諏訪哲史
1969年生於名古屋,國學院大學文學部哲學係畢業。2007年以《後天的人》獲得第50屆群像新人文學奬、第137屆芥川奬。另有長篇小說《listen》、《倫巴第遠景》。
李徵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日本築波大學文學博士。專攻日本近現代文學,中日比較文學。現於復旦大學外文學院任教。譯作有三島由紀夫《金閣寺》(閤譯)、森鷗外《青年》等。
本作品獲第50屆群像新人文學奬、第137屆芥川奬獲奬作品。是一部探討語言、小說寫作、正常與越界的充滿哲學意味的作品。
“我”的叔叔在離群索居數年之後,最終失蹤。“我”去清理叔叔的遺物,發現瞭叔叔和他已故妻子的日記。叔叔自小患有口吃癥,長大後一度恢復正常,他卻在糾正口吃的過程中似乎看到瞭脫離於代錶社會正常邏輯的語言之外的世界——“後天”。妻子遭遇車禍死亡之後,叔叔離群索居,越來越遺世獨立,最終不知所蹤。而“我”在寫作關於叔叔的小說時也越來越感覺到“後天”的誘惑。
初讀是一種樂趣,反復翻閱,更能愈見愈新……每個章節都在發光,棲身於音節的精密語言讓腦中豁然明亮。
——多和田葉子
行文和結構有一種緊張感,讀來頗有趣味。
——藤野韆夜
“後天”式的韻律,醞釀齣一種不可言說的滑稽和物哀。
——堀江敏幸
鮮明地描繪齣瞭“叔叔”脫離日常、令人稱奇的喜劇性而又充滿悲劇意味的生之感觸。
——鬆浦壽輝
在明顯有意識的對語言的偏執下寫就。這種偏執有著感同身受的自然感。
——加藤典洋
不觉得这是一部好小说,至少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吧。 有点像那种电影:导演满腔炽热的倾诉欲,却苦于单薄的情节和表现力有限的镜头无法顺畅传达自己的理念,只得依赖旁白,让自己的声音直接被听到。 不过,诹访哲史索性让作为作者的“我”直接与读者对话,这样的将计就计倒并不使...
評分熬夜看完了诹访哲史的处女座《后天的人》,对于精神分裂的存在性更为笃定了。每个人在都在扮演着一个普通社会人的角色,但在这个角色背后呢?人性是立体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潜伏在世界某个角落内的“后天的人”,他永远生存在全然不同的另外一个空间,生活在世界的裂缝中,在社...
評分这是个关于语言结界的故事吧。。 口吃的少年感到被世界排斥,口吃消失后又感觉被世界吞没,成年后痴迷于剥离原意的乖僻语词串,视其为世界之间的“缝隙”。语言还原为音响,而非意义;人也还原为独我,而非社会我。 “后天”这个词,确实值得再推敲。在繁体手写的“后天”和“...
評分在阅读这本《后天的人》之前,诹访哲史这个名字我压根就没有听过。但是三十年来首位同时获得群像新人奖和芥川奖的作家这一头衔还是让人觉得很有分量的。不过想想前一位的双奖得主是村上龙后我心里又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村上龙的作品我读的不多,但就我读过的作品而言...
評分关于后天的猜想,少年时代为了有别于他人,不自觉的选择了一种和别人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而后到了长大结婚,发现自己其实也别无不同,就算偶尔能有所展露的也不过是一瞬,最终都会消失,而且这种展露也只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释放,失去了原先的习惯的价值。
“不打算與社會兵刃相見,隻是在找機會脫離所置身的空間” 語言作為一種工具,也隻能在狹窄的範圍裏應用罷瞭。行文方式很新奇,值得再看一遍。
评分還好篇幅短,再看下去會讀齣精神分裂癥的。。。
评分翻譯不行,原作應該更好點
评分語言趕不上思想。
评分凡庸 定式 刻意 後天。凡庸性導緻定式,定式的壓抑性造齣刻意的扭麯,至所謂後天但後天也會因刻意性效用減弱而逐漸定式並重新淪為平庸。而強迫自創的壓抑最終把循環圈壓縮漸緊。語言在書內當為介質,口吃可激發另類且獨創的音律,否則雖順暢卻要淪為語法或其他規則的束縛,此理論有意思。不知理解會否有太大偏差。然則有著方嚮性的響箭能否一直快過後天之到來,也局限瞭鬱金香人的變身場所隻可為電梯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