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1890 — 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法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挈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39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其后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集》再版重印介绍
《陈寅恪集》自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列入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陈寅恪集》共计13种14册,分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含专著、论文集、书信、诗作、读书札记、讲义、备课笔记及其他杂著,凡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各类著述尽收其中,总计约350万字,另附各类图片140余幅,比较全面呈现了作者平生的著述面貌。时逾八载,多数品种市场阙供有年。
今年10月是陈寅恪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我们再版重印《陈寅恪集》,既是对作者表达深切的纪念,也是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自初版至今的七八年间,有不少热心的读者朋友提供资料及指出《陈寅恪集》中讹误。我们和编者借此次再版重印的机会,对部分内容做了校核文献,订补文字、注释的修订工作。除《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外,其余各册都有程度不同的改订,尤其是《书信集》更正了致傅斯年、致胡适、致闻宥少数函件的时间认定,编排顺序也相应有所变动。
在装帧方面,认真地斟酌改进,由平装提升为精装。既保留了首版的设计风貌(深受读者欢迎,在2004年被评为“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设计奖”社科类的金奖),也提升了品质,更符合这套书的定位,并且便于读者使用和保存。
为方便不同读者的购买要求,在销售上仍然采取单册定价,同时也有部分的盒装,整套销售。
陈寅恪这个名字好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去读,特别是最后的恪,是读ke还是读que,现在我也没弄明白。再版出来定价798价格不菲,很多人心里痒痒。可是要想全部把这套书肯完,那得下大工夫!权衡价格难免心里不舒服,期望这套书能单卖的读者不少吧!等等吧!
评分这套09年精装的陈寅恪集,翻开那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部分,下篇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有页码编排错乱的致命硬伤! 第336页后出现了291——298页,298页后紧接着出现了315——322页,322页...
评分这套09年精装的陈寅恪集,翻开那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部分,下篇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有页码编排错乱的致命硬伤! 第336页后出现了291——298页,298页后紧接着出现了315——322页,322页...
评分这套09年精装的陈寅恪集,翻开那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部分,下篇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有页码编排错乱的致命硬伤! 第336页后出现了291——298页,298页后紧接着出现了315——322页,322页...
评分陈寅恪先生一生治学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建议大家看看维基百科中的陈寅恪介绍。此集内容我没看过,囊中羞涩。学力甚浅,随便说说而已
纯粹标记一下,本科时读完的,每年都会拿出来和周作人一起重温。
评分扎扎实实地看完了
评分陈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至今都还让我记忆犹新,国外那些日子里的牵绊终究是左右了他,但不能不说也成就了心灵的一段救赎。
评分陈寅恪先生考据功力是最强的,他居然考证出“杨玉环入宫前是不是处女”? 陈寅恪是从这一点作为突破口,研究唐朝的外戚制度,继而扩展到宗室制度、藩镇制度,这个真的是太厉害了。
评分对一般读者,书信集和两部论稿比较适合翻看,其余诗史互证和大量引证的文稿看起来是比较头疼。翻看一遍,看个热闹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