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到共和

从革命到共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建华
出品人:
页数:409页
译者: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价格:39.00元
装帧:平装 32开
isbn号码:978756339016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陈建华
  • 文化研究
  • 文化
  • 思想史
  • 民国
  • 近代史
  • 文学
  • 学术
  • 革命
  • 共和
  • 历史
  • 政治
  • 变革
  • 社会
  • 思想
  • 运动
  • 制度
  • 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入近年来部分重要论文,冠名以“从革命到共和”,乃取自张灏先生“转型时代”的概念,即自清末到民国,知识群体互争雄长,推动思想潮流,建构公共空间,而报刊杂志等传媒则起了关键作用。本书以孙中山、梁启超为例,探讨晚清“革命”话语的理论与实践,而关于拿破仑一文说明其英雄传奇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到“新小说”中却被描画成“英雄末路”,意味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于“革命”价值的接受出现某种转折。

本书主要论述民国时期的都市通俗文学、电影与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的关系,描绘文学与文化多元竞争的盛况。重点之一是针对现下学界的流行看法,强调“通俗”(即“鸳鸯蝴蝶派”)文学不仅在大众启蒙及打造时尚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切入都市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共和”宪政的自由与民主理念。

作者简介

陈建华,生于上海,1988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2年获哈佛大学文学博士。1989-1991在美国加洲大学柏克莱分校作访问学者。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美国欧柏林学院,今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发表专著《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与李欧梵合著)、《“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1》、《帝制末与世纪末――中国文学文化考论》,及文学创作《陈建华诗选》、《去年夏天在纽约》等。

目录信息

革命话语与文学革命
“革命”话语的转型与“话语”的革命转型——从清末到1920年代末
孙中山“革命”话语与东西方政治文化考辨——关于“革命”的历史化与“后设”诠释问题
民族“想象”的魔力——重读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拿破仑与晚清“小说界革命”——从《泰西新史揽要》到《泰西历史演义》

报刊杂志与政治文化
《申报·自由谈话会》——民初政治与文学的批评功能
共和宪政与家国想象——周瘦鹃与《申报·自由谈》,1921-1926
1920年代“新”、“旧”文学之争与文学公共空间的转型——以文学杂志“通信”与“谈话会”栏目为例

文学、电影与都市文化
中国电影批评的先驱——周瘦鹃《影戏话》读解
格里菲斯与中国电影的兴起——1920年代通俗文学与电影的整合及其文化政治
殷明珠与1920年代初好莱坞明星文化

文本、文学主体与欧美现代主义
现代文学的主体形成——以周瘦鹃《九华帐里》为中心
质疑理性、反讽自我——张爱玲《传奇》与奇幻小说现代性
张爱玲与塞尚——1940年代的“写实”与“超写实”主义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大框架和思路很棒,具体写得散了一点

评分

第一编目下《民族“想象”的魔力》无疑是全书最精彩的一篇。第四编竟也很喜欢……

评分

话语、现代性这些真是有点看伤了。

评分

作者很懂张爱玲

评分

茅盾,郑振铎等新文化诸公痛斥通俗文学毒害青年或亡国之音,也包含着对于发展中资本主义及都市文化的鄙视,其背后道德至上,非我族类的战斗性,整体改造社会的革命手段其实蕴含着非常传统的思想方式。而郑正秋,周瘦鹃等人宣扬传统伦理价值,因循固有形式包括语言上坚持文言等方面,与他们抵御西化的长驱直入而维护本土旧文化的基本立场有关,这些看起来是相当守旧的。但与高调新文化不同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紧密扣连那个发展中的都市新文化,实质上在于维护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秩序,在这一点上说是非常现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