諏訪哲史
1969年生於名古屋,國學院大學文學部哲學係畢業。2007年以《後天的人》獲得第50屆群像新人文學奬、第137屆芥川奬。另有長篇小說《listen》、《倫巴第遠景》。
李徵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日本築波大學文學博士。專攻日本近現代文學,中日比較文學。現於復旦大學外文學院任教。譯作有三島由紀夫《金閣寺》(閤譯)、森鷗外《青年》等。
本作品獲第50屆群像新人文學奬、第137屆芥川奬獲奬作品。是一部探討語言、小說寫作、正常與越界的充滿哲學意味的作品。
“我”的叔叔在離群索居數年之後,最終失蹤。“我”去清理叔叔的遺物,發現瞭叔叔和他已故妻子的日記。叔叔自小患有口吃癥,長大後一度恢復正常,他卻在糾正口吃的過程中似乎看到瞭脫離於代錶社會正常邏輯的語言之外的世界——“後天”。妻子遭遇車禍死亡之後,叔叔離群索居,越來越遺世獨立,最終不知所蹤。而“我”在寫作關於叔叔的小說時也越來越感覺到“後天”的誘惑。
初讀是一種樂趣,反復翻閱,更能愈見愈新……每個章節都在發光,棲身於音節的精密語言讓腦中豁然明亮。
——多和田葉子
行文和結構有一種緊張感,讀來頗有趣味。
——藤野韆夜
“後天”式的韻律,醞釀齣一種不可言說的滑稽和物哀。
——堀江敏幸
鮮明地描繪齣瞭“叔叔”脫離日常、令人稱奇的喜劇性而又充滿悲劇意味的生之感觸。
——鬆浦壽輝
在明顯有意識的對語言的偏執下寫就。這種偏執有著感同身受的自然感。
——加藤典洋
在書店看到這本書,首先吸引到我的就是封面,感覺是某個德國畫家的作品,我好像是看過他的畫冊,也有可能是從別的地方來的,也不用糾結這個,反正我覺得很好看,整體的綠色跟放在網上的顏色也不太相同,看著很舒服。 閱讀對我們來說是爲了體驗,是爲了嘗試,也可以說在某種...
評分关于后天的猜想,少年时代为了有别于他人,不自觉的选择了一种和别人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而后到了长大结婚,发现自己其实也别无不同,就算偶尔能有所展露的也不过是一瞬,最终都会消失,而且这种展露也只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释放,失去了原先的习惯的价值。
評分这是个关于语言结界的故事吧。。 口吃的少年感到被世界排斥,口吃消失后又感觉被世界吞没,成年后痴迷于剥离原意的乖僻语词串,视其为世界之间的“缝隙”。语言还原为音响,而非意义;人也还原为独我,而非社会我。 “后天”这个词,确实值得再推敲。在繁体手写的“后天”和“...
評分日本文坛上的奖项很多,不过在出版方眼里最具市场价值的还算同为一年评两次奖的直木奖于芥川奖。与主要是大众文学为评选对象的直木奖不同,芥川奖是以纯文学为主的奖项。同时获得了芥川奖与群像新人文学奖的这本《后天的人》自然也在书腰上大书特书。但我第一眼看到书时却...
評分看中岛敦的《文字祸》,其中对文字和语言进行了足够的讽刺和怀疑。 看文本中的人物为文字纠结惆怅之后被文字具象化的书籍杀死多少有点幸灾乐祸之感。不知道到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开始对文字和语言产生怀疑。总感觉这些镂空的横撇竖捺背后囚困着真实。这是什么?比如说文字祸中一直...
這是一個人內心的越獄之旅。從日常造作的經驗中瞥見瞭偶爾閃現的靈光,有心追隨它,然而一刻意就喪失瞭天然的生機,進到瞭另一層監獄裏,與日常斷裂的監獄;書中對這一過程的講述是饒有趣味的,節奏明快的,最終的超越更是輕盈美妙、脫略形跡。
评分開頭那番“刻意‘刻意’”實在討厭,幾乎要以為這是部形式小說而丟下,好在漸入佳境,到後來開頭的“刻意”也得到瞭解釋;感覺上還挺老派的,能看齣安部公房的影子來。想跟讀者理論理論的東西比錶現齣來得要多,大概和作者是學哲學的有關。“後天”看日文應該不是評論裏提到的與“先天”對應的,而是時間上的,其意義在於流動性,那麼與文中“定型”的對應關係就明白些瞭;主角“叔叔”是口吃並曾痊愈過,這和《金閣寺》溝口又可以好好對照一番。
评分每一個傻子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支持的白癡
评分覺得這個小說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而不是一副水土不服的後現代模樣,有龐大的框架卻缺一點水泥。
评分這本書沒人看過???看過的人還都不喜歡?天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