剛好是他逝世200周年。德國政府將這一年命名為“席勒年”,席勒足跡到過的城市,都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紀念這位偉人。這一切,足以說明席勒的存在對德國乃至世界的意義。席勒的一生是歌頌人類自身的自由和發展的一生,在每一次人類思想的飛躍之時,美的世界的光明
之中,總是伴隨著席勒的《歡樂頌》那嘹亮有力的歌聲:
“ 在這美麗大地上 / 普世眾生共歡樂 / 一切人們不論善惡 / 都濛自然賜恩澤 / 它給我們愛情美酒 / 同生共死好朋友 / 它讓眾生共享歡樂 / 天使也高聲同唱歌 ”
約翰•剋裏斯托弗•弗裏德裏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傢、曆史學傢和劇作傢,德國啓濛文學的代錶人物之一,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錶人物,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錶作有《歡樂頌》《美學信簡》《陰謀與愛情》等。
形式衝動與感性衝動·優雅的美與積極嚮上的美 附注:並不認同他的大部分思想
評分翻譯太太太差瞭。此外也難以認同席勒的美學觀點。
評分翻譯太太太差瞭。此外也難以認同席勒的美學觀點。
評分5星給席勒,扣1星齣版和翻譯,竟然還齣現跳頁和錯版,也是醉瞭
評分形式衝動與感性衝動·優雅的美與積極嚮上的美 附注:並不認同他的大部分思想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席勒美學信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