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取義:中國經學思想史中的詮釋傳統
引言
一、“取義”的傳統
(一) “君子之學”與“取義”傳統
(二) 孔子的“取義”與“六經”的形成
二、“大義”的建構
(一) “六經”的意義體係
(二) “天人之道”與標舉“大義”
三、“通義”與“正義”
(一) “廣學”與章句之弊
(二) “通義”與經學統一
四、“本義”與“新義”
(一) 唐宋新儒學與新經學的開創
(二) 經學與道德實踐
五、考證“字義”
(一) 考據方法的自覺
(二) 漢學的突破
(三) 餘論
第二章 古代天學的發展與其對王道及其哲學觀念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陳美東楊文衡
引言
一、先秦時期的天學
(一)三代之前中華祖先的天文觀念
(二)夏、商、周三代的天文曆法
二、秦漢至明朝前期的天學
(一)曆法思想
(二)關於宇宙和天地結構的思想
(三)宇宙神創說
(四)宇宙膨脹說
(五)星錶、星圖和渾象及其他
三、明朝後期至清末的天文學及本章小結
(一)西方天文學的傳入
(二)傳統天文學思想的延續
(三)王锡闡與《曉庵新法》
(四)本章小結
第三章 從禮、法關係的演變看中國治國理念的發展南京大學法學院張仁善
引言
一、禮與法的源起及功能定位——“惟德是輔”治國理念的萌芽
(一)“禮”最初形成於人際交往活動中
(二)上古“禮儀”的變遷與周代宗法禮製的確立
(三)法(刑)由源於對外兵事及其嚮內治的曆史演變
二、禮與法關係的緊張——治國理念的探索
(一)儒傢的“禮治主義”與法傢的“法治主義
(二)儒、法治國理念既相互區彆又相互滲透
三、禮與法的調和——“王霸雜用”治國理念的確立
(一) 儒學在漢代的復興與獨尊儒術政策的確立
(二) “陽儒陰法”的統治策略
(三) 法律的儒學化同時意味著專製主義的加強
四、禮法與禮教的融閤——“禮教”治國思想的成熟
(一) 從禮法融閤嚮禮法與禮教融閤的發展
(二) 理學嚮禮教方嚮的深透
(三) 理學嚮禮法製度方嚮的伸展
五、禮與法的分離——傳統治國理念的近代轉型
(一) 社會轉型特彆是西學東漸催生瞭近代法律意識
(二) 修法派著意摒棄“禮治”觀念
(三) 以法治代替禮治是曆史的必然選擇
六、主編的討論
第四章 “止戈為武”的戰爭觀與華夏文明國傢的形成及鞏固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範中義、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傢研究中心
引言
一、追求和平——“止戈為武”的宗旨
(一) “止戈為武”的明確提齣及其深刻含義
(二) “止戈為武”是中華民族一貫遵循的戰爭觀念
(三) “止戈為武”是農耕經濟的基本特徵決定的
二、除戎器,戒不虞——“止戈為武”的保障
(一) 先秦諸子的備戰思想
(二) 曆代思想傢和政治傢對先秦諸子備戰思想的繼承
(三) 曆史上突齣的備戰實例
三、天下大一統——“止戈為武”的神聖目標
(一) “不得已而戰”是“止戈為武”的一般規律
(二) “尊王攘夷”是古代“止戈為武”的重要內容
四、仁者無敵——“止戈為武”、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
(一) 仁戰乃是取勝的決定因素
(二) 民心“豫”,既是戰而勝之的根本,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五、主編的討論
第五章 曆史學的“資治”功能與存亡興替係於民思想的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傢研究中心
引言
一、“史”起於國傢存亡興替,作於史傢的憂患意識
(一) 史之用在於“資治
(二) 君子憂世而有史作
(三) 史著的中心是探求存亡興替之道
二、存亡興替係於民的曆史思想
(一) 君道及官箴問題
(二) 民生問題
(三) 民族矛盾及民族融閤問題
(四) 儒學的發展及其國民素質教育問題
三、史傢批判理性的不斷升華
(一) 史纔三長而重在“通識
(二) 史學傢批判理性的曆史演變
四、主編的討論
第六章 儒釋道的人生哲學與中國知識階層的精神世界南京大學思想傢研究中心傅新毅
引言
(一)、早期思想傢對人生哲學的論述
(一) 孔子對士階層的定“格
(二) 性善論、性惡論是早期儒傢人生哲學的兩個支點
(三) 道傢“冥閤”自然的人性論
……
第七章 古代文學的演變與中國“人學”思想的發展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傢研究中心
第八章 古代“格數學”的發展與中國科學理性的逐步提升南京大學哲學係
第九章 中國新學科的創建與傳統“人學”思想的現代轉型
第十章 在“《易》為經首,子隨經末”結構中發展的古代思想史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傢研究中心
參考書目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