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一个学哲学的18岁的犹太女大学生在马堡遇到一位反叛的哲学家,这位哲学家后来成为纳粹运动的思想先声。于是,在年轻的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已婚的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之间演绎出一段激情四射的爱情故事。将近十年后,恰恰是海德格尔寄予民族“觉醒”厚望的纳粹把阿伦特这位德国犹太女性置于流亡境地。她先是逃到法国,最终流亡美国。而海德格尔在短暂出任弗赖堡大学校长一职后,又回到他的哲学中去。1950年,两位主人公久别重逢,旧情复萌,继又开始了关于这个充满破坏的世纪的论辩式对话。
作者在这部关于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双重传记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巨幅全景。她发掘新材料,向当事人求证。政治巨变及其灾难、崭新的哲学、德国的大学、阿伦特的博士导师卡尔•雅斯贝尔斯及其他重要的思想家、美国和欧洲——作者以此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最富争议的爱和思的故事。
安东尼娅·格鲁嫩贝格,1944年出生于德国德累斯顿,先后在图宾根、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和柏林学习哲学、社会学和日耳曼语言学。她在柏林自由大学读完博士,在亚琛工业大学完成任职资格论文。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德国研究课程。自1998年起任奥登堡大学政治学教授。1999年,她在该校建立并领导“汉娜·阿伦特研究中心”。
她著有:《市民与革命者——格奥尔格·卢卡奇,1918-1928》,1976;《冲破内在的墙——民主德国的政治与文化》,1990;《反法西斯主义——一种德国的神律》,1993;《睡着了的自由》,1997;《抓住罪责不放》,2001;《阿伦特》,2003。
本文不涉及哲学与政治。 我想探讨的只是一个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我认为这个问题,比任何哲学或者政治问题都复杂,是人性最深刻的体现,因此我才为此文套用了一个相当好莱坞的题目,让人们以平常的眼光来看待故事中的这两个人。 在爱情关系中,只有男人和女人,其他都是背景和装...
评分一直认为,翻译是应该对得起原著,对得起作者,对得起读者的,但显然很多人被浮躁的社会风潮影响,把一件严肃的学术活动,当成一种任务和商业来看待,让我很失望和痛恨。本书译者译文算流畅,但不算准确,甚至有些部分还显得比较可笑。译者是否有哲学专业的基础?我表示...
评分一直认为,翻译是应该对得起原著,对得起作者,对得起读者的,但显然很多人被浮躁的社会风潮影响,把一件严肃的学术活动,当成一种任务和商业来看待,让我很失望和痛恨。本书译者译文算流畅,但不算准确,甚至有些部分还显得比较可笑。译者是否有哲学专业的基础?我表示...
评分今天,很高兴与大家相遇在万人咖啡厅。这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杯咖啡加一份小点心,亦足以畅叙幽情。在与贵涛讨论这次聚会之初,我就答应他可以在读书活动上献丑做个小发言。之后,才疏学浅和言语木讷的我,不免为自己的这份轻言感到惶恐不安,但又很愿意做这份尝试。其目的...
没有海德格尔给阿伦特这致命的一伤,我想也不一定能成就阿伦特的传奇!
评分在传记、哲学与爱情间游移,宛如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感情,单纯与复杂的矛盾综合。书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分开叙述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阿伦特各自的经历,对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情感则展示了更为复杂的维度。阿伦特的忠诚,从爱情走向友情,却很难说她彻底放下了牵挂,海德格尔的谎言、怯懦、功利与真诚。他们是灵魂的知己,一瞬的相遇伫立成永恒,对他们的生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对于阿伦特,宛如生命之书被重新书写,对于海德格尔,则是插上了飞翔的双翼。他们的感情相对比较单纯,却比萨特波伏娃更加复杂,在心里留下悠长的余音。
评分书里有一张雅斯贝尔斯年轻时略帅的照片。。。
评分我去你妈的后物理,显现学
评分书里有一张雅斯贝尔斯年轻时略帅的照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