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变迁研究

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变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作者:高志英
出品人:
页数:372
译者:
出版时间:2010-4
价格:35.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105106646
丛书系列: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书系
图书标签:
  • 历史
  • 藏彝走廊
  • 西部边缘
  • 民族关系
  • 民族文化
  • 文化变迁
  • 西南边疆
  • 历史人类学
  • 民族学
  • 四川
  • 云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文以费孝通先生的“藏彝走廊”理论中氐羌系统民族迁徙与民族分化融合为思路,并与王铭铭博士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三圈理论”相结合,旨在对于具有“中间圈”特征的古代氐羌系统民族迁徙之西部走廊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变迁问题,以历史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跨区域(行政区域)、跨民族的综合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从唐代,唐朝、南诏、吐蕃在藏彝走廊西部核心地带金少江流域铁桥上下“三强逐鹿”,经历元代、清代直至民国时期,各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的变迁情况。此选题列入《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书系少数民族变迁丛书》。

作者简介

2007年高志英进入北大社会学(人类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王铭铭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所完成的出站报告被翁乃群、王建民、潘蛟、朱晓阳等四位答辩委员评介为优秀。本专著是在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缮完成的,翁乃群、王建民两位专家的序言对其学术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目录信息

序一
序二
前言
Preface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起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纳西族研究概述
二、藏族、普米族研究概述
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勒墨人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研究场域自然环境
二、研究场域社会环境
第二章 唐代“三强逐鹿”下的藏彝走廊西部各族
第一节 磨些蛮的迁徙与分布
一、越析诏的灭亡
二、铁桥与磨些蛮
第二节 施蛮、顺蛮、栗粟两姓蛮、长裈蛮的迁徙与分布
一、施蛮、顺蛮
二、栗粟两姓蛮、长挥蛮
第三节 汉裳蛮、白蛮的迁徙与分布
一、汉裳蛮
二、白蛮
第四节 铁桥上下诸族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变迁
一、藏彝走廊西部边缘诸族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乌蛮别种”之讨论
第三章 “元跨革囊”之后的丽江路八蛮
第一节 元跨革囊与丽江路军民总管府的设立
一、“元跨革囊”
二、丽江路军民总管府的设立
第二节 丽江路八种蛮的分布及其文化变迁
一、丽江路八种蛮的分布
二、丽江路八种蛮之间的文化交融与文化变迁一
第四章 明代“木氏寝强”与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各族
第一节 “木氏寝强”
一、木氏土司集团的形成
二、木氏土司统治集团的民族构成
三、木氏土司与吐蕃的战争
四、木氏土司“世尽臣职”思想
第二节 明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分布格局与文化变迁
一、麽些与吐蕃聚居地的消长
二、栗粟西迁澜沧江、怒江流域及其内部分化
第三节 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关系变迁
一、栗粟头人与木氏土司分割藏彝走廊西部边缘管辖权
二、栗粟与藏彝走廊西部边缘诸族的关系
第五章 清代木氏土司衰微背景下的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各族
第一节 维西恒乍绷起义与栗粟西迁
一、维西恒乍绷起义
二、栗粟西迁藏彝走廊西部边缘
第二节 清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北段金字塔式统治模式的形成
一、维西地改土归流与地方基层管理结构的设置
二、藏族土司和喇嘛寺势力对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北段各族的统治
三、栗粟、怒子之“能事者”对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北段各族的统治
四、中央王朝势力在藏彝走廊西部边缘的深入
五、泸水段氏白族土司对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南段的经营管理
六、西方天主教势力渗入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北段
第三节 清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各族的社会文化变迁
一、贡山怒子与俅子的分化与交融
……
第六章 民国时期边疆危机背景下的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各族
第七章 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变迁问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