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布幣研究

先秦布幣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花木蘭文化齣版社
作者:王明蓀主編
出品人:
頁數:188
译者:
出版時間:2010
價格:46000.00元新台币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9862540886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文獻學
  • 文化
  • 曆史
  • 先秦史
  • 錢幣學
  • 布幣
  • 古代貨幣
  • 考古學
  • 曆史學
  • 中國古代史
  • 貨幣史
  • 泉學
  • 先秦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古代曆史文化研究輯刊》

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研究有其新的發展。約自晚清百餘年來政治社會的變動,時代環境之邅遞,影響及思想學術的演變;歷史的研究、史學的發展也不能外於這演變之中。稍早,顧頡剛以為除去考據補證的傳統外,在金石器物、邊疆史地、今文經學、外國史地等方麵的學術興起,都影響到歷史研究的新方嚮。而後,考古學、中外交通史、新史料的發現,俗文學及社會史的研究,更開展瞭歷史學的新發展。這種新方嚮、新發展是受到時代變遷與西學傳入而逐漸形成的。因時代變遷,轉而注意到與時勢需要、時局相關的課題,這也本是經世緻用的傳統態度。因西學的傳入,帶來新的史學方法與史觀,加上歐美、日本對中國研究的學術刺激,以及成果的參考,乃至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使傳統歷史學的研究、討論,因而注入大量新血,於是有近代史學新麵貌的開展。「銅山西崩,洛鐘東響」,當可以說明新史學與傳統史學在近代以來的關係。

在十九世紀的最後幾年裡,梁啟超、嚴復、譚嗣同、徐仁鑄、羅振玉、劉師培、陳黻宸等人都不約而同地展開對傳統舊史的批評;而提倡社會大眾的民史之餘,同時也緻力於鼓吹新的治史、著史的方法及觀念。不論王國維以歷史學為一科學的提法,或章太炎以史學為但問求真、不問緻用;都說明那些年代裡對傳統史學的焦慮以及急欲求得新史學的齣現。以高唱史學革命的梁啟超為例,他博學纔高,與同時許多學者都引介瞭不少西方學術,而他頗受日本浮田和民的影響,提齣新史學的理論及方法。但他的思想時在進取與保守間有著矛盾,又帶有相當的政治色彩,這些在那一代學者的身上多少都可以發現;似乎急於尋求一帖萬靈丹,將時局國勢能畢其功於一役。在學術上因之也不免齣現類似的影子,以緻於使晚清思想界部份地方看來粗率淺薄,而努力引介的西學,也多非其本來麵目,至於籠統而欠該詳,這應是那一時代的局限。新史學的高唱,畢竟造成不小的破壞力,然則對史學的建設卻並不多。

新史學運動不論在為文唱導或著作新史書、翻譯國外史學來看,不容諱言地對歷史教學及反省傳統史學產生相當的影響。現代大學的歷史研究專業,學術刊物發行都應運而起,而學術討論的風氣也能持續不斷;如古史辯論、社會史論戰等都是著名的例子。筆者以為西學的傳入對於近代史學的發展有著主導的作用,而至今仍在持續之中。西方史學傳入的百年來,不止是個歷史的過程,也應當注意到中國史學的反應與迴響,相關的論著如杜維運、陳啟能、張廣智、於沛、瞿林東、羅誌田、林甘泉、李長林、俞旦初、李孝遷等人都有所論述,此處且不多言。筆者在此僅提齣幾點值得注意的地方:

其一,是西學東漸的歷史發展中,初期並未有什麼文史之學,自十九世紀晚期突然廣受有識之士的熱切關懷,應是受到時局的影響。洋務運動的西學暫且不談,而後持續傳入的是政治、社會、經濟等社會科學,屬於人文學的是哲學較受重視,文史之學恐怕是稍後纔受到注意,而且其中是以對外國歷史的興趣為主,尚談不到多少史學。換言之,西學傳入是由科技而社會科學、哲學思想,文史之學是較後受到關注的。

其二,史學方麵有幾個較早的例子可作參考,一是道光十五年(1835)《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中,刊載齣希臘羅馬時代史傢五人,他們是希羅多德、修昔底裏、色諾芬、李維、塔西陀。二是光緒五年(1879)郭嵩燾於《倫敦巴黎日記》中,言及希羅多德的古亞述帝國歷史。三是英國傳教士艾約瑟於光緒六年的《萬國公報》中,介紹希羅多德及其《歷史》書,他又有《西學述略》,介紹西方古典史傢。其後,嚴復、許守徵都曾介紹希臘、羅馬史傢。這些都是簡略地引介古代西方的史傢。

其三,西學傳入的歷史性書籍或西方歷史知識較多,但大多是在於歷史知識的吸收,以歷史的興亡作為史鑑的目的,尚不及於史學。

其四,梁啟超引進的史學,前期以由日本轉介為主,後期遊歐後則以歐洲史傢為主。他的後期引進西方史學與五四運動時期約略在同一時段,此後引進或翻譯西方史學漸盛,如鬍適、何炳鬆、傅斯年、姚從吾、賀麟、李大釗、林同濟、雷海宗等人。

其五,西方史學傳入之中,漸產生以理論或學派為基礎的史學方法或史觀,如進化論、實驗主義、歷史語言學、馬剋思主義等等,也就是社會科學、哲學等進入瞭史學的研究。從上麵簡略的說明,約略可以看齣近代史學受到西學的影響以及發展的趨勢。大體來說西學的傳入對中國史學的影響有幾個方麵:一是研究的課題與範圍,二是史料的性質與範圍,三是歷史論述編纂方法,四是歷史研究法,五是歷史思想與理論。然而筆者無意說中國傳統史學在這些方麵似無用武之地,相反地,傳統史學在這些方麵都有其獨到之處,且有豐厚的底蘊,但是需要研讀與發掘,此處暫不多說。

錢賓四先生早在1939年《國史大綱》緒論中指齣民國以來史學研究的傳統、革新、科學三派,並對之有所評論,提齣寫新通史的主張,要在於文化演進的真相,由舊史中映照複雜難以解決之問題,以為歷史的事態在於政治製度、學術思想、社會經濟三者;治史的方嚮是求異同來看歷史的變動,由客觀中求實證。同時用瞭不少篇幅論述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演變,而又以治中國史的要務在於由國傢民族內部自身,求取獨特精神的所在。賓四師所說的歷史三事態,都是後來歷史研究的三大領域,其他的觀點也都是由高處的考察及其獨到的思考而來。至於史學研究三派的說法,流衍甚久,迄今論及近代史學者都多少仍要言及。如四十年後餘英時先生在《史學評論》發刊詞中所作的反省與展望,除評論史料、史觀派之外,他提齣史學方法在於不斷吸收其他有關學科之方法,但並無捷徑可走;要靠努力訓練自己形成切己之法。對於史學工作的方嚮及意義亦如同賓四師之大意,以疏通歷史、文化意義為要。他又指齣西方史學不全歸功於新方法、新觀念,而在於基本功力的長期纍積;史學作品不在於論題或性質偏於綜閤、分析等,而在於學術的品質。以錢、餘二先生為例,約略可以看齣現代歷史的研究已有深瀋的檢討反思為基礎,又有對前途發展的憧憬及期許。

颱灣歷史的研究及史學的發展,既承襲瞭1949年以前的史學發展之緒,又漸有開新之局,詳略不同的論述已有多種相關論文可供參考,較近的專著如彭明輝《颱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論五四時期的史學方法到颱灣歷史研究機構、博碩士論文分析、歷史教育、教科書等。由於歷史研究的主要專業在於大學的研究所,而其成果顯現以學位論文較為具體,對颱灣現代史學的發展頗具參考的指標性。他以歷史研究所成立較早的五所大學為範例,指齣研究的大範圍以中國史佔的73%為最多,颱灣史佔的15.9%居次,外國史佔的11.1%居後。而專史的分類上,依序為政治軍事史(20.4%)、社會史(19.8%)、思想文化史(18.5%)、經濟史(11.9%)。若由明清以來到近現代史這一大段的研究而言,則佔瞭中國史研究近一半的比例。颱灣史的研究在近十餘年來漸成為顯學,社會史研究也漸超過瞭政治軍事史的研究。另外,王晴佳的《颱灣史學五十年》,是以颱灣史學的傳承、方法與趨嚮為主的颱灣史學發展史,他由史料學派的影響,到科學史學、民族認同為主軸的論述,又特別注意文學及社會學者的議題對史學的影響,書中專論的《思與言》、《食貨》、《新史學》等刊物,是可以作為颱灣史學發展的重要刊物,雖然論述所及在對象與取材方麵似稍有所偏集,但大體上已對颱灣史學反應到現代的情形有所瞭解,此處就暫不多言。  從百年前傳統史學的承續及西學的傳入,其間的因革損益既複雜多端,又爭論未止,決非一篇短文所能窺全。西學為新知,舊學未必為陳腐,但陳寅恪說不中不西、不新不舊之學確有其可玩味之處。若要推陳齣新,先得辨別何者為陳?哪些是新?是形成新瓶裝舊酒?或是轉為舊瓶裝新酒?甚或是瓶酒皆新?新舊的取捨及搏成不但是過去史學界努力的目標,也應是未來歷史研究精進嚮前的選項。以歷史研究的博、碩士論文而言,在其專業的領域裡,有一定的代錶性,反映齣重要的研究成果;良否或人言言殊,但品質應有相當水準。我們取此原則,發印齣版,一則使學術能廣為流通至於海內外,一則亦顯示颱灣學術研究的「業績」與價值。再者,各論文雖以歷史文化研究為範圍,但仍包羅甚廣;以舊學蘧密、新知深瀋為期許,毋寧也是值得參考之作品。

《古代曆史文化研究輯刊》三編,全30冊,定價:46000.00元新颱幣。

我公司有售

聯係人:陳先生

聯係電話:13146812822、010-84651957

郵箱:hhxy88@163.com

QQ:21175854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花木蘭文化齣版社『古代曆史文化研究輯刊』總目王明蓀主編初編二十種:第 1 冊 李添瑞 巫及其與先秦文化之關係 ISBN 978-986-6449-49-9第 2 冊 王瑞傑 西周禮治文化探論 ISBN 978-986-6449-30-7第 3 冊 詹士模 反秦集團滅秦與分裂戰爭成敗之研究 ISBN 978-986-6449-31-4第 4 冊 鄭雅如 情感與製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 ISBN 978-986-6449-32-1第 5 冊 王安泰 開建五等──西晉五等爵製成立的曆史考察(上) ISBN 978-986-6449-33-8第 6 冊 王安泰 開建五等──西晉五等爵製成立的曆史考察(下) ISBN 978-986-6449-34-5第 7 冊 趙立新 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陜」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 ISBN 978-986-6449-35-2第 8 冊 方碧玉 東晉南北朝世族傢庭教育研究 ISBN 978-986-6449-36-9第 9 冊 硃振宏 大唐世界與「皇帝·天可汗」之研究 ISBN 978-986-6449-37-6第 10 冊 林偉洲 安史之亂與肅代二朝新政權結構的開展 ISBN 978-986-6449-38-3第 11 冊 硃祖德 唐五代兩浙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 ISBN 978-986-6449-39-0第 12 冊 曾嚴奭 南唐先主李昪研究 ISBN 978-986-6449-40-6第 13 冊 雷傢聖 宋代監當官體係之研究 ISBN 978-986-6449-41-3第 14 冊 鬍其德 濛元帝國初期的政教關係 ISBN 978-986-6449-42-0第 15 冊 金炫廷 明人的鑒賞生活(上) ISBN 978-986-6449-43-7第 16 冊 金炫廷 明人的鑒賞生活(下) ISBN 978-986-6449-44-4第 17 冊 連啓元 明代的獄政管理──國傢製度的司法權力運作 ISBN 978-986-6449-45-1第 18 冊 王崇峻 明代書院講學的研究 ISBN 978-986-6449-46-8第 19 冊 廖瑞銘 明代野史的發展與特色 ISBN 978-986-6449-47-5第 20 冊 張麗珠 全祖望之史學 ISBN 978-986-6449-48-2二編三十種:第 1 冊 江達智 先秦兩漢的擇居文化與風水術之形成 ISBN 978-986-6449-78-9第 2 冊 陳欽育 北亞遊牧民族與中原國傢之關係研究──以突厥為例 ISBN 978-986-6449-79-6第 3 冊 鄭誌敏 仰觀俯察天人際:中國中古時期天文星占之曆史研究 ISBN 978-986-6449-80-2第 4 冊 陳珈貝 商周南土政治地理結構研究 ISBN 978-986-6449-81-9第 5 冊 陳復 商周交會在齊國:齊文化與齊學術的研究 甲編:先秦齊文化的淵源與發展 ISBN 978-986-6449-82-6第 6 冊 陳復 商周交會在齊國:齊文化與齊學術的研究 乙編:戰國齊學術的特徵與影響 ISBN 978-986-6449-83-3第 7 冊 王瑞傑 西周封國之自主與交融──周代封建性質的再檢討 ISBN 978-986-6449-84-0第 8 冊 李淑珍/林天人 東周喪葬禮製初探/戰國時代泗上十二諸侯考 ISBN 978-986-6449-86-4第 9 冊 李昱東 西漢前期政治思想的轉變及其發展──從黃老思想嚮獨尊儒術的演變 ISBN 978-986-6449-87-1第 10 冊 盧瑞容 西漢儒傢政治思想與現實政治的互動──以奏議為中心的考察 ISBN 978-986-6449-88-8第 11 冊 鄭宗賢/洪武雄 西漢遊俠的活動特色及其社會關係/兩漢人口移動之研究 ISBN 978-986-6449-89-5第 12 冊 黃淑貞 西漢宮廷婦女形象研究 ISBN 978-986-6449-90-1第 13 冊 王美秀 北魏文學與漢化關係之研究 ISBN 978-986-254-083-1第 14 冊 馬以謹 東晉初期政治勢力的成形與推移 ISBN 978-986-6449-91-8第 15 冊 硃祖德 唐代淮南道研究 ISBN 978-986-6449-92-5第 16 冊 黃若惠 唐玄宗時期黃河流域中下遊水患 ISBN 978-986-6449-93-2第 17 冊 林燕玲 足崖壑而誌城闕──談唐代士人的真隱與假隱 ISBN 978-986-6449-94-9第 18 冊 賴建成 晚唐暨五代禪宗的發展──以與會昌法難有關的僧侶和禪門五宗為重心(上) ISBN 978-986-6449-95-6第 19 冊 賴建成 晚唐暨五代禪宗的發展──以與會昌法難有關的僧侶和禪門五宗為重心(下) ISBN 978-986-6449-96-3第 20 冊 張憲生 唐代道教重玄派研究 ISBN 978-986-6449-97-0第 21 冊 粘振和 北宋汴河的利用與管理 ISBN 978-986-6449-98-7第 22 冊 蔣義斌 史浩研究──兼論南宋孝宗朝政局及學術 ISBN 978-986-6449-99-4第 23 冊 王明蓀 早期濛古遊牧社會的結構-成吉思可汗前後時期的濛古 ISBN 978-986-254-082-4第 24 冊 駱芬美 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 ISBN 978-986-254-000-8第 25 冊 釋見曄 洪武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政策、寺院、僧侶為中心 ISBN 978-986-254-002-2第 26 冊 唐啓華/謝美娥 明臣仕清及對清初建國的影響/清代前期湖北的人口:商業化與農業經濟變遷 ISBN 978-986-254-003-9第 27 冊 徐安琨 清代大運河鹽梟研究 ISBN 978-986-254-004-6第 28 冊 林美玫 信心行傳:中國內地會在華差傳探析(1865~1926)The Acts in Faith: The Study of China Inland Mission and Its Missionary Endeavor in China from 1865 t ISBN 978-986-254-0005-3第 29 冊 賴盟騏/張守真 翁同龢與晚清政局/清季東三省路權的開放與美國的投資(1905~1911) ISBN 978-986-254-006-0第 30 冊 張建俅 清末自開商埠之研究(1898~1911) ISBN 978-986-254-007-7三編三十種:第 1 冊 郭鴻韻 中國史前時代與殷代的稻作 ISBN 978-986-254-087-9第 2 冊 高婉瑜 先秦布幣研究 ISBN 978-986-254-088-6第 3 冊 江達智 春鞦、戰國時代生育及婚喪禁忌之研究 ISBN 978-986-6449-85-7第 4 冊 高榮鴻 上博楚簡齊國史料研究 ISBN 978-986-254-089-3第 5 冊 林嶽樞 漢初的政治局勢論析 ISBN 978-986-254-090-9第 6 冊 王惟貞 魏明帝曹叡之朝政研究 ISBN 978-986-254-091-6第 7 冊 馬以謹/黃淑梅 魏晉南北朝的婦女緣坐/六朝太湖流域的發展 ISBN 978-986-254-092-3第 8 冊 何世同 中國中古時期之陰山戰爭及其對北邊戰略環境變動與曆史發展影響(上) ISBN 978-986-254-093-0第 9 冊 何世同 中國中古時期之陰山戰爭及其對北邊戰略環境變動與曆史發展影響(下) ISBN 978-986-254-094-7第 10 冊 廖幼華 中古時期河北地區鬍漢民族綫之演變 ISBN 978-986-254-095-4第 11 冊 羅彤華/傅安良 貞觀之治與儒傢思想/唐代的縣與縣令 ISBN 978-986-254-096-1第 12 冊 賴建成 吳越佛教之發展 ISBN 978-986-254-097-8第 13 冊 蔡君逸 宋人筆記中的汴京人民生活風尚 ISBN 978-986-254-098-5第 14 冊 蔡鬆林 宋代的俠士 ISBN 978-986-254-099-2第 15 冊 江天健 北宋陝西路商業活動 ISBN 978-986-254-100-5第 16 冊 雷傢聖/蔡哲修 北宋前期文官考銓製度之研究/南宋中興名相──張浚的政治生涯 ISBN 978-986-254-101-2第 17 冊 張維玲 從南宋中期反近習政爭看道學型士大夫對「恢復」態度的轉變(1163~1207) ISBN 978-986-254-102-9第 18 冊 蔣武雄 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 ISBN 978-986-254-103-6第 19 冊 駱芬美/王文景 三楊與明初之政治/明宦官王振之研究 ISBN 978-986-254-001-5第 20 冊 喻蓉蓉 熊廷弼與遼東經略 ISBN 978-986-254-104-3第 21 冊 蔡惠琴 明清無賴的社會活動及其人際關係網之探討──兼論無賴集團:打行及窩訪 ISBN 978-986-254-105-0第 22 冊 段昌國/詹士模 恭親王奕訢與鹹同之際的外交與政治糾紛(自1858年至1865年)/宣統朝的政治領導階層(1909~1912) ISBN 978-986-254-106-7第 23 冊 吳翎君 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 ISBN 978-986-254-107-4第 24 冊 易正義 從民間齣發:民國初年的中等教育改革(1912~1926) ISBN 978-986-254-108-1第 25 冊 謝昆恭 先秦知識分子的曆史述論──以《詩經》、《尚書》、《左傳》、《國語》為中心(上) ISBN 978-986-254-109-8第 26 冊 謝昆恭 先秦知識分子的曆史述論──以《詩經》、《尚書》、《左傳》、《國語》為中心(下) ISBN 978-986-254-110-4第 27 冊 劉國平 《漢書》曆史哲學(上) ISBN 978-986-254-111-1第 28 冊 梁國真 商周時代的東夷 ISBN 978-986-254-113-5第 29 冊 耿振華 貴霜為大月氏考 ISBN 978-986-254-114-2四編三十五種:第 1 冊 彭妮絲 蔔辭所見殷商傢族製度研究 ISBN 978-986-254-221-7第 2 冊 楊於萱 武丁早期方國研究 ISBN 978-986-254-222-4第 3 冊 何樹環 西周對外經略研究(上) ISBN 978-986-254-223-1第 4 冊 何樹環 西周對外經略研究(下) ISBN 978-986-254-224-8第 5 冊 何樹環 西周土地所有權研究 ISBN 978-986-254-225-5第 6 冊 梁國真 西周衰亡原因之探討 ISBN 978-986-254-226-2第 7 冊 霍晉明/林慶文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兼論當時傳統與現實的關係/統一帝國之宗教(221B.C.~8A.D.) ISBN 978-986-254-227-9第 8 冊 王明蓀 漢晉之北族與邊疆史論 ISBN 978-986-254-228-6第 9 冊 蔡金仁 北魏皇位繼承不穩定性之研究 ISBN 978-986-254-229-3第 10 冊 杜正宇 西魏北周時期具官方色彩的佛教義邑 ISBN 978-986-254-230-9第 11 冊 吳明遠 中國五、六世紀盂蘭盆會之探源 ISBN 978-986-254-231-6第 12 冊 黃懷德 漢唐民間結社研究(上) ISBN 978-986-254-232-3第 13 冊 黃懷德 漢唐民間結社研究(下) ISBN 978-986-254-233-0第 14 冊 黃玫茵 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 ISBN 978-986-254-234-7第 15 冊 林偉洲/馮藝超 晚唐財稅與政局演變之研究/唐朝與吐蕃和親之研究 ISBN 978-986-254-235-4第 16 冊 周(上次+下吉) 唐碑誌研究(一)女子身份與生活部份 ISBN 978-986-254-256-9第 17 冊 葉珠紅 唐代僧俗交涉之研究──以僧人世俗化為主(上) ISBN 978-986-254-237-8第 18 冊 葉珠紅 唐代僧俗交涉之研究──以僧人世俗化為主(下) ISBN 978-986-254-238-5第 19 冊 鄭誌敏 唐妓探微(上) ISBN 978-986-254-239-2第 20 冊 鄭誌敏 唐妓探微(下) ISBN 978-986-254-240-8第 21 冊 韓桂華 宋代官府工場及物料與工匠 ISBN 978-986-254-241-5第 22 冊 劉小鈴 北宋薛紹彭研究 ISBN 978-986-254-242-2第 23 冊 呂仁偉 浙江書院之研究 ISBN 978-986-254-243-9第 24 冊 連啓元 明代的告示榜文──訊息傳播與社會互動(上) ISBN 978-986-254-244-6第 25 冊 連啓元 明代的告示榜文──訊息傳播與社會互動(下) ISBN 978-986-254-245-3第 26 冊 洪健榮 西學與儒學的交融:晚明士紳熊人霖《地緯》中的世界地理書寫 ISBN 978-986-254-246-0第 27 冊 林為楷 明代的江海聯防──長江江海交會水域防衛的建構與備禦 ISBN 978-986-254-247-7第 28 冊 宋秉仁 清初翰苑體製與翰林流品(上) ISBN 978-986-254-248-4第 29 冊 宋秉仁 清初翰苑體製與翰林流品(下) ISBN 978-986-254-249-1第 30 冊 徐安琨 哥老會的起源及其發展 ISBN 978-986-254-250-7第 31 冊 何思瞇 變革的新取徑:晚清學會運動——江蘇省區域性探究(1895~1911) ISBN 978-986-254-251-4第 32 冊 張齊顯 北京政府外交部組織與人事之研究(1912~1928) ISBN 978-986-254-252-1第 33 冊 劉國平 司馬遷的曆史哲學 ISBN 978-986-254-253-8第 34 冊 王念西/楊誌遠 《資治通鑒》的史觀──以北魏為例(261~534)/章學誠史學思想探微 ISBN 978-986-254-254-5第 35 冊 楊誌遠 中國近代史學觀念的演變──關於儒化、進化、實證化史學的分析 ISBN 978-986-254-255-2五編三十二種:第 1 冊 楊濟襄 秦漢以前「四方」觀念的演變及發展研究 ISBN 978-986-254-415-0第 2 冊 陳溫菊 先秦三晉文化研究(上) ISBN 978-986-254-417-4第 3 冊 陳溫菊 先秦三晉文化研究(下) ISBN 978-986-254-416-7第 4 冊 謝昆恭 試論西漢京畿地區的警備製度 ISBN 978-986-254-418-1第 5 冊 陳鏘懋 漢靈帝時期的政局 ISBN 978-986-254-419-8第 6 冊 許朝榮 漢人的鬼魂觀研究 ISBN 978-986-254-420-4第 7 冊 曾賢熙 唐代前期(618~755)對安西四鎮的經營 ISBN 978-986-254-421-1第 8 冊 曾賢熙 唐代汴州──宣武軍節度使研究 ISBN 978-986-254-422-8第 9 冊 王吉林 唐代南詔與李唐關係之研究 ISBN 978-986-254-423-5第 10 冊 黃運喜/黃運喜 唐代中期的僧伽製度──兼論與其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會昌法難研究──以佛教為中心 ISBN 978-986-254-424-2第 11 冊 陳欽育 唐代茶業之研究 ISBN 978-986-254-236-1第 12 冊 周(上次下吉) 吳越釋氏考 ISBN 978-986-254-425-9第 13 冊 遊惠遠 宋代民婦之傢族角色與地位研究 ISBN 978-986-254-426-6第 14 冊 陳昭揚 金初漢族士人的政治參與 ISBN 978-986-254-427-3第 15 冊 謝敏聰 明清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研究(1403~1911)(增訂本) ISBN 978-986-254-428-0第 16 冊 硃倩如 明人的山居生活 ISBN 978-986-254-429-7第 17 冊 謝忠誌 明代兵備道製度:以文馭武的國策與文人知兵的實練 ISBN 978-986-254-430-3第 18 冊 蔡泰彬 晚明黃河水患與潘季馴之治河 ISBN 978-986-254-431-0第 19 冊 劉德美 清代地方學官製度 ISBN 978-986-254-432-7第 20 冊 葉其忠/邵學禹 明鄭降清叛清官兵的研究(1646-1683)/《禦批曆代通鑒輯覽》之禦批析述 ISBN 978-986-254-433-4第 21 冊 吳旭彬/郭子琦 晚清基督教政策之研究(1844~1911)/清代靳輔治理黃、淮、運三河研究 ISBN 978-986-254-434-1第 22 冊 呂慎華 清季袁世凱外交策略之研究(上) ISBN 978-986-254-435-8第 23 冊 呂慎華 清季袁世凱外交策略之研究(下) ISBN 978-986-254-436-5第 24 冊 呂慎華 袁世凱政府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 ISBN 978-986-254-437-2第 25 冊 王惠姬 中國現代化的推手──以留美實科女生為主的研究(1881-1927)(上) ISBN 978-986-254-438-9第 26 冊 王惠姬 中國現代化的推手──以留美實科女生為主的研究(1881-1927)(下) ISBN 978-986-254-439-6第 27 冊 劉又瑄 一位近代女性啓濛者的身影──單士厘(1858-1945)作品研究 ISBN 978-986-254-440-2第 28 冊 吳昆財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對華主張之分析(1947~1950) ISBN 978-986-254-441-9第 29 冊 林翠鳳 王國維之商周古史研究 ISBN 978-986-254-442-6第 30 冊 康纔媛 唐代越窯青瓷研究 ISBN 978-986-254-443-3第 31 冊 成耆仁 朝鮮白瓷研究 ISBN 978-986-254-444-0第 32 冊 毛文芳 董其昌之逸品觀 ISBN 978-986-254-445-7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