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构成从康德美学到黑格尔美学的中介和转折,而且是古典美学迈向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座桥梁。它在康德主体性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现代性的问题。
这是一部美育的历史宣言书,针对现代社会人格分裂和异化的现实,从历史的高度提出确立感性在人性构成中的基础地位、培养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理论,由此突破了原有素质教育的局限,第一次把德、智、体、美四育并列并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它又是一部美育的法典,要求从人性的高度把握美的本质,从人的需要和活动来认识人性发展的特性。
本书为中德双语本,译文明晰流畅,并附文本解读,深入浅出,既适应浏览阅读,也适应专业研究。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1.10~1805.05.09),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徐恒醇,原为国防科研单位的工程师,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美学,导师为李泽厚先生。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留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外国美学研究。1984年调入天津社会科学院,任技术美学研究中心主任。1989年至1993年两度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4年起享有国务院专家津贴。1998年退休后,任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及南开大学美学博士点评审委员。著有《美育书简导读》《大家精要·席勒》《设计美学》《设计符号学》《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的理论前提和研究对象》等,译著有《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美育书简》《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等,论文有《卢卡契美学的开拓性及其当代意义》《技术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当前技术美学研究的三大误区》等。
终于读完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烧脑的艰难之旅。两百多年了,这个写了《阴谋与爱情》的席勒,一度曾参与,后来因为害怕法国的政治暴力,陷入到康德的唯心主义中,研究美学,试图通过美恢复像古希腊那样人性的和谐统一,实现内心真正的自由,达到理想的和谐的社会。……...
评分《审美教育书简》 这样一来,原因既不在事物之中,那么,在人的心灵里肯定存在着某种东西,这种东西阻碍接受真理,不管真理如何明亮地照耀着,这种东西阻碍承认真理,不管真理多么生动地令人信服。一位古代的智者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个道理就隐含在意味深长的表述之中:sape...
评分1,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 形式冲动主要存在于上层人物身上,对象是形象,主要指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是理性人。 感性冲动主要存在于下层人物身上,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感官控制,是被动的,...
评分序P2:唯有通过游戏性的审美,才能改变人的异化状态,弥合人性(感性与形式冲动)的分裂,达致人性的完美。 主张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把人从工具理性中解放出来。 第四封信: P8 理性的法则通过不受诱惑的意识而铭记在人心中,自然的法则通过不可泯灭的情感而铭记在人心中。道德...
评分1,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 形式冲动主要存在于上层人物身上,对象是形象,主要指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是理性人。 感性冲动主要存在于下层人物身上,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感官控制,是被动的,...
原文真的好难啃,读完每篇开头的“文本解读”就够了…????
评分虽然很难啃,但是有些地方读着觉得是这么一个道理.
评分公交车上,课堂上,午睡前。有一段时间这本书陪在我身边解答我的疑惑,翻来覆去地看。如果漫漫生命路上我们都在求索,总有人或一本书适时出现指引方向,只要我们不放弃阅读。人找书难,可是书找书却很简单。能找到这本书的大概都是很用心的人。 一点感悟:特别好书读的人总是少。大概人们都觉得这些东西超越了他们的生活,可是我知道,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评分似懂非懂
评分哲学思维的作品,需要二刷。大致席勒理解的自由是同时接受感性和理性的规定,既不受感性也不受理性的强制,也即审美的境界。有德文对照不错,可以分辨一些常用语汇。这本书所谓的解读就是把译文调整下,使逻辑关系更明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