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生于上海,1988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2年获哈佛大学文学博士。1989-1991在美国加洲大学柏克莱分校作访问学者。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美国欧柏林学院,今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发表专著《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与李欧梵合著)、《“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1》、《帝制末与世纪末――中国文学文化考论》,及文学创作《陈建华诗选》、《去年夏天在纽约》等。
本书收入近年来部分重要论文,冠名以“从革命到共和”,乃取自张灏先生“转型时代”的概念,即自清末到民国,知识群体互争雄长,推动思想潮流,建构公共空间,而报刊杂志等传媒则起了关键作用。本书以孙中山、梁启超为例,探讨晚清“革命”话语的理论与实践,而关于拿破仑一文说明其英雄传奇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到“新小说”中却被描画成“英雄末路”,意味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于“革命”价值的接受出现某种转折。
本书主要论述民国时期的都市通俗文学、电影与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的关系,描绘文学与文化多元竞争的盛况。重点之一是针对现下学界的流行看法,强调“通俗”(即“鸳鸯蝴蝶派”)文学不仅在大众启蒙及打造时尚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切入都市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共和”宪政的自由与民主理念。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密度不及革命话语考论,3.7。
评分话语、现代性这些真是有点看伤了。
评分话语、现代性这些真是有点看伤了。
评分南行道中读此书,正好陆建德在会上说革命与不忍之心,陆有关怀。陈先生无疑是敏锐之人,选题很好,但是读完总觉得言犹未尽。想起早餐时遇到一无名女士说的:有个价值判断很重要。
评分谈张爱玲那篇可以,但也分析不够精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