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 (1914~1996)当代作家。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青少年时期接触新文学作品,参加家乡的革命斗争。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2师范学校,投入抗日爱国的学潮斗争,遭到镇压。家乡发生的高蠡暴动等经历和见闻,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有很大影响。1933年流浪到北平。1935年发表了描写高蠡暴动的第一篇小说《夜之交流》。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蠡县救国会委员、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等职。写了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扩展为中篇《父亲》),剧本《堤》、《血洒芦沟桥》等。这些作品中开始出现了《红旗谱》中的人物。1945年起做地方工作。1948年随军南下,任湖北襄樊地委宣传部长。1952年调《武汉日报》社任社长。1955年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梁斌的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红旗谱》、出版后激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反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后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译成外文出版。以后还陆续出版了小说的第二部《播火记》和第3部《烽烟图》,还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记事》,作品集《笔耕余录》以及《春潮集》、《一个小说家的自述》等。
红旗谱,ISBN:9787020074549,作者:梁斌 著
读过的第三本汉语长篇小说,记住了保定二师。还凑合。 读过的第一本汉语长篇叫做《娃女》,对女主人公的泳技深感佩服并深信不疑。 后来又读过一本,已经忘记名字了。讲一个上海流浪儿成长为革命者的故事,记住了如何识别香蕉的好坏。
评分情节线索 第一代 人的斗争,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的斗争 地主冯兰池 与农民朱老巩和严老祥之间的斗争,因为锁井镇的古钟,最终农民向地主妥协 第二代 严老祥的儿子严志和和朱老巩的儿子朱老忠 再一次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斗争 这一次农民胜利 第三代 严志和儿子姜涛和运...
评分情节线索 第一代 人的斗争,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的斗争 地主冯兰池 与农民朱老巩和严老祥之间的斗争,因为锁井镇的古钟,最终农民向地主妥协 第二代 严老祥的儿子严志和和朱老巩的儿子朱老忠 再一次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斗争 这一次农民胜利 第三代 严志和儿子姜涛和运...
评分 评分情节线索 第一代 人的斗争,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的斗争 地主冯兰池 与农民朱老巩和严老祥之间的斗争,因为锁井镇的古钟,最终农民向地主妥协 第二代 严老祥的儿子严志和和朱老巩的儿子朱老忠 再一次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斗争 这一次农民胜利 第三代 严志和儿子姜涛和运...
就
评分一层层失望,所以才显得真实吧。 本以为朱大忠返乡,最终能够推翻冯老兰。以为运涛会出来,没想到江涛也进去了。严老太爷的消息也不知道……让人看的好不得劲儿。 看书前半段,我还以为朱大忠和他的两个儿子是主角。运涛和江涛比大贵二贵的故事多,他们走上反封,抗日的道路,对比一下大贵二贵,这两个做的事儿就显得少了,具体原因也值得思考。为什么是运涛和江涛,而不是大贵和二贵呢?
评分结尾断得有些突兀。流淌的叙事,读感很难确定中心人物。朱老巩护钟没有见血,江涛的国民革命没有实写、运涛反割头税描写像聚众闹事而非革命、学生救校运动也没有正面冲突。作者主要想塑造的朱老忠的形象,没有真正意义上作出什么贡献。总觉得平而无激情。方言的运用和风俗画的部分很美。或许是一种中国农村的气质所然,压抑的、直爽的、闷声闷气地磨刀和“不行就跟他干”的看似不融而统一的气质,在忍受和爆发的临界点。而没有青年知识分子革命的戏剧冲突感和感召力。/同样是为了阶级利益可以舍己忘人,对于朱老忠的描写因为带有淳朴的江湖英雄气息和同乡情谊,就显得更加可信可爱些。将阶级的情谊与村民的情谊融合起来。
评分小时候读过这小说,觉得很好。
评分小时候读过这小说,觉得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