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纳尔·勒歇尔博尼埃,法国文学博士,巴黎第八大学教授,法语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法国视听创作与实践国际学校研究委员会成员,策略发展顾问。长期以来研究历史和文学,主要作品有《19世纪文学读本》、《20世纪的文学》、《超现实主义和讲法语的人》、《1918年和阿波里奈尔》、《黑人是另类法国人?》、《五月之子》、《进攻欧洲的压力集团》、《他们为什么要杀法国人?》、《安德烈· 谢迪德》、《查拉——超现实主义和国际诗人》、《电视,新的艺术》等。
《刽子手世家》内容简介:这是一群在我们视野中消失了的人。先人大多对从事这一行当的人敬而远之,刽子手麻木不仁,似乎只是死亡的代名词。但是,谁会在意他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他们才是拥有最强大心志的人。
桑松家族是高贵的,他们接受国王的亲自任命,被赋予至高无上的特权;桑松家族是猥琐的,众人时刻提醒他们:“你是贱民!”;桑松家族是神秘的,他们建立了坚不可摧的庞大的血缘体系;桑松家族是善良的,压缩死亡的恐惧是他们唯一的道义。
桑松家族面对鲜血与死亡,或麻木、或疯癫,或心生厌恶、或虔诚慈悲。书中不寒而栗的酷刑描写让人绝望;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法国民众对断头台的追捧让人慌张;刽子手对将死之人的尊重让人看到些许虚弱的人文光芒。
这本《刽子手世家》描绘的世界是全然陌生的,不仅因为这一早已就消失的古老而神秘的职业——刽子手,更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但人类对于死亡那种兴奋和畏惧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让我们去直面远古时期的嗜血本能。 刽子手归根结底是一种职业,是一种特殊的为人不耻...
评分《刽子手世家》。说老实话,我从书架上抽下这本书的时候,未必没有被鲁迅先生讥讽过的“看客心理”——人们对死亡、尤其是“非正常死亡”总有一种病态的好奇心;现实看不到,就从文字描写里“过把瘾”。可是合上这本书,我却想到了洛朗夫人临死前发出的那一声:“噢,自由之神...
评分 评分 评分《刽子手世家》。说老实话,我从书架上抽下这本书的时候,未必没有被鲁迅先生讥讽过的“看客心理”——人们对死亡、尤其是“非正常死亡”总有一种病态的好奇心;现实看不到,就从文字描写里“过把瘾”。可是合上这本书,我却想到了洛朗夫人临死前发出的那一声:“噢,自由之神...
好吧,关于内容我就不多说了,为什么?因为这书的编辑太尼玛的奇葩了!脑子有屎对么?排版和字号都让人看的想死,居然连拉瓦锡都会译错实在是尼玛丧心病狂!!!!!
评分六代行刑,传宗接代几乎与王室的改朝换代同步进行的桑松世家,从贱民到英雄再到贱民。“正义”的四尺长剑配上座架,最高速度达到1.1分钟一个人头。因“表演”太快而不满的民众很快就陷入司法战车脱轨的癫狂之中。相互怀疑和揭发蔚为风尚,或者说好是爱国者的责任。善与恶、生与死的分界线模糊不清,只有舆论本身没有受到追查,但人们所有的外在标签都会受到注意……断头台成为举行“红色弥撒”的“伟大祭台”,在1794年的革命党人眼中,犹如中世纪宗教裁判所的火焚草垛一样重要,它使民族变得更纯洁。而人们只有看到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才能勉强接受自己的不幸。登上断头台的洛朗夫人留下一句名言:“啊,自由之神,人们以你的名义犯下了多少的罪恶啊!”
评分以作为刽子手的桑松家族为一个时间线,描写路易十四、十五、十六的帝制下的残酷刑罚,宫廷的淫乱无道,政治民生上的困蔽。从而为1799的大革命爆发准备了充足的火药,在这个充斥人民、公民、革命、平等的大字眼的时代,各路人马,新旧任务纷纷登场,以扫荡帝制下落后为口号,一时间人头滚滚,血气弥漫,作者冷酷的指出砍掉的农民无产者的脑袋远远多于所反对的贵族,正所谓兴亡百姓苦,好在百姓也能苦中作乐,乐见鲜血。
评分法国大革命那一部分用的是公历,一部分用的是大革命时期的历法,看得实在是头大。
评分年底之前終於拓寬了今年極其貧乏的閱讀紀錄。。。作者這個說書似的驚奇風格我還以為自己在看三言二拍。。。不過真的相當好看,當中展示的就是當今主流知識界最為警惕的庸眾恐怖。可微博那些說人家和中國人像的真是好意思嗎,這是兩百年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