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
出品人:
页数:189
译者:
出版时间:2010-1
价格:39.8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12206688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学术周边
  • 产业生态学
  • 产业生态学
  • 生态系统
  • 创新
  • 可持续发展
  • 产业组织
  • 技术创新
  • 环境管理
  • 复杂系统
  • 网络分析
  • 区域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从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方法等方面解析了产业生态学的内涵,通过对产业生态学及创新研究两门学科的特色分析,探讨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促进;介绍了一系列资源生产力评估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作为产业生态学研究的辅助工具;结合英国、印度、中国等国家的实例,进行了产业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分析。

该书可以为我国产业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产业管理等领域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图录
表录
撰稿人简介
第一部分 前言1
1 创新研究和产业生态学的学科交叉2
1.1 发展中的交叉学科2
1.2 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3
1.3 创新研究的相关理论4
1.4 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学科交叉的相关理论6
1.5 本书结构及各章简介9
1.6 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交叉学科的研究脉络11
2 产业生态学简介17
2.1 前言17
2.2 产业生态学的定义17
2.3 产业生态学研究进展18
2.4 产业生态学策略:重建产业系统19
2.5 卡伦堡产业共生园21
2.6 产业生态学的范畴23
第二部分 产业生态学技术及案例27
3 区域产业生态学和资源生产力:模拟和基准制定的新方法28
3.1 前言28
3.2 背景28
3.3 资源生产力框架30
3.4 资源生产力模型35
3.5 资源生产力与创新体系40
4 英国的产业共生46
4.1 前言46
4.2 产业共生计划——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性的创新方法47
4.3 发展产业共生的决定性因素及相关机构的作用48
4.4 英国的产业共生计划49
4.5 构建产业共生网络的步骤50
4.6 产业环境的相关因素50
4.7 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款51
4.8 区域管理机构52
4.9 亨伯地区产业共生计划(HISP)52
4.10 墨济河岸产业共生计划(MBIS)54
4.11 讨论56
4.12 产业共生网络的可持续性58
4.13 国家产业共生项目的重要性59
5 产业生态学:发展中国家一个新的规划平台62
5.1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62
5.2 发展中国家的现状62
5.3 产业生态学——一个新的规划平台64
5.4 产业生态学的区域视野65
5.5 案例研究综述65
5.6 如何实施产业生态学69
5.7 环境规划者的责任70
5.8 商业企业的责任71
5.9 公共部门的责任71
5.10 结论73
第三部分 创新系统:产业转型和变革77
6 食品消费和生产系统的转变:以冷冻豌豆为例78
6.1 前言78
6.2 食品产业的转型78
6.3 给豌豆一个机会80
6.4 结论89
7 可持续性技术与建筑业:对法规、管理和公司网络的评估93
7.1 前言93
7.2 可持续性技术、政府及企业间关系在建筑业中的作用94
7.3 可持续性创新与管理:以绝热材料为例95
7.4 可持续性创新与制度因素:以主动式太阳能加热为例97
7.5 可持续性创新与公司间的关系98
7.6 结论100
8 垃圾焚烧的能源利用:来自中国的经验106
8.1 前言106
8.2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MSW)问题的产生106
8.3 中国解决城市生活垃圾(MSW)问题的进展108
8.4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主要的垃圾处理技术109
8.5 1988年后初期垃圾焚烧生能(WIE)技术的应用情况:高成本、高质量方案110
8.6 将至1999年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情况:低成本、低质量策略111
8.7 1999年以后垃圾焚烧生能技术的应用情况:公众及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支持的方案111
8.8 WIE在中国的应用——实现垃圾处理和燃料供应的双重目标113
8.9 中国WIE市场的细分及其创新意义114
8.10 结论116
第四部分 消费和中介机构121
9 产业消费和创新122
9.1 前言122
9.2 消费理论回顾122
9.3 产业消费123
9.4 产业消费:是单一事件还是组合行为?126
9.5 产业消费:复合和过程驱动的特点127
9.6 产业消费的惯例、实践和能力128
9.7 结论129
10 消费:实践理论的视角133
10.1 消费本体论133
10.2 实践理论序言:差异和日常消费135
10.3 实践理论137
10.4 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138
10.5 实践(及消费)如何转变?138
10.6 一个历史案例——废弃物行动139
10.7 一个当代案例——淋浴140
10.8 消费实践理论对于产业生态学的意义141
11 绿色(生态化)中介144
11.1 前言144
11.2 基础设施结构变化:中介的出现144
11.3 中介的多样性和作用146
11.4 中介空间147
11.5 思考:生态性中介150
第五部分 管理和价值观153
12 产业生态学再设计及个体价值观转变:社会生态学展望154
12.1 前言154
12.2 个人经历:从科学技术到心理学及其他领域155
12.3 生态再设计先驱、革新者典范——P.A.YEOMANS160
12.4 结论162
13 产业生态学的社会生态性和政治生态性165
13.1 前言165
13.2 “管理”的重要性165
13.3 管理面临的挑战167
13.4 公司管理的竞争模式169
13.5 管理和社会变革170
13.6 制造业的管理和政治关系175
13.7 制造业和管理的新模式:咨询路线179
第六部分 结语183
14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空间:新兴的主题184
14.1 前言184
14.2 隐喻的有效性184
14.3 层面和多尺度问题185
14.4 知识、信息和“信息失灵”186
14.5 代理机构与代理主体的作用187
14.6 结论:未来的路18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从目录到内容,感到这本书的思路混乱,缺乏逻辑,翻译的也不好,通篇语言生涩。 由于是不同的作者分工写作,之后缺乏整合和梳理,所以整本书的内容杂而乱,实在不是一本很好的书。叙述的重点也在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之间摇摆,没有很好的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不推荐。

评分

从目录到内容,感到这本书的思路混乱,缺乏逻辑,翻译的也不好,通篇语言生涩。 由于是不同的作者分工写作,之后缺乏整合和梳理,所以整本书的内容杂而乱,实在不是一本很好的书。叙述的重点也在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之间摇摆,没有很好的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不推荐。

评分

从目录到内容,感到这本书的思路混乱,缺乏逻辑,翻译的也不好,通篇语言生涩。 由于是不同的作者分工写作,之后缺乏整合和梳理,所以整本书的内容杂而乱,实在不是一本很好的书。叙述的重点也在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之间摇摆,没有很好的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不推荐。

评分

从目录到内容,感到这本书的思路混乱,缺乏逻辑,翻译的也不好,通篇语言生涩。 由于是不同的作者分工写作,之后缺乏整合和梳理,所以整本书的内容杂而乱,实在不是一本很好的书。叙述的重点也在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之间摇摆,没有很好的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不推荐。

评分

从目录到内容,感到这本书的思路混乱,缺乏逻辑,翻译的也不好,通篇语言生涩。 由于是不同的作者分工写作,之后缺乏整合和梳理,所以整本书的内容杂而乱,实在不是一本很好的书。叙述的重点也在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之间摇摆,没有很好的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不推荐。

用户评价

评分

本来买来是打算作为论文写作的专业参考书的。原著应该是比较有新意的,但从研究的角度来讲不是特别深入,只是对近年来与产业生态学相关的交叉研究、几个新的研究和实践的关注点进行了探讨和介绍。 最有问题的是中文翻译。特别是在一些专用名词的翻译上,明明学术界已经有对应的中文惯用说法了,偏偏要译成另外一个,看得云里雾里的。不过在国内也不方便买原版,而且原版贵太多了……所以就性价比来看,还行。

评分

本来买来是打算作为论文写作的专业参考书的。原著应该是比较有新意的,但从研究的角度来讲不是特别深入,只是对近年来与产业生态学相关的交叉研究、几个新的研究和实践的关注点进行了探讨和介绍。 最有问题的是中文翻译。特别是在一些专用名词的翻译上,明明学术界已经有对应的中文惯用说法了,偏偏要译成另外一个,看得云里雾里的。不过在国内也不方便买原版,而且原版贵太多了……所以就性价比来看,还行。

评分

本来买来是打算作为论文写作的专业参考书的。原著应该是比较有新意的,但从研究的角度来讲不是特别深入,只是对近年来与产业生态学相关的交叉研究、几个新的研究和实践的关注点进行了探讨和介绍。 最有问题的是中文翻译。特别是在一些专用名词的翻译上,明明学术界已经有对应的中文惯用说法了,偏偏要译成另外一个,看得云里雾里的。不过在国内也不方便买原版,而且原版贵太多了……所以就性价比来看,还行。

评分

本来买来是打算作为论文写作的专业参考书的。原著应该是比较有新意的,但从研究的角度来讲不是特别深入,只是对近年来与产业生态学相关的交叉研究、几个新的研究和实践的关注点进行了探讨和介绍。 最有问题的是中文翻译。特别是在一些专用名词的翻译上,明明学术界已经有对应的中文惯用说法了,偏偏要译成另外一个,看得云里雾里的。不过在国内也不方便买原版,而且原版贵太多了……所以就性价比来看,还行。

评分

本来买来是打算作为论文写作的专业参考书的。原著应该是比较有新意的,但从研究的角度来讲不是特别深入,只是对近年来与产业生态学相关的交叉研究、几个新的研究和实践的关注点进行了探讨和介绍。 最有问题的是中文翻译。特别是在一些专用名词的翻译上,明明学术界已经有对应的中文惯用说法了,偏偏要译成另外一个,看得云里雾里的。不过在国内也不方便买原版,而且原版贵太多了……所以就性价比来看,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