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

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林学忠
出品人:
页数:444
译者:
出版时间:2009-12-1
价格:5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554966
丛书系列:复旦文史丛刊
图书标签:
  • 国际法
  • 中国近代史
  • 法学
  • 万国公法
  • 历史
  • 外交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林学忠
  • 万国公法
  • 公法外交
  • 国际法
  • 外交史
  • 近代中国
  • 法律演变
  • 主权概念
  • 国际关系
  • 法治发展
  • 条约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际法在晚清传入中国,是历史大事,可以视作西潮东渐引发文化变迁的典型范例,影响深远,反映了西方文明渗透入中国思维的过程,更展示了中国传统“天下观”崩解的具体情况。全书以全球化的视野,探讨了晚清国际法传入中国,引起有识之士思考国际对策,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用夷变夏”的具体过程与思维变化,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踫撞之时,遭受侵略压迫的中国,在被迫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之时,是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秩序,在左冲右突、几乎可说是“困兽犹斗”的艰苦情况下,接受了西方国际法的挑战。同时也展示了所谓“国际公法”多面与多层次的复杂性,对于我们思考世界历史中不同文化进程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全书资料资料翔实、论证细密,是近年该领域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作者简介

林学忠,198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副修历史学。1987年考取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留日,赴国立筑波大学地域研究科作研究生,1989年入历史·人类学研究科修读博士课程,专攻中国史,1991年获史学硕士,1996年博士课程学分修满,2003年获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香港大学中文系、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供职于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主要研究领域是近代东亚国际关系史、近代中日、中韩关系史、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史、近代中国法制史。发表《近代中韩关系的再编——朝鲜开化官员金允植的视角》(2009)、《法政速成科与留日法政教育》(2006)、《清末新政期国际法移入的作用》(日文,1996)、《甲午战争后国际法传入中国的过程》(日文,1995)、《甲午战争前清朝对国家主权的认识与态度》(日文,1994)、《1879—1882年朝鲜对美开国时期中国的朝鲜政策》(日文,1994)等论文多篇。

目录信息

序一 郑培凯
序二 冯锦荣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史的整理及问题所在
三、本书的问题意识及内容构成
第一章 世界秩序的中国文本:晚清国际法的传入
一、引言
二、初遇国际法
三、丁韪良翻译国际法
四、戊戌维新前后国际法著译之刊行
五、1900年以降国际法的著译及国际法思想
六、万国公法·交涉公法·国际公法
七、世界秩序的中国文本:晚清国际法的传入
附录:晚清国际法著译书籍年表[稿]
第二章 晚清国际法教育
一、引言
二、国际法教育的启动
三、戊戌维新的国际法教育
四、法政学堂的时代
五、国际法与欧美法科留学生
六、日本法政留学与法政速成科
七、小结
第三章 晚清国际法观
一、引言
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
二、作为“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的国际法
三、公法不足恃
四、主权平等与国际法
五、创造性的误读:“重建邦”的追求与“春秋公法”
六、走向文明
七、后话
第四章 国际法的应用与挫折
一、引言
二、对外体制的现代化
三、对外交涉中国际法的应用与挫折
四、中华世界秩序的解构与重构
五、小结
第五章 “文明”与和平:晚清政府参加万国保和会
一、和平的追求
二、海牙和会召开前中国的保和构想
三、第一次海牙保和会:国际社会的组织化
四、第二次海牙保和会:全世界规模的国际组织
五、大国·强国志向与法制弱国
六、保和会准备会
七、后话
第六章 构建近代国家:文明的追求
一、“公法”与改革
二、文明与国家体制的构建
三、领事裁判权之废除与法制改革
四、“文明排外”:对外抵制运动与收回利权运动
五、十字街头:秩序革命与国际法
六、小结
结论
一、国际法的传入与诠释
二、中国应用国际法与秩序重构
三、文明大国的追求
参考文献
一、史料
二、中文论著
三、日韩文论著
四、欧文论著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部论著的逻辑和线索若是过于清晰顺畅,就往往忽略历史本身的碎片化和偶然性这个问题,也会忽略历史图像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林学忠此书显然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本书运用多语言的史料,问题意识明确而有启发力,逻辑论述亦较老道精湛,花一天时间读毕,收...

评分

一部论著的逻辑和线索若是过于清晰顺畅,就往往忽略历史本身的碎片化和偶然性这个问题,也会忽略历史图像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林学忠此书显然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本书运用多语言的史料,问题意识明确而有启发力,逻辑论述亦较老道精湛,花一天时间读毕,收...

评分

一部论著的逻辑和线索若是过于清晰顺畅,就往往忽略历史本身的碎片化和偶然性这个问题,也会忽略历史图像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林学忠此书显然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本书运用多语言的史料,问题意识明确而有启发力,逻辑论述亦较老道精湛,花一天时间读毕,收...

评分

一部论著的逻辑和线索若是过于清晰顺畅,就往往忽略历史本身的碎片化和偶然性这个问题,也会忽略历史图像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林学忠此书显然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本书运用多语言的史料,问题意识明确而有启发力,逻辑论述亦较老道精湛,花一天时间读毕,收...

评分

一部论著的逻辑和线索若是过于清晰顺畅,就往往忽略历史本身的碎片化和偶然性这个问题,也会忽略历史图像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林学忠此书显然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本书运用多语言的史料,问题意识明确而有启发力,逻辑论述亦较老道精湛,花一天时间读毕,收...

用户评价

评分

史料相当扎实,属于做近代中国与国际法题目绕不开的著作,但与赖骏楠的《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相比,似乎略多了些匠气。

评分

法律不早完全,外交必难起色

评分

此书十分精彩,获益匪浅。作者从传入、诠释和应用的角度对晚清中国解构、适应西方国际法的史实进行了深入剖析。本书不仅着眼于国际法本身演进成规的过程,亦对从自然法到实在法的国际法内涵,国人的文明观、世界观和现代化取径,清廷融入、主导新秩序的尝试以及其在国际法运用下的二元矛盾等内容展开了全面讨论,视角多有独特之处。全书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论述体系,并且其史料调用也如臂使指。除正文诸文字外,其文献综述亦十分扎实,可为范本。(印刷错误:141页将“果”与“研”字印刷重叠。)

评分

一流的文献梳理配上独到有趣的论点,日式学术训练的色彩浓厚,惜乎文笔也染上了日式的无生趣。

评分

法律不早完全,外交必难起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