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真相与正义的热爱促成了羽戈的历史之旅。他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对历史哲学从不感冒。他更习惯从常识、常理和常情入手,像一条明察秋毫的猎犬,一个锲而不舍的侦探,埋首故纸堆中,穿行雾霭深处,小心翼翼分析、存疑,推理,求证,剥茧抽丝,步步为营,一点一点逼近他所追寻的被九重火漆包藏的真相与正义。
对真相与正义的追逐,并未减损他对历史的温情与挚爱。在羽戈笔下,近世人物绝非冷若冰霜的待解剖物,而是活色生香的有机生命。尽管作者的历史叙事秉持一种中立、冷静的风格,在此背后,却处处可见书写的激情、热切、虔诚。张佩纶们的感情有多么缠绵,作者的笔调就有多么悱恻;谭嗣同们的义举有多么壮烈,作者的笔调就有多么决绝。
从文本的清理走向历史现场的打扫,再从历史现场的审视回到对文本的质疑,历史研究的这两条路径阡陌纵横,贯穿了此书。依循作者的指引,我们得以看见:张佩纶与李鸿章女儿的结缡纯属政治婚姻;谭嗣同过于操切的性情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一大要因;1900年前后的梁启超曾经在改革与革命两大阵营之间徘徊不定;杨度一生纠结于帝王术与宪政梦的致命冲突,其晚年入党属于政治投机主义;袁世凯最大的罪孽不在称帝,而是此前对宪法的僭越;吴经熊受困于法律与信仰之争,过早终结了法律生涯……这一幕幕历史剧,似传奇,似史诗,一演就是百年。再回首,只余一片孤影。
羽戈:皖北人。生于忧患,长于清贫。二十八岁的生命充满了无可索解的矛盾:习法学四载,最终却远离法律;恐惧文字的无力感,却依赖文字而生存。现为伪独立学者、不自由撰稿人,一面写评论为稻粱谋,一面关注宪政理论及政治哲学。撰有随笔集《从黄昏起飞》(花城出版社,2008年)、影评集《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花城出版社,2009年)。
已经全部印好。六月底上架。 志谢 此书之定稿,是在父亲的默默注视之下所完工。2010年春节,近六十岁的父亲不远千里从皖北来到浙东。每日上午,我陪他出门逛公园和广场;下午与晚上,我闭门修订书稿,他在另一个房间看电视。吃饭之时,两人各持一杯米酒...
评分当读完最后一篇“吴经熊:一个法学家的精神肖像”,我才算真正领悟到,羽戈对他的新著《百年孤影》何以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6月30日,他作东请我们宁波的几位朋友吃了一顿,为了《百年孤影》的出版,席间我偶尔发现他的眼睛里充满了豪情和激情,这应该就透露着他...
评分我是看了那么高的评分才买的这本书,买了之后,翻完才大失所望,回头再看评论人共三十七个个,而且下面的评论一共七篇,其中有两个还是作者写的,我就知道自己上当了。 首先说语言,总感觉语言,尤其是史学评论这种语言,要么是那种朝气蓬勃的,读起来充满了力道的,要...
评分发表于东莞时报2010年7月19日第C06版:文化·读工场 《百年孤影》问世,这一历史随笔集是羽戈的第三本书。法律科班出身的羽戈,虽倾心宪政,但兴趣丰博,涉猎颇广。先前两本著作,一本是思想随感录《从黄昏起飞》,另一本是影评集《穿越午夜之门——影像...
评分这个序言有些年头了。此书历经劫难,最初一稿,由X兄策划操作。他是张鸣教授的弟子,于是请其师作序推荐。蒙张先生不弃,褒奖于我,感念之至。但愿此书的品质不至于辱没先生的厚意。 序:在前面说几句 张鸣 用传记体来书写历史,头是司马迁开的...
文笔老成,硬伤不多。
评分羽戈笔下的谭嗣同的狷狂侠气印象深刻,但是就本书题材而言,不得不说掺杂的个人情感因素是不是太多了= =撇开这些,行文就给我一种堆砌资料的感觉,略显干涩。
评分这个不错,羽戈是个好青年。
评分张佩纶
评分我被你们骗了,这本书没有你们说得那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