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的女子,为了去西藏,不顾家里的反对,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结束电视台的实习工作。以出走的决绝姿态,坐上火车去拉萨。从广州出发,经历四千里路云和月,为自己的灵魂吸氧。在西藏,她并不像一般观光者一样,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马观花般游览景点。而更宁愿接近西藏看不到的内在本质。她始终站在暗处里,以一个窥看者的身份,进入西藏的心脏——拉萨。
她无意介绍大昭寺,小昭寺的景点,但她对八角街里的朝圣者特别感兴趣。试着与他们同吃,同住,同修,同行。零距离的接触朝圣者吃喝拉撒等形而下的生活内容。她发现藏民的生活,是那么的严肃,痛苦或幸福是那么的真实, 每个事件都愈发具有不可思议的重大意义。在真正了解拉萨后,她发现外人对拉萨,对西藏存在太多误解。外来人将西藏形容成天堂的圣洁之地。他们对西藏的诗意想象,来自于布达拉宫,纳木错,八廓街的表面…
她以西藏作为参照系,以此来窥看缺失信仰的庸俗之人。生命是如此的卑微,渺小,不足为道。她带着哲学性思维,思考生命的有限性,而宗教的无垠。同时她又带着人文主义的眼光,思索着西藏的现代化与传统,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新与旧,过去与现在,现在与将来,变与不变间的关系。一方面,她为她所看见的西藏,现代化进程,思想的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她又为她所看不见的西藏,年轻一代藏族人对本族文化的厌倦,对信仰的怀疑,对宗教精神需索的缺失,而担忧。在西藏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得与失之间,她不断调整自身的位置,不断进行一轮轮的反思。
这边书最大的不同,在于作者并不是在写旅游书,或是攻略。而是写一个外来女子进入西藏的真实反应。她与八十后不一样,当八十后享受着后现代社会带来的物质满足时,她已逃离城市的牢狱,背上行囊,用脚思想。她对现代文明保持怀疑精神,对现代文明派生出来的产物有所抗拒,并时刻处于警觉之中。
这本书不是在写千篇一律的能看到西藏,而是在呈现一个外来者无法进入的西藏。可以说,是一个八十年代女子内在对世界的反应。不仅仅在说西藏,也是对照所处的生活。
认识顾野生大约有三四年了。 第一次见她是08年去四川支教,我们先是在网上通了信息,她说想去。我说,不好,你一个女孩子,又这么小,那时候她在上高二,才17岁而已。 她却很坚持:善生,希望你能带我去。 在成都火车站碰面,第一感觉就是很坚韧的女子。那么小,...
评分一个小女子终究还是没有大家的文笔,或许因为西藏的原因,我就对她期望过高了。 书的前半部分很多引用知名作家段落,大段的,断断续续的引用,抒情的文字。让我有个错觉,我是在读她写的书还是书摘?每次看到有感觉的语句,却发现都是带引号的。 从下半部分,在背崩通路那个部...
评分离开拉萨8个月了,内心思念那个城市。因对有一个城市有特殊的感情,是因为那里有惦念的人。想念那些纯粹的人,蔚蓝的天空,老光明的甜茶等等。 在你写书那段拉萨的日子,我只能为你在深夜煮一壶热白开,逛遍八角街为你挑一双手套,在你醉笑千场的各种饭局后陪你一起回酒店...
评分这本书,我看到一半,只因我对西藏有着很深的情结,关于西藏的书我都会很认真的看, 可是看到后面,我真的提不太起劲看下去。 给3颗星,只是因为,作者毕竟才十几岁,这世上又能有几个韩寒呢。给个支持。 还有就是 他写西藏了。 呵呵。 作者的文字 整个是浮着,没有沉淀的味道...
评分七月,雨后的拉萨,天蓝云白,麻雀在院子里低叫。把书合上,看得前所未有的快,离野生赠书到看完合卷只过了不到四十小时。 那一夜,带着寒意与惫累走进酒吧,屋里人声鼎沸,热情高涨,一时适应不过来,仿佛这本来就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杯酒交错间,我请野生在书上签名留字,...
继续的西藏。继续的一定要在机场买书。。
评分这两颗星完全只是出于同在路上给的 实在是不咋滴
评分继续的西藏。继续的一定要在机场买书。。
评分80后女孩能在二十岁生日前写出这样一本叩问心灵的书,难能可贵。
评分继续的西藏。继续的一定要在机场买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