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迪克斯先生把别人寄给尤斯特爵士的巧克力拿回了家,他的太太吃了之后中毒身亡。如此巧合,是谁下的手?为了什么?警方侦办这个奇特的案件,立刻陷入困境。这时,一个由各种爱好推理艺术人士组成的业余社团“犯罪圈研究学会”来帮忙查案,不料其中六位推理迷竟分别找出了六个完美的推理结论。六个不同的结论都能有效解释案情,都能合乎逻辑地“破案”,但真相只有一个……
安东尼•伯克莱(1893-1971)
推理小说史上的先知。1922年,他开始创作高水准的古典推理小说,并一手创建了著名的“侦探俱乐部”。在古典推理大行其道之时,伯克莱反而预测:“纯粹以解谜为主,重视情节却忽略人物塑造、缺乏文风和幽默感的传统推理小说时日不多。未来的推理小说,心理成分在吸引读者方面将超过数学成分。”而今,这一预言自是全部命中。1939年,伯克莱宣布停止推理小说的创作,但依然活跃于评论界,直至1971年去世。
刚刚读完这本书,的确是将多重解答发挥到了极致的小说,单单就一个涉案人员不多的案子勾勒出6种解释,而且都能自圆其说,作者本人的功底确实深厚。当然,虽然作者的解答数在推理史上可能算是空前绝后,但是在解答质量我认为是不及希腊棺材的,希腊棺材我认为是多重解答里面最令...
评分 评分读这本《毒巧克力命案》的前半本时,我不止一次想起了东野圭吾的《超·杀人事件》,感觉二者都是对侦探小说的一种颠覆,前者是理论或方法论上的颠覆,后者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颠覆。 毒巧克力命案前半本是对演绎法、归纳法这些纯理论推理的颠覆,核心论点正像笠井洁在《再见,...
作为8块一本的凑单佳品买来重看一遍,这种为了写六个解答,都要把解答和家访放在一起写的业界良心,果断给五星
评分2017年已读057:多重解答与多次逆转,针对同一案件的不同演绎与归纳,但有些故弄玄虚,尤其前面几重解答太过敷衍,根本无法自圆其说,那个侦探小说家自证的解答更是无聊透顶,最终的逆转也毫无惊喜可言。我倒倾向于“杀妻”这重推演。
评分3.5,本质依旧是推理小说的标准路子,过程找线索最后整推真相。但编排上的奇招为这本书增色不少,即新线索/信息出现后直接进入推理part,营造出一种多侦探推演对决的高逼格形式。可惜的是,故事本身没什么花头,精彩有余而冲击不足。(PS.开放结局还是酷的)
评分多重解谜的经典版本,纯粹的推理游戏和逻辑PK,即使以今日的标准来衡量,我还是毫无犹豫的给出五颗星。
评分作为8块一本的凑单佳品买来重看一遍,这种为了写六个解答,都要把解答和家访放在一起写的业界良心,果断给五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