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的自我療法

抑鬱的自我療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科爾剋·斯特爾薩拉
出品人:
頁數:283
译者:廖冉
出版時間:2010-4-1
價格:38.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561773680
叢書系列:明心書坊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抑鬱癥
  • 抑鬱
  • 心理乾預技術
  • 心理谘詢與治療
  • 認知療法
  • 接受與實現
  • 認知行為乾預
  • 抑鬱
  • 自我療法
  • 心理成長
  • 情緒管理
  • 心理健康
  • 認知行為
  • 自助書籍
  • 情緒調節
  • 心理自救
  • 內心治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抑鬱的自我療法:用接受與實現療法走齣抑鬱》的基本框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稱為“創造一個改變的環境”;第二部分“走齣抑鬱,進人有活力的生活”,這個部分會幫助你澄清你期待的生命會是怎樣,然後去除障礙;第三部分“對生命力作齣承諾”,將會幫助你製訂一套計劃來把你有價值生活的新策略變成習慣,預防再次陷入抑鬱。

看完《抑鬱的自我療法:用接受與實現療法走齣抑鬱》,你會發現抑鬱並非無藥可救,也不是一個人不快樂的理由,事實上它是長期不良生活方式導緻的功能不良,隻要有信心,有毅力,以科學的方法去麵對,一定會重新踏上充滿活力的精彩人生!

著者簡介

科爾剋·斯特爾薩拉(Kirk D.Strosahl),接受和實現療法的創始人之一,抑鬱管理和自殺行為的國際知名專傢。他作為心理學傢,為抑鬱患者的心理康復工作瞭26年。他著作齣版瞭多本書籍,現居住在華盛頓。

派翠西婭·羅賓遜(Patricia J.Robinson),接受與實現療法的長期實踐者,齣版瞭用接受與實現療法(ACT)治療長期疼痛的一係列書籍。她指導接受與實現療法(ACT)和認知行為療法在初級護理場所的臨床使用長達26年。她著有兩本關於抑鬱治療的書籍。

前言作者史蒂文·海斯(Steven C.Hayes)是內華達大學的心理學基金會教授,他是當今行為主義和臨床心理學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著有豐富的書籍和科研論文,包括享有盛譽的接受與實現療法工作手冊《走齣心理,走入生命》(Get Out of Your Mindandinto Your Life)。

圖書目錄

譯者序/1前言:將幻想化作行動/1一種關於抑鬱的新視角/3第一部分 創造一個改變的環境 第一章 看清抑鬱真相/4 第二章 辨識走入和走齣抑鬱的道路/19 第三章 給抑鬱及其對你生命的影響列一份清單/35 第四章 辨識抑鬱陷阱/51 第五章 理解你的心理,信任你的經曆/63第二部分 走齣抑鬱,進入有活力的生活 第六章 第一步:定義你的價值觀羅盤/88 第七章 第二步:接受你無法改變的/108 第八章 第三步:成為一位心理觀察者/125 第九章 第四步:弄明白非錯即對的圈套/141 第十章 第五步:瞭解意義建構並沒有意義/161 第十一章 第六步:輕鬆掌握你的故事綫/174 第十二章 第七步:活在當下/192 第十三章 第八步:創造一個生活理想及其計劃/220 第十四章 第九步:作齣並保持承諾/238第三部分 對生命力作齣承諾 第十五章 保持你的生命方嚮/254 第十六章 給予和接受支持/274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抑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有意或者無意地迴避的結果,從而與痛苦的處境隔絕。有時,迴避可能有利於維持精力。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迴避並沒有解決實質的問題,而且會帶來巨大的孤獨感、無用感、無望感和無助感。在迴避和退齣的策略中,抑鬱被加重。 抑鬱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睏住瞭自己,對待事情的觀點或者態度需要改變。 控製情緒可能是負麵的,去麵對這些情緒可能纔是更為明智的。 抑鬱患者可能以詞語機器思考,對行為有一套自己的理由,但是這個理由未必就是真真實的。(不要隻因為你這麼想,就意味著它是真實的) 我們需要迴到當下,即使是最為平凡的日常活動,都能獲得當下的體驗。學會瞭處在當下,你就是擴大瞭你的意識。(所以老師說,真正懂人類學的人是不會抑鬱的。因為人類學的一個目標就是盡量進入當下,拓寬當下可能的任何麵嚮)

评分

沒用

评分

抑鬱可能是努力不讓自己感受到悲傷的結果;各種恐懼癥,比如廣場恐懼癥、社交恐懼癥,可能是不讓自己感覺到焦慮的結果;強迫癥,則可能是試圖從腦海中趕走某個或某些念頭的結果。

评分

書本身是很通俗的。但是其中的ACT術語和佛教用語的翻譯真是讓我想打人瞭,導緻本來通俗的書中文版有的地方很難理解。。。或許畢竟2010年國內少有人使用ACT,且術語不統一,也許那些佛教用於當時也沒有好的翻譯版本。

评分

抑鬱可能是努力不讓自己感受到悲傷的結果;各種恐懼癥,比如廣場恐懼癥、社交恐懼癥,可能是不讓自己感覺到焦慮的結果;強迫癥,則可能是試圖從腦海中趕走某個或某些念頭的結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