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布币研究

先秦布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作者:王明荪主编
出品人:
页数:188
译者:
出版时间:2010
价格:46000.00元新台币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986254088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献学
  • 文化
  • 历史
  • 先秦史
  • 钱币学
  • 布币
  • 古代货币
  • 考古学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货币史
  • 泉学
  • 先秦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

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研究有其新的發展。約自晚清百餘年來政治社會的變動,時代環境之邅遞,影響及思想學術的演變;歷史的研究、史學的發展也不能外於這演變之中。稍早,顧頡剛以為除去考據補證的傳統外,在金石器物、邊疆史地、今文經學、外國史地等方面的學術興起,都影響到歷史研究的新方向。而後,考古學、中外交通史、新史料的發現,俗文學及社會史的研究,更開展了歷史學的新發展。這種新方向、新發展是受到時代變遷與西學傳入而逐漸形成的。因時代變遷,轉而注意到與時勢需要、時局相關的課題,這也本是經世致用的傳統態度。因西學的傳入,帶來新的史學方法與史觀,加上歐美、日本對中國研究的學術刺激,以及成果的參考,乃至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使傳統歷史學的研究、討論,因而注入大量新血,於是有近代史學新面貌的開展。「銅山西崩,洛鐘東響」,當可以說明新史學與傳統史學在近代以來的關係。

在十九世紀的最後幾年裡,梁啟超、嚴復、譚嗣同、徐仁鑄、羅振玉、劉師培、陳黻宸等人都不約而同地展開對傳統舊史的批評;而提倡社會大眾的民史之餘,同時也致力於鼓吹新的治史、著史的方法及觀念。不論王國維以歷史學為一科學的提法,或章太炎以史學為但問求真、不問致用;都說明那些年代裡對傳統史學的焦慮以及急欲求得新史學的出現。以高唱史學革命的梁啟超為例,他博學才高,與同時許多學者都引介了不少西方學術,而他頗受日本浮田和民的影響,提出新史學的理論及方法。但他的思想時在進取與保守間有著矛盾,又帶有相當的政治色彩,這些在那一代學者的身上多少都可以發現;似乎急於尋求一帖萬靈丹,將時局國勢能畢其功於一役。在學術上因之也不免出現類似的影子,以致於使晚清思想界部份地方看來粗率淺薄,而努力引介的西學,也多非其本來面目,至於籠統而欠該詳,這應是那一時代的局限。新史學的高唱,畢竟造成不小的破壞力,然則對史學的建設卻並不多。

新史學運動不論在為文唱導或著作新史書、翻譯國外史學來看,不容諱言地對歷史教學及反省傳統史學產生相當的影響。現代大學的歷史研究專業,學術刊物發行都應運而起,而學術討論的風氣也能持續不斷;如古史辯論、社會史論戰等都是著名的例子。筆者以為西學的傳入對於近代史學的發展有著主導的作用,而至今仍在持續之中。西方史學傳入的百年來,不止是個歷史的過程,也應當注意到中國史學的反應與回響,相關的論著如杜維運、陳啟能、張廣智、于沛、瞿林東、羅志田、林甘泉、李長林、俞旦初、李孝遷等人都有所論述,此處且不多言。筆者在此僅提出幾點值得注意的地方:

其一,是西學東漸的歷史發展中,初期並未有什麼文史之學,自十九世紀晚期突然廣受有識之士的熱切關懷,應是受到時局的影響。洋務運動的西學暫且不談,而後持續傳入的是政治、社會、經濟等社會科學,屬於人文學的是哲學較受重視,文史之學恐怕是稍後才受到注意,而且其中是以對外國歷史的興趣為主,尚談不到多少史學。換言之,西學傳入是由科技而社會科學、哲學思想,文史之學是較後受到關注的。

其二,史學方面有幾個較早的例子可作參考,一是道光十五年(1835)《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中,刊載出希臘羅馬時代史家五人,他們是希羅多德、修昔底里、色諾芬、李維、塔西陀。二是光緒五年(1879)郭嵩燾於《倫敦巴黎日記》中,言及希羅多德的古亞述帝國歷史。三是英國傳教士艾約瑟於光緒六年的《萬國公報》中,介紹希羅多德及其《歷史》書,他又有《西學述略》,介紹西方古典史家。其後,嚴復、許守徵都曾介紹希臘、羅馬史家。這些都是簡略地引介古代西方的史家。

其三,西學傳入的歷史性書籍或西方歷史知識較多,但大多是在於歷史知識的吸收,以歷史的興亡作為史鑑的目的,尚不及於史學。

其四,梁啟超引進的史學,前期以由日本轉介為主,後期遊歐後則以歐洲史家為主。他的後期引進西方史學與五四運動時期約略在同一時段,此後引進或翻譯西方史學漸盛,如胡適、何炳松、傅斯年、姚從吾、賀麟、李大釗、林同濟、雷海宗等人。

其五,西方史學傳入之中,漸產生以理論或學派為基礎的史學方法或史觀,如進化論、實驗主義、歷史語言學、馬克思主義等等,也就是社會科學、哲學等進入了史學的研究。從上面簡略的說明,約略可以看出近代史學受到西學的影響以及發展的趨勢。大體來說西學的傳入對中國史學的影響有幾個方面:一是研究的課題與範圍,二是史料的性質與範圍,三是歷史論述編纂方法,四是歷史研究法,五是歷史思想與理論。然而筆者無意說中國傳統史學在這些方面似無用武之地,相反地,傳統史學在這些方面都有其獨到之處,且有豐厚的底蘊,但是需要研讀與發掘,此處暫不多說。

錢賓四先生早在1939年《國史大綱》緒論中指出民國以來史學研究的傳統、革新、科學三派,並對之有所評論,提出寫新通史的主張,要在於文化演進的真相,由舊史中映照複雜難以解決之問題,以為歷史的事態在於政治制度、學術思想、社會經濟三者;治史的方向是求異同來看歷史的變動,由客觀中求實證。同時用了不少篇幅論述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演變,而又以治中國史的要務在於由國家民族內部自身,求取獨特精神的所在。賓四師所說的歷史三事態,都是後來歷史研究的三大領域,其他的觀點也都是由高處的考察及其獨到的思考而來。至於史學研究三派的說法,流衍甚久,迄今論及近代史學者都多少仍要言及。如四十年後余英時先生在《史學評論》發刊詞中所作的反省與展望,除評論史料、史觀派之外,他提出史學方法在於不斷吸收其他有關學科之方法,但並無捷徑可走;要靠努力訓練自己形成切己之法。對於史學工作的方向及意義亦如同賓四師之大意,以疏通歷史、文化意義為要。他又指出西方史學不全歸功於新方法、新觀念,而在於基本功力的長期累積;史學作品不在於論題或性質偏於綜合、分析等,而在於學術的品質。以錢、余二先生為例,約略可以看出現代歷史的研究已有深沈的檢討反思為基礎,又有對前途發展的憧憬及期許。

台灣歷史的研究及史學的發展,既承襲了1949年以前的史學發展之緒,又漸有開新之局,詳略不同的論述已有多種相關論文可供參考,較近的專著如彭明輝《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論五四時期的史學方法到台灣歷史研究機構、博碩士論文分析、歷史教育、教科書等。由於歷史研究的主要專業在於大學的研究所,而其成果顯現以學位論文較為具體,對台灣現代史學的發展頗具參考的指標性。他以歷史研究所成立較早的五所大學為範例,指出研究的大範圍以中國史佔的73%為最多,台灣史佔的15.9%居次,外國史佔的11.1%居後。而專史的分類上,依序為政治軍事史(20.4%)、社會史(19.8%)、思想文化史(18.5%)、經濟史(11.9%)。若由明清以來到近現代史這一大段的研究而言,則佔了中國史研究近一半的比例。台灣史的研究在近十餘年來漸成為顯學,社會史研究也漸超過了政治軍事史的研究。另外,王晴佳的《台灣史學五十年》,是以台灣史學的傳承、方法與趨向為主的台灣史學發展史,他由史料學派的影響,到科學史學、民族認同為主軸的論述,又特別注意文學及社會學者的議題對史學的影響,書中專論的《思與言》、《食貨》、《新史學》等刊物,是可以作為台灣史學發展的重要刊物,雖然論述所及在對象與取材方面似稍有所偏集,但大體上已對台灣史學反應到現代的情形有所了解,此處就暫不多言。  從百年前傳統史學的承續及西學的傳入,其間的因革損益既複雜多端,又爭論未止,決非一篇短文所能窺全。西學為新知,舊學未必為陳腐,但陳寅恪說不中不西、不新不舊之學確有其可玩味之處。若要推陳出新,先得辨別何者為陳?哪些是新?是形成新瓶裝舊酒?或是轉為舊瓶裝新酒?甚或是瓶酒皆新?新舊的取捨及搏成不但是過去史學界努力的目標,也應是未來歷史研究精進向前的選項。以歷史研究的博、碩士論文而言,在其專業的領域裡,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出重要的研究成果;良否或人言言殊,但品質應有相當水準。我們取此原則,發印出版,一則使學術能廣為流通至於海內外,一則亦顯示台灣學術研究的「業績」與價值。再者,各論文雖以歷史文化研究為範圍,但仍包羅甚廣;以舊學蘧密、新知深沈為期許,毋寧也是值得參考之作品。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三编,全30册,定价:46000.00元新台币。

我公司有售

联系人:陈先生

联系电话:13146812822、010-84651957

邮箱:hhxy88@163.com

QQ:21175854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总目王明荪主编初编二十种:第 1 册 李添瑞 巫及其与先秦文化之关系 ISBN 978-986-6449-49-9第 2 册 王瑞杰 西周礼治文化探论 ISBN 978-986-6449-30-7第 3 册 詹士模 反秦集团灭秦与分裂战争成败之研究 ISBN 978-986-6449-31-4第 4 册 郑雅如 情感与制度:魏晋时代的母子关系 ISBN 978-986-6449-32-1第 5 册 王安泰 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上) ISBN 978-986-6449-33-8第 6 册 王安泰 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下) ISBN 978-986-6449-34-5第 7 册 赵立新 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的「分陜」政治──分权化现象下的朝廷与州镇 ISBN 978-986-6449-35-2第 8 册 方碧玉 东晋南北朝世族家庭教育研究 ISBN 978-986-6449-36-9第 9 册 朱振宏 大唐世界与「皇帝·天可汗」之研究 ISBN 978-986-6449-37-6第 10 册 林伟洲 安史之乱与肃代二朝新政权结构的开展 ISBN 978-986-6449-38-3第 11 册 朱祖德 唐五代两浙地区经济发展之研究 ISBN 978-986-6449-39-0第 12 册 曾严奭 南唐先主李昪研究 ISBN 978-986-6449-40-6第 13 册 雷家圣 宋代监当官体系之研究 ISBN 978-986-6449-41-3第 14 册 胡其德 蒙元帝国初期的政教关系 ISBN 978-986-6449-42-0第 15 册 金炫廷 明人的鉴赏生活(上) ISBN 978-986-6449-43-7第 16 册 金炫廷 明人的鉴赏生活(下) ISBN 978-986-6449-44-4第 17 册 连启元 明代的狱政管理──国家制度的司法权力运作 ISBN 978-986-6449-45-1第 18 册 王崇峻 明代书院讲学的研究 ISBN 978-986-6449-46-8第 19 册 廖瑞铭 明代野史的发展与特色 ISBN 978-986-6449-47-5第 20 册 张丽珠 全祖望之史学 ISBN 978-986-6449-48-2二编三十种:第 1 册 江达智 先秦两汉的择居文化与风水术之形成 ISBN 978-986-6449-78-9第 2 册 陈钦育 北亚游牧民族与中原国家之关系研究──以突厥为例 ISBN 978-986-6449-79-6第 3 册 郑志敏 仰观俯察天人际:中国中古时期天文星占之历史研究 ISBN 978-986-6449-80-2第 4 册 陈珈贝 商周南土政治地理结构研究 ISBN 978-986-6449-81-9第 5 册 陈复 商周交会在齐国:齐文化与齐学术的研究 甲编:先秦齐文化的渊源与发展 ISBN 978-986-6449-82-6第 6 册 陈复 商周交会在齐国:齐文化与齐学术的研究 乙编:战国齐学术的特征与影响 ISBN 978-986-6449-83-3第 7 册 王瑞杰 西周封国之自主与交融──周代封建性质的再检讨 ISBN 978-986-6449-84-0第 8 册 李淑珍/林天人 东周丧葬礼制初探/战国时代泗上十二诸侯考 ISBN 978-986-6449-86-4第 9 册 李昱东 西汉前期政治思想的转变及其发展──从黄老思想向独尊儒术的演变 ISBN 978-986-6449-87-1第 10 册 卢瑞容 西汉儒家政治思想与现实政治的互动──以奏议为中心的考察 ISBN 978-986-6449-88-8第 11 册 郑宗贤/洪武雄 西汉游侠的活动特色及其社会关系/两汉人口移动之研究 ISBN 978-986-6449-89-5第 12 册 黄淑贞 西汉宫廷妇女形象研究 ISBN 978-986-6449-90-1第 13 册 王美秀 北魏文学与汉化关系之研究 ISBN 978-986-254-083-1第 14 册 马以谨 东晋初期政治势力的成形与推移 ISBN 978-986-6449-91-8第 15 册 朱祖德 唐代淮南道研究 ISBN 978-986-6449-92-5第 16 册 黄若惠 唐玄宗时期黄河流域中下游水患 ISBN 978-986-6449-93-2第 17 册 林燕玲 足崖壑而志城阙──谈唐代士人的真隐与假隐 ISBN 978-986-6449-94-9第 18 册 赖建成 晚唐暨五代禅宗的发展──以与会昌法难有关的僧侣和禅门五宗为重心(上) ISBN 978-986-6449-95-6第 19 册 赖建成 晚唐暨五代禅宗的发展──以与会昌法难有关的僧侣和禅门五宗为重心(下) ISBN 978-986-6449-96-3第 20 册 张宪生 唐代道教重玄派研究 ISBN 978-986-6449-97-0第 21 册 粘振和 北宋汴河的利用与管理 ISBN 978-986-6449-98-7第 22 册 蒋义斌 史浩研究──兼论南宋孝宗朝政局及学术 ISBN 978-986-6449-99-4第 23 册 王明荪 早期蒙古游牧社会的结构-成吉思可汗前后时期的蒙古 ISBN 978-986-254-082-4第 24 册 骆芬美 明代官员丁忧与夺情之研究 ISBN 978-986-254-000-8第 25 册 释见晔 洪武佛教发展之研究──以政策、寺院、僧侣为中心 ISBN 978-986-254-002-2第 26 册 唐启华/谢美娥 明臣仕清及对清初建国的影响/清代前期湖北的人口:商业化与农业经济变迁 ISBN 978-986-254-003-9第 27 册 徐安琨 清代大运河盐枭研究 ISBN 978-986-254-004-6第 28 册 林美玫 信心行传:中国内地会在华差传探析(1865~1926)The Acts in Faith: The Study of China Inland Mission and Its Missionary Endeavor in China from 1865 t ISBN 978-986-254-0005-3第 29 册 赖盟骐/张守真 翁同龢与晚清政局/清季东三省路权的开放与美国的投资(1905~1911) ISBN 978-986-254-006-0第 30 册 张建俅 清末自开商埠之研究(1898~1911) ISBN 978-986-254-007-7三编三十种:第 1 册 郭鸿韵 中国史前时代与殷代的稻作 ISBN 978-986-254-087-9第 2 册 高婉瑜 先秦布币研究 ISBN 978-986-254-088-6第 3 册 江达智 春秋、战国时代生育及婚丧禁忌之研究 ISBN 978-986-6449-85-7第 4 册 高荣鸿 上博楚简齐国史料研究 ISBN 978-986-254-089-3第 5 册 林岳枢 汉初的政治局势论析 ISBN 978-986-254-090-9第 6 册 王惟贞 魏明帝曹叡之朝政研究 ISBN 978-986-254-091-6第 7 册 马以谨/黄淑梅 魏晋南北朝的妇女缘坐/六朝太湖流域的发展 ISBN 978-986-254-092-3第 8 册 何世同 中国中古时期之阴山战争及其对北边战略环境变动与历史发展影响(上) ISBN 978-986-254-093-0第 9 册 何世同 中国中古时期之阴山战争及其对北边战略环境变动与历史发展影响(下) ISBN 978-986-254-094-7第 10 册 廖幼华 中古时期河北地区胡汉民族线之演变 ISBN 978-986-254-095-4第 11 册 罗彤华/傅安良 贞观之治与儒家思想/唐代的县与县令 ISBN 978-986-254-096-1第 12 册 赖建成 吴越佛教之发展 ISBN 978-986-254-097-8第 13 册 蔡君逸 宋人笔记中的汴京人民生活风尚 ISBN 978-986-254-098-5第 14 册 蔡松林 宋代的侠士 ISBN 978-986-254-099-2第 15 册 江天健 北宋陕西路商业活动 ISBN 978-986-254-100-5第 16 册 雷家圣/蔡哲修 北宋前期文官考铨制度之研究/南宋中兴名相──张浚的政治生涯 ISBN 978-986-254-101-2第 17 册 张维玲 从南宋中期反近习政争看道学型士大夫对「恢复」态度的转变(1163~1207) ISBN 978-986-254-102-9第 18 册 蒋武雄 明代灾荒与救济政策之研究 ISBN 978-986-254-103-6第 19 册 骆芬美/王文景 三杨与明初之政治/明宦官王振之研究 ISBN 978-986-254-001-5第 20 册 喻蓉蓉 熊廷弼与辽东经略 ISBN 978-986-254-104-3第 21 册 蔡惠琴 明清无赖的社会活动及其人际关系网之探讨──兼论无赖集团:打行及窝访 ISBN 978-986-254-105-0第 22 册 段昌国/詹士模 恭亲王奕訢与咸同之际的外交与政治纠纷(自1858年至1865年)/宣统朝的政治领导阶层(1909~1912) ISBN 978-986-254-106-7第 23 册 吴翎君 晚清中国朝野对美国的认识 ISBN 978-986-254-107-4第 24 册 易正义 从民间出发:民国初年的中等教育改革(1912~1926) ISBN 978-986-254-108-1第 25 册 谢昆恭 先秦知识分子的历史述论──以《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为中心(上) ISBN 978-986-254-109-8第 26 册 谢昆恭 先秦知识分子的历史述论──以《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为中心(下) ISBN 978-986-254-110-4第 27 册 刘国平 《汉书》历史哲学(上) ISBN 978-986-254-111-1第 28 册 梁国真 商周时代的东夷 ISBN 978-986-254-113-5第 29 册 耿振华 贵霜为大月氏考 ISBN 978-986-254-114-2四编三十五种:第 1 册 彭妮丝 卜辞所见殷商家族制度研究 ISBN 978-986-254-221-7第 2 册 杨于萱 武丁早期方国研究 ISBN 978-986-254-222-4第 3 册 何树环 西周对外经略研究(上) ISBN 978-986-254-223-1第 4 册 何树环 西周对外经略研究(下) ISBN 978-986-254-224-8第 5 册 何树环 西周土地所有权研究 ISBN 978-986-254-225-5第 6 册 梁国真 西周衰亡原因之探讨 ISBN 978-986-254-226-2第 7 册 霍晋明/林庆文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兼论当时传统与现实的关系/统一帝国之宗教(221B.C.~8A.D.) ISBN 978-986-254-227-9第 8 册 王明荪 汉晋之北族与边疆史论 ISBN 978-986-254-228-6第 9 册 蔡金仁 北魏皇位继承不稳定性之研究 ISBN 978-986-254-229-3第 10 册 杜正宇 西魏北周时期具官方色彩的佛教义邑 ISBN 978-986-254-230-9第 11 册 吴明远 中国五、六世纪盂兰盆会之探源 ISBN 978-986-254-231-6第 12 册 黄怀德 汉唐民间结社研究(上) ISBN 978-986-254-232-3第 13 册 黄怀德 汉唐民间结社研究(下) ISBN 978-986-254-233-0第 14 册 黄玫茵 唐代江西地区开发研究 ISBN 978-986-254-234-7第 15 册 林伟洲/冯艺超 晚唐财税与政局演变之研究/唐朝与吐蕃和亲之研究 ISBN 978-986-254-235-4第 16 册 周(上次+下吉) 唐碑志研究(一)女子身份与生活部份 ISBN 978-986-254-256-9第 17 册 叶珠红 唐代僧俗交涉之研究──以僧人世俗化为主(上) ISBN 978-986-254-237-8第 18 册 叶珠红 唐代僧俗交涉之研究──以僧人世俗化为主(下) ISBN 978-986-254-238-5第 19 册 郑志敏 唐妓探微(上) ISBN 978-986-254-239-2第 20 册 郑志敏 唐妓探微(下) ISBN 978-986-254-240-8第 21 册 韩桂华 宋代官府工场及物料与工匠 ISBN 978-986-254-241-5第 22 册 刘小铃 北宋薛绍彭研究 ISBN 978-986-254-242-2第 23 册 吕仁伟 浙江书院之研究 ISBN 978-986-254-243-9第 24 册 连启元 明代的告示榜文──讯息传播与社会互动(上) ISBN 978-986-254-244-6第 25 册 连启元 明代的告示榜文──讯息传播与社会互动(下) ISBN 978-986-254-245-3第 26 册 洪健荣 西学与儒学的交融:晚明士绅熊人霖《地纬》中的世界地理书写 ISBN 978-986-254-246-0第 27 册 林为楷 明代的江海联防──长江江海交会水域防卫的建构与备御 ISBN 978-986-254-247-7第 28 册 宋秉仁 清初翰苑体制与翰林流品(上) ISBN 978-986-254-248-4第 29 册 宋秉仁 清初翰苑体制与翰林流品(下) ISBN 978-986-254-249-1第 30 册 徐安琨 哥老会的起源及其发展 ISBN 978-986-254-250-7第 31 册 何思瞇 变革的新取径:晚清学会运动——江苏省区域性探究(1895~1911) ISBN 978-986-254-251-4第 32 册 张齐显 北京政府外交部组织与人事之研究(1912~1928) ISBN 978-986-254-252-1第 33 册 刘国平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ISBN 978-986-254-253-8第 34 册 王念西/杨志远 《资治通鉴》的史观──以北魏为例(261~534)/章学诚史学思想探微 ISBN 978-986-254-254-5第 35 册 杨志远 中国近代史学观念的演变──关于儒化、进化、实证化史学的分析 ISBN 978-986-254-255-2五编三十二种:第 1 册 杨济襄 秦汉以前「四方」观念的演变及发展研究 ISBN 978-986-254-415-0第 2 册 陈温菊 先秦三晋文化研究(上) ISBN 978-986-254-417-4第 3 册 陈温菊 先秦三晋文化研究(下) ISBN 978-986-254-416-7第 4 册 谢昆恭 试论西汉京畿地区的警备制度 ISBN 978-986-254-418-1第 5 册 陈锵懋 汉灵帝时期的政局 ISBN 978-986-254-419-8第 6 册 许朝荣 汉人的鬼魂观研究 ISBN 978-986-254-420-4第 7 册 曾贤熙 唐代前期(618~755)对安西四镇的经营 ISBN 978-986-254-421-1第 8 册 曾贤熙 唐代汴州──宣武军节度使研究 ISBN 978-986-254-422-8第 9 册 王吉林 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 ISBN 978-986-254-423-5第 10 册 黄运喜/黄运喜 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兼论与其当代社会文化之互动关系/会昌法难研究──以佛教为中心 ISBN 978-986-254-424-2第 11 册 陈钦育 唐代茶业之研究 ISBN 978-986-254-236-1第 12 册 周(上次下吉) 吴越释氏考 ISBN 978-986-254-425-9第 13 册 游惠远 宋代民妇之家族角色与地位研究 ISBN 978-986-254-426-6第 14 册 陈昭扬 金初汉族士人的政治参与 ISBN 978-986-254-427-3第 15 册 谢敏聪 明清北京的城垣与宫阙之研究(1403~1911)(增订本) ISBN 978-986-254-428-0第 16 册 朱倩如 明人的山居生活 ISBN 978-986-254-429-7第 17 册 谢忠志 明代兵备道制度:以文驭武的国策与文人知兵的实练 ISBN 978-986-254-430-3第 18 册 蔡泰彬 晚明黄河水患与潘季驯之治河 ISBN 978-986-254-431-0第 19 册 刘德美 清代地方学官制度 ISBN 978-986-254-432-7第 20 册 叶其忠/邵学禹 明郑降清叛清官兵的研究(1646-1683)/《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之御批析述 ISBN 978-986-254-433-4第 21 册 吴旭彬/郭子琦 晚清基督教政策之研究(1844~1911)/清代靳辅治理黄、淮、运三河研究 ISBN 978-986-254-434-1第 22 册 吕慎华 清季袁世凯外交策略之研究(上) ISBN 978-986-254-435-8第 23 册 吕慎华 清季袁世凯外交策略之研究(下) ISBN 978-986-254-436-5第 24 册 吕慎华 袁世凯政府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ISBN 978-986-254-437-2第 25 册 王惠姬 中国现代化的推手──以留美实科女生为主的研究(1881-1927)(上) ISBN 978-986-254-438-9第 26 册 王惠姬 中国现代化的推手──以留美实科女生为主的研究(1881-1927)(下) ISBN 978-986-254-439-6第 27 册 刘又瑄 一位近代女性启蒙者的身影──单士厘(1858-1945)作品研究 ISBN 978-986-254-440-2第 28 册 吴昆财 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对华主张之分析(1947~1950) ISBN 978-986-254-441-9第 29 册 林翠凤 王国维之商周古史研究 ISBN 978-986-254-442-6第 30 册 康才媛 唐代越窑青瓷研究 ISBN 978-986-254-443-3第 31 册 成耆仁 朝鲜白瓷研究 ISBN 978-986-254-444-0第 32 册 毛文芳 董其昌之逸品观 ISBN 978-986-254-445-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