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校史(上下)

兰州大学校史(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克非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09-9
价格:15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1103475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张克非
  • 校史
  • 待购
  • 历史
  •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
  • 校史
  • 高等教育
  • 中国高等教育
  • 西北地区
  • 历史
  • 教育史
  • 学术研究
  • 建校史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兰州大学是设立于1909年的一所百年老校。为庆贺兰大百年华诞,2009年9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克非主持编写的《兰州大学校史》上、下编。其上编由张克非、刘继华撰写,全面反映兰大1909至1976年的历史,全书以时间先后为“经”、以学校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为“纬”,按照学校在清末的设立、在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作者简介

张克非,1956年5月14日出生于新疆哈密,籍贯河南伊川。1982年7月,获兰州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1985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后,历任讲师、副教授;为本科生主讲“中国近代史”、“公共关系学”等课程。1996年获甘肃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997年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取得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导师资格,2002年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员、师德标兵。2004年担任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教授。2013年6月起任兰州大学博物馆馆长。

目录信息

第一章 兰州大学的前身——甘肃官立法政学堂在清末的建立(1902—1912)/001
第一节19世纪后期的甘肃社会与文化教育/001
一、历史上甘肃的兴替/001
二、19世纪后期甘肃的战乱与灾荒/005
三、左宗棠督甘与传统教育的恢复/006
第二节 清末新政与甘肃近代教育的起步/007
一、新政对甘肃教育的影响/008
二、甘肃教育的转型/009
第三节 甘肃官立法政学堂的教学/014
一、新政中的司法改革与甘肃法政学堂的设立/011
二、甘肃法政大学的教学/014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甘肃法政学堂/015
第二章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3—1928)/018
第一节 蔡大愚与甘肃法政专门学校的创立及其初期的发展/019
第二节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的发展/022
一、法政专门学校的师资情况/023
二、法政专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030
三、法政专门学校的办学经费/039
第三节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与甘肃地方社会/044
一、法政专门学校师生与甘肃护法运动/044
二、法政专门学校学生参与的爱国运动/046
第三章 兰州中山大学和甘肃学院(1928—1945)/049
第一节 20—40年代的甘肃社会/049
一、20年代后期的甘肃政局与天灾人祸/049
二、30年代前期的甘肃/053
三、抗战时期的甘肃/055
第二节 兰州中山大学的建立与演变/055
一、兰州中山大学的建立/055
二、相继更名为甘肃大学、甘肃学院/057
三、邓春膏与兰州中山大学、甘肃大学的历任校长/058
四、兰州中山大学、甘肃大学的管理机构/059
第三节 兰州中山大学、甘肃大学的教学及学生活动/060
一、专业设置/060
二、教师状况/061
三、学生状况/065
四、学校出版的刊物/067
五、学校师生的爱国活动/069
六、该时期学校面临的主要困难与经费问题/069
第四节 艰难困苦中前行的甘肃学院/074
一、甘肃学院从省立到国立的转变及其院长、行政机构/074
二、学院的专业设置/079
三、学院的附设机构/087
第五节 甘肃学院的教师与学生/090
一、甘肃学院教师数量、学历和职称变化/090
二、甘肃学院的办学经费和教师的待遇/095
三、生源变化与毕业生的工作去向/102
四、学生的管理与训育/105
五、奖学金、战区学生贷金和津贴/108
第六节 甘肃学院师生的抗日爱国活动及社会服务/111
一、甘肃学院师生的抗日爱国活动/111
二、甘肃学院师生的社会服务工作/116
第四章 国立兰州大学的设立与发展(1946—1949)/119
第一节 国立兰州大学的筹建/120
一、国民政府建立兰州大学的起因和意义/120
二、辛树帜校长及其建校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121
第二节 国立兰州大学的院系设置及师资力量/125
一、兰州大学的院系设置/125
二、兰州大学的教师阵容及著名学者/131
三、学校教职员工数量的增长/139
第三节 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学生的管理/140
一、招生规模的扩大/140
二、学校生源的变化/145
三、学生训育制度及管理/147
第四节 办学条件的改善与争取经费、补贴的努力/149
一、图书与实验仪器的购置/149
二、兰大校舍的改扩建/152
三、学校争取经费和教职员生活补贴的努力/157
第五节 兰州大学的学生活动及中共组织在学校的影响/158
一、兰大学生活动的兴起/158
二、学校中共组织的建立及对学生运动的领导/160
三、兰大学生的“反饥饿”斗争及几次学潮/161
四、抵制西迁,迎接兰州解放/165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兰州大学(1949—1952)/167
第一节 接管工作和兰州大学校务委员会的成立/167
一、兰州大学的接管工作/167
二、兰州大学校务委员会的成立与校政改革/171
第二节 全校师生的政治学习与思想改造/173
一、组织各种政治学习/173
二、响应抗美援朝运动/175
三、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76
四、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76
五、批判电影《武训传》/184
第三节 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185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张老师在书的前言中感慨 “丹青难写是精神”,确实是写史的难处。并不是所有珍贵的细节都可以查考,反而是连篇累牍的文件常常在著者面前让人无法回避,多少鲜活的瞬间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尤其是下编出现大面积罗列比较枯燥,大概只适合需要查找某种资料的时候用到。然而作为一部存史的书,对于榆中校区的土地到底花费几何都无记载,不知道是还是写史的年代太近而无法写出,还是章节作者认为并不重要便没有用心搜索,甚至只看档案馆各种来来回回的公文在写书……不过下编应该不是张老师所作。

评分

张老师在书的前言中感慨 “丹青难写是精神”,确实是写史的难处。并不是所有珍贵的细节都可以查考,反而是连篇累牍的文件常常在著者面前让人无法回避,多少鲜活的瞬间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尤其是下编出现大面积罗列比较枯燥,大概只适合需要查找某种资料的时候用到。然而作为一部存史的书,对于榆中校区的土地到底花费几何都无记载,不知道是还是写史的年代太近而无法写出,还是章节作者认为并不重要便没有用心搜索,甚至只看档案馆各种来来回回的公文在写书……不过下编应该不是张老师所作。

评分

2009

评分

2009

评分

张老师在书的前言中感慨 “丹青难写是精神”,确实是写史的难处。并不是所有珍贵的细节都可以查考,反而是连篇累牍的文件常常在著者面前让人无法回避,多少鲜活的瞬间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尤其是下编出现大面积罗列比较枯燥,大概只适合需要查找某种资料的时候用到。然而作为一部存史的书,对于榆中校区的土地到底花费几何都无记载,不知道是还是写史的年代太近而无法写出,还是章节作者认为并不重要便没有用心搜索,甚至只看档案馆各种来来回回的公文在写书……不过下编应该不是张老师所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