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迪·J.达比 人类学博士,耶鲁大学土地研究项目博士后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学院的历史保护硕士。达比获得过富布赖特基金、欧洲研究委员会、温纳—格伦基金会、纽约州艺术委员会等的资助,出版过论述美国风景的著作,近期作品论述风景与澳大利亚原住民的集体记忆。她现居住在纽约市,在一所独立学院教授人类学与历史学。
本书是一项跨学科研究,涉及1750年至今的广阔时段,考察了风景在历史阶级关系和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书分文化表达、政治内容和民族志三部分,论及风景区的立法史、风景进入权与政治进入权的冲突或互动、交通运输体系与景区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景区开发和土地使用展开的博弈、隐匿在风景里的权力关系等。多重视角相映成趣,在学术视野和方法上都具有启发性。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无人风景,美学清场,进入权政治。
评分从权力剧场到浪漫爱国情绪抒发地,再到风景拜物教的目的地,风景的意义看似发生了转变,但其内涵始终是稳定的,即一种共同体构建的方式。用所有材料塑造自己而不自知,这大概能够概括大多数人类活动的意义。
评分《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和《日本风景论》里面也指出了“风景”的研究问题。客体一直存在,只是看风景的人视野产生了变化,使日常生活变为独特的“风景”。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景观”被重新建构,“日常生活”也开始被消费和伪装成一种独特的风景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对一些历史事实的结果重新评估,说明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展望/再想象风景、展望/再想象共同体、附录:调查问卷】
评分风景是一个动词,而“民族风景”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赋值”(cultural valorization)的过程:把“崇高”变成“美”,把“野性”变成“规律”,把“空间”变成“地方”。通过赋值,风景进入了社会记忆,储存一个民族的过去。
评分终于在国内读到关于“风景”的书了,据说风景理论在日本已非常发达。该书就是想说:风景,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的,风景总是朝向拥有权力、占有地位的阶层的眼睛。“风景”与“景观”堪称姊妹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