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与海德格尔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安东尼娅·格鲁嫩贝格
出品人:
页数:507
译者:陈春文
出版时间:2010-4
价格:3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06743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传记
  • 海德格尔
  • 汉娜·阿伦特
  • 哲学
  • 阿伦特
  • 传记/回忆录/日记
  • 人物
  • 历史
  • 阿伦特
  • 海德格尔
  • 哲学
  • 存在主义
  • 政治哲学
  • 思想史
  • 德国哲学
  • 现象学
  • 自由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24年,一个学哲学的18岁的犹太女大学生在马堡遇到一位反叛的哲学家,这位哲学家后来成为纳粹运动的思想先声。于是,在年轻的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已婚的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之间演绎出一段激情四射的爱情故事。将近十年后,恰恰是海德格尔寄予民族“觉醒”厚望的纳粹把阿伦特这位德国犹太女性置于流亡境地。她先是逃到法国,最终流亡美国。而海德格尔在短暂出任弗赖堡大学校长一职后,又回到他的哲学中去。1950年,两位主人公久别重逢,旧情复萌,继又开始了关于这个充满破坏的世纪的论辩式对话。

作者在这部关于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双重传记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巨幅全景。她发掘新材料,向当事人求证。政治巨变及其灾难、崭新的哲学、德国的大学、阿伦特的博士导师卡尔•雅斯贝尔斯及其他重要的思想家、美国和欧洲——作者以此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最富争议的爱和思的故事。

作者简介

安东尼娅·格鲁嫩贝格,1944年出生于德国德累斯顿,先后在图宾根、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和柏林学习哲学、社会学和日耳曼语言学。她在柏林自由大学读完博士,在亚琛工业大学完成任职资格论文。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德国研究课程。自1998年起任奥登堡大学政治学教授。1999年,她在该校建立并领导“汉娜·阿伦特研究中心”。

她著有:《市民与革命者——格奥尔格·卢卡奇,1918-1928》,1976;《冲破内在的墙——民主德国的政治与文化》,1990;《反法西斯主义——一种德国的神律》,1993;《睡着了的自由》,1997;《抓住罪责不放》,2001;《阿伦特》,2003。

目录信息

前言
第一章:世界土崩瓦解——哲学的革命是怎样开始的
半路出家的哲学:卡尔·雅斯贝尔斯
新哲学的破晓:马丁·海德格尔
相遇: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
两对夫妇
走向哲学的途中:汉娜·阿伦特
同化文化的破裂
第二章:生命中具有事件性的事件一爱情从天而降
大学生活
首次遭遇
《存在与时间》
第一批读者的反应
分手之后
海德格尔和卡西尔在达沃斯
汉娜·阿伦特和京特·施特恩
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开始默声的友谊
第三章:20年代背景下德意志人与犹太人共生的失败
——朋友变成敌人
民族同化与职业生涯的终结:汉娜·阿伦特
犹太复国主义与存在哲学
拉赫尔·瓦恩哈根的两难处境
追捕与逃亡
海德格尔:把哲学付诸实践
柏拉图学园与国家社会主义的高校改革
海德格尔与他的同事
海德格尔校长
开始撤退
汉娜·阿伦特:被抛入政治洪流
第四章:逆境中的海德格尔与阿伦特发现美国
美国啊,美国
在美国与欧洲之间
在美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
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的陷阱
有关帝国主义的写作计划
战后时期的德国:罪责问题
美国人眼中的海德格尔
作为在美国生活的欧洲人
第五章:传统断裂与重新开始——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对位
海德格尔:为荣誉而战
海德格尔:艰难的岁月
前后一贯的思考
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友情结束之后
雅斯贝尔斯、阿伦特和海德格尔
汉娜与马丁的重逢
……
第六章:爱神蒙迪——思索浩劫之后的世界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爱情事件。1924年冬天的德国马堡大学,18岁的女大学生汉娜•阿伦特遭遇了35岁的哲学教授马丁•海德格尔。 虽然海德格尔还将于1927年才发表令他享誉世界的《存在与时间》,但是身高只有一米六三的他,此时在马堡已然是“思想王国里的神秘国王”,40多年之...

评分

他是一棵树 , 那时候正好枝叶繁茂, 他知道世界的每片叶子 , 连同叶子上清晨的露珠, 她来到树下,不为避雨,不为乘凉, 不为仰仗那高度以外的苍穹, 只为探问他脚下的泥土 , 如何滋养 ,如何成长。 他看见她来了。美好的她、新鲜的她、眼睛里藏着整个宇宙奥秘的她...  

评分

也许我们真的并不存在,直到有人目睹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也许我们并不能述说,直到有人能理解我们的语言。从本质上看,只有被人爱恋时,我们才真正获得了生命。(《爱情笔记》德波顿) 在英国作家德波顿的《爱情笔记》这部实证主义的爱情心理学分析作品里,他这句不怎么实证主...  

评分

他是一棵树 , 那时候正好枝叶繁茂, 他知道世界的每片叶子 , 连同叶子上清晨的露珠, 她来到树下,不为避雨,不为乘凉, 不为仰仗那高度以外的苍穹, 只为探问他脚下的泥土 , 如何滋养 ,如何成长。 他看见她来了。美好的她、新鲜的她、眼睛里藏着整个宇宙奥秘的她...  

评分

他是一棵树 , 那时候正好枝叶繁茂, 他知道世界的每片叶子 , 连同叶子上清晨的露珠, 她来到树下,不为避雨,不为乘凉, 不为仰仗那高度以外的苍穹, 只为探问他脚下的泥土 , 如何滋养 ,如何成长。 他看见她来了。美好的她、新鲜的她、眼睛里藏着整个宇宙奥秘的她...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成为思想家,阿伦特更适合做思想家的情人。

评分

回应一下底下一条评论中对译者是否有哲学背景的质疑,译者有哲学背景,绝对的。每个懒得仔细内容思考却想秀一下自己看过书的人,就要质疑一下翻译,不如您去多看些书再来说话。否则反映的只是您自己的阅读剂量和知识水平。

评分

比爱这个世界,内容上扎实多了

评分

那些无可救药的爱情。

评分

与萨特波伏娃相比,我一直认为阿伦特对海德格尔更接近爱的本质:无逻辑,甚至反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