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开创了“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局面。本书以中研院从组建到迁往台湾这段历史为线索,描述了蔡元培、傅斯年、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夏鼐、曾昭燏、游寿、胡适等知识分子在乱离之世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着重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研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及相关人员,由南京到四川李庄万里流亡的苦难历程,生动再现了傅斯年、梁思永以及与之相关的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流学者,在艰难困苦中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进取精神。
本书还披露了中研院在岁月流逝中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事件起源、学术争端等湮没日久的是非恩怨,以当代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使沉积于历史风尘中的人物,再度以鲜活的形象,凸现于世人眼前,令人在对前辈们敬仰感念的同时,也对他们各自的坎坷命运与悲壮人生,生出几分浩叹。
岳南,山东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理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着力对民国、特别是抗战时期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生存状态、思想脉络、道德精神与学术成就进行调查研究,有《李庄往事》、《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作品问世,同时著有《风雪定陵》(合撰,获1996年《中国时报》开卷版好书奖)、《复活的军团》、《天赐王国》等“考古文学系列作品”十部。已有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现居北京。
从书中了解了民国学术翘楚的经历。傅斯年的率直、叶企孙的悲哀、胡适的坚守,等等。穿插着蒋介石的人情味儿。大中至正、其介如石。 师徒、夫妻、对立、兄弟、师友等关系构成了圈子。该书也给我另一角度看冯友兰、吴晗,这是时代变迁的尴尬。 不错的书。
评分编辑《从蔡元培到胡适》时,觉得书中最辛酸的两处是:1,游寿给党组织写信:“平生所学无以报国,愿以六十余岁羸弱之躯作原子弹爆炸辐射之试验,以明心志。”2,叶企孙被逼疯,在中关村附近乞讨:“你有钱给我几个,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要知道,在两弹一星元勋的23人中,有1...
评分书中提到的大部分知识分子,说实话,看书之前,大部分人也仅仅是听过,一部分人都没有听过,但是整本书看下来,这些人本应该是在他们那个年代展现自己才华,在我们现在被大部分人所记住,而且他们的知识应该被很多人学习。然而历史确刚刚相反,他们大部分人被遗忘,比如董作宾...
评分民国的知识分子,如蔡元培、傅斯年、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夏鼐、胡适等,已经读得很多了,读此书最大收获是获得了曾昭燏、游寿的资料。 在大陆史语所,傅斯年和两个人非常过不去,一个吴金鼎,一个游寿,两人都很有才,都是山东人。也是i傅斯年改变了两人的...
评分一 作者对第一届中研院郭沫若为何被选入作出的判断是胡适、傅斯年等主持人由于政治原因将其选入,即若不选郭沫若,中研院院士名单只是国民党或国民党亲近中人,那么本名单若公布必是大受质疑。作者将认为郭沫若的入选是“自由知识分子传统”的人称为丝竹之辈,言语之中甚是有...
这大概是我读到的第一本民国知识人众生相的著作。当时只觉得这些人可真可爱……不过我忘记了什么时候看到的这本书。大二寒假,或者更早。
评分又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学霸
评分文人那點碎碎念...
评分文人那點碎碎念...
评分岳南的笔调有些奇怪,假装不正经么。对叶企孙的故事着重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