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層氣開發地質學理論與方法

煤層氣開發地質學理論與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科學
作者:孟召平//田永東//李國富
出品人:
頁數:298
译者:
出版時間:1970-1
價格:45.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030291141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煤層氣
  • 地質
  • 京東
  • 煤層氣
  • 煤層氣開發
  • 地質學
  • 油氣地質
  • 儲層評價
  • 勘探開發
  • 頁岩氣
  • 非常規油氣
  • 資源評價
  • 地質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煤層氣開發地質學理論與方法》針對我國煤層氣開發地質條件的特點,從煤的物質組成及其基本物理化學性質分析入手,把煤儲層條件與煤層氣賦存環境條件和煤層氣開發工程力學條件結閤起來開展研究。係統介紹瞭煤的物質組成及其基本物理化學性質、煤儲層厚度及其預測技術、煤儲層孔隙—裂隙特徵及其孔滲性、煤儲層含氣性及其控製理論、煤的吸附與解吸特性及其受控機製,以及煤儲層條件評價與預測的理論和方法;係統地分析瞭現今地應力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及其對煤層氣開發的影響,建立瞭水文地質條件與煤層氣開發的關係,以及現今地應力場特徵及其與煤儲層滲透性的關係和模型,提齣瞭一係列獨到的見解。進一步研究瞭煤儲層變形力學特性,煤層氣開發過程中的壓裂機理、解吸機理和煤儲層三相體係中的流體滲流機理,以及煤層氣開發技術等問題,為煤層氣高效開發提供瞭可靠的理論和方法。

著者簡介

孟召平(1963—),男,湖南省汨羅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礦井工程地質和煤層氣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主持和參加完成國傢、部重點攻關及部門科研課題50餘項,目前主持國傢“973計劃”項目、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專項基金等項目多項。曾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煤炭部特等奬1項和部級科技進步奬7項,2002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2003年度獲第十二屆“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孫越崎青年科技奬”。2003年國傢公派1年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係進行深部開采地質條件研究。完成專著3部,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錶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50餘篇被SCI、EI、ISTP收錄。

E—Mail:mzp@cumtb.edu.cn

田永東(1969—),男,博士。高級工程師,自1993年開始一直在晉城煤業集團從事地麵煤層氣開發和研究工作,中國煤炭學會煤層氣專業委員會成員,第五屆中國煤炭標準委員會成員。先後主持和參加完成10多項科研課題,曾獲國傢和省部級科技進步奬多項,發錶學術論文10餘篇。

李國富(1965—),男,山西晉城市人,博士,教授級高工,自1991年開始,先後在潘莊井組、棗園井組,寺河礦區從事煤層氣開發利用工作。先後主持和參加完成多項科研課題,發錶學術論文10餘篇。目前主要從事山西晉城礦區采煤采氣一體化安全高效協調開采工作。

圖書目錄

前言第1章 緒論 1.1 煤層氣開發地質學研究目的與意義 1.2 煤層氣勘探及開發研究現狀 1.2.1 國外研究現狀 1.2.2 國內研究現狀 1.3 本書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參考文獻第2章 煤的物質組成及其基本物理化學性質 2.1 引言 2.2 煤的物質組成 2.2.1 煤儲層固態物質組成 2.2.2 煤中的水和氣 2.3 煤化作用及煤層氣的形成 2.3.1 煤化作用 2.3.2 煤化作用特點及煤化程度指標 2.3.3 煤層氣的形成 2.4 煤的基本物理化學性質 2.4.1 煤的基本物理性質 2.4.2 煤的基本化學性質 2.5 基於測井麯綫的煤質參數預測 2.5.1 研究區煤層煤質特徵 2.5.2 煤的工業分析與測井參數之間關係 2.5.3 煤質參數預測的多元迴歸模型 2.5.4 煤質參數預測的BP神經網絡模型 2.5.5 兩種模型的對比分析 參考文獻第3章 煤儲層厚度及其預測技術 3.1 引言 3.2 煤層的形成與煤厚變化的控製因素 3.2.1 煤層的形成 3.2.2 煤厚變化的控製因素 3.3 煤儲層厚度穩定性評價 3.3.1 煤儲層厚度穩定性評價步驟和方法 3.3.2 煤儲層厚度及其穩定性分析 3.4 基於地震屬性的煤儲層厚度預測技術 3.4.1 背景技術 3.4.2 關於厚度預測方法 3.4.3 煤儲層厚度預測的基本原理 3.4.4 淮南謝橋煤礦13—1煤儲層厚度預測分析 3.5 煤儲層厚度對煤層氣井産能的影響 3.5.1 煤層分布特徵對煤層氣井産能的影響 3.5.2 煤儲層厚度對煤層氣井産能的控製分析 3.5.3 沁水盆地南部煤儲層厚度與煤層氣井産氣量對比分析 參考文獻第4章 煤儲層孔隙—裂隙特徵及其孔滲性 4.1 引言 4.2 煤的孔隙特徵 4.2.1 煤孔隙結構 4.2.2 煤的孔隙成因 4.2.3 煤的孔隙錶徵參數 4.2.4 煤的孔隙結構測定方法 4.3 煤儲層裂隙係統 4.3.1 煤中節理(裂隙)類型 4.3.2 煤中節理(裂隙)的分級及特徵 4.3.3 煤中節理(裂隙)的錶徵參數 4.4 煤儲層滲透性及其評價 4.4.1 煤儲層滲透性 4.4.2 煤儲層滲透性評價分類 4.5 煤儲層滲透性影響因素 4.5.1 地質構造 4.5.2 煤體結構 4.5.3 煤層埋藏深度 4.5.4 現今地應力 4.6 基於最大主麯率的煤儲層滲透性預測及應用 4.6.1 滲透性預測的基本原理 4.6.2 煤儲層滲透率預測的應用 參考文獻第5章 煤儲層含氣性及其控製理論 5.1 引言 5.2 煤層氣的賦存狀態及氣體組分特徵 5.2.1 煤層氣的賦存狀態 5.2.2 煤層氣的氣體組分特徵 5.3 煤層含氣量測試方法 5.3.1 煤層含氣量的解吸法 5.3.2 逸散/損失氣量的估算 5.4 煤儲層壓力 5.4.1 煤儲層壓力基本概念 5.4.2 煤儲層壓力的影響因素 5.5 煤儲層含氣飽和度 5.5.1 含氣飽和度的基本概念 5.5.2 含氣飽和度的影響因素 5.5.3 臨界解吸壓力 5.6 影響煤層氣富集的地質因素及其控氣理論 5.6.1 地質構造及其控氣作用 5.6.2 煤變質作用對煤層含氣性的影響 5.6.3 有效埋藏深度及其控氣作用 5.6.4 上覆地層厚度及其控氣作用 5.6.5 煤層頂底闆岩性及其控氣作用 5.6.6 煤岩、煤質特徵的影響 5.6.7 水文地質條件的控氣作用 5.7 煤層含氣量的預測方法 5.7.1 基於Langmuir方程的煤層含氣量預測方法 5.7.2 煤層含氣量BP網絡預測方法 5.8 煤層含氣量對煤層氣井産能的控製 參考文獻第6章 煤的吸附與解吸特徵 6.1 引言 6.2 吸附與解吸理論 6.2.1 氣固吸附及吸附熱力學 6.2.2 吸附等溫式 6.2.3 吸附滯後現象 6.2.4 吸附/解吸等溫試驗 6.3 煤的吸附與解吸特徵 6.3.1 煤的吸附特徵 6.3.2 煤的解吸特徵 6.3.3 吸附質 6.3.4 吸附時間 6.4 煤的吸附與解吸差異性實驗研究 6.4.1 等溫吸附與解吸實驗 6.4.2 煤樣的“解吸滯後”特徵 6.5 煤的吸附解吸特性對煤層氣開發的影響 6.5.1 對煤層氣井臨界解吸壓力的影響 6.5.2 對煤層氣井産量的影響 6.5.3 對煤層氣井采收率的影響 參考文獻第7章 水文地質條件及其對煤層氣開發的影響 7.1 引言 7.2 水文地質條件 7.2.1 地下水類型及特徵 7.2.2 主要含水層和隔水層類型 7.3 水文地質條件的控氣作用 7.3.1 煤層氣隨地下水運移逸散作用 7.3.2 水力封閉控氣作用 7.4 煤層氣井開發的排水降壓過程 7.4.1 煤層氣單井的排采規律 7.4.2 煤層氣單井的排采階段及特徵 7.4.3 煤層氣單井排采的局限性 7.4.4 煤層氣井井間乾擾 7.5 水文地質條件對煤層氣井産能的影響 7.5.1 主要含水層條件對煤層氣開發的影響 7.5.2 煤層自身水文地質條件對煤層氣井産能的影響 7.5.3 煤層頂底闆的水文地質條件對煤層氣井産能的影響 7.5.4 考慮地下水影響的煤層氣井産量預測 7.6 煤層氣開發的水文地質條件評價分類 7.6.1 礦井水文地質類型 7.6.2 煤層氣開發的水文地質條件評價分類 參考文獻第8章 現今地應力及其對煤儲層滲透性的控製 8.1 引言 8.2 地應力成因類型及應力狀態 8.2.1 地應力成因類型 8.2.2 岩體天然應力狀態及其類型 8.2.3 有效應力 8.2.4 煤儲層的壓縮係數 8.3 沁水盆地南部現代地應力場特徵 8.3.1 地應力隨深度的變化 8.3.2 最小水平主應力、垂直主應力和孔隙壓力之間的關係 8.3.3 垂直應力與水平應力之間的關係 8.3.4 現今地應力方嚮 8.4 煤儲層滲透性與現今地應力之間的關係 8.5 地應力對煤儲層滲透性影響機理分析 8.5.1 裂隙岩體滲透特性與應力耦閤關係 8.5.2 煤儲層中的應力和變形對滲透性的影響 參考文獻第9章 煤、岩石力學性質及其壓裂機理研究 9.1 引言 9.2 煤、岩石力學性質 9.2.1 煤、岩石變形及強度參數 9.2.2 煤的變形力學特性 9.2.3 煤、岩石破壞的基本形式和機製 9.3 煤、岩破壞準則 9.3.1 莫爾—庫侖(Mohr—Coulomb)準則 9.3.2 格裏菲斯準則 9.4 煤層氣井壓裂的基本原理及應用分析 9.4.1 水力壓裂的基本原理 9.4.2 沁水盆地南部水力壓裂試驗結果及分析 9.5 煤岩壓裂的裂縫形態及其影響因素 9.5.1 煤岩壓裂的裂縫形態 9.5.2 地應力對壓裂裂縫擴展的影響 9.5.3 岩性對水力壓裂裂縫擴展的影響 9.5.4 原生裂隙對水力壓裂裂縫擴展的影響 參考文獻第10章 煤層氣産齣規律及其開發技術 10.1 引言 10.2 煤層氣産齣規律 10.2.1 煤層氣井産齣的動態規律 10.2.2 煤層氣井排采特徵 10.2.3 礦井瓦斯自然排放衰減規律 10.3 煤層氣開發方式 10.3.1 概況 10.3.2 煤礦井下抽采 10.3.3 地麵鑽井開發 10.4 煤層氣地麵垂直井開采及采收率預測 10.4.1 煤層氣勘探開發選區評價 10.4.2 煤層氣地麵開發的井網優化 10.4.3 單井開發及井組開發産能比較 10.4.4 采收率預測 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