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张爱玲

我的姐姐张爱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子静,1921年生于上海市,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肄业,曾任职中央银行扬州分行、无锡分行,1949年后在上海浦东郊区任小学语文教师及中学英文教师,1968年底自黄楼中学退休。

季季,本名李瑞月,台湾省云林县人,1945年生。1963年省立虎尾女中毕业,放弃大学联考参加救国团文艺写作研究队,获小说组比赛冠军。1964年3月开始专业写作,6月成为第一批皇冠基本作家。专业写作十四年。1988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作家。1978年进入新闻界服务。曾任《联合报》副刊组编辑;《中国时》报副刊组主任兼《人间》副刊主编;时报出版公司副总编辑;《中国时报》主笔。2005年2月自《中国时报》退休。出版小说《属于十七岁的》、《异乡之死》、《拾玉镯》;散文《夜歌》、《摄氏20-25度》;传记文学《我的姐姐张爱玲》(与张子静合著)、《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等十余册。主编1976年、1979年、1986年、1987年年度小说选(尔雅版);1982年台湾散文选(前卫版)等十余册。

出版者: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张子静
出品人:
页数:284
译者:
出版时间:2009-9
价格:2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630751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张爱玲 
  • 传记 
  • 我的姐姐张爱玲 
  • 关于张爱玲 
  • 传记/日记/书信/访谈录 
  • 文学 
  • 中国 
  • 人物传记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回忆姐弟身世,家庭变故,人世沧桑……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读这本书完全是为了知道多点点张爱的信息,自我识字来就知道这人了,但到现在才来读她的文章实在是晚,恐怕她这个迷底早就被人揭的差不多了.....呵呵 她说过一句话:好的作家所做的文章就是要让读者觉这些发些的事或人就是作者的本身本人的,当然原话不是这样的,意思大致是这样,所以...  

评分

同父同母,相差不过一岁,相同的童年环境,姐姐成为著名作家,名满天下,弟弟却只是一名普通的乡下老师,自嘲庸碌了一辈子。是什么让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 从主观上说,弟弟显然也是向往姐姐的成就的,他对姐姐有一种仰慕甚至崇拜的感情。晚年的弟弟说,“没志气”的我,庸碌大...  

评分

评分

张子静此书还是提供了张爱玲不少珍贵的一手信息,尤其是离开大陆之前。而且确如她弟弟所说,她继承了母亲的刚烈性格,脱离了这个家。事实证明,如果当初她不离家出走,也许和他弟弟是一个下场。而她的父亲让我想到了另一位纨绔子弟,袁克文。后世对袁克文倒还宽容,一方面因为...  

评分

张爱玲非常有才华,她的弟弟比他差很远,是个很普通的人。 张爱玲个性独特,甚至有点自闭、自私、冷酷。而张子静则是个平和包容的人。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不见得张爱玲一定比弟弟优秀。 他们生于贵族家庭的没落时期,在那个年代,各方面的条件都比普通老百姓好得多,然而他们...  

用户评价

评分

为了写张爱玲的obituary,又借了张爱玲之弟张子静写的口述传记来看。印象中一直记得张爱玲有个弟弟,没想前几页张子静就引用了姐姐对他的那段描写。而事实上,比起才女姐姐的造诣,张子静的一生确实如张的感慨,碌碌无为,一生平庸。现在回想,高中时如此迷恋她,给我最大的激励就是要活出点名堂,不要一辈子都埋在人堆里。以及,至今听到“张爱玲”这三个字我依然会感动悸动,多么美丽的名字!

评分

"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父母生我们姐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

评分

在李鸿章 张佩纶那大家子里 只有张爱玲才是真正的传奇。

评分

在对待父亲的态度上,姐弟还是有某种相似的。一口气看完这本书,之前总觉得张爱玲比较凉薄,然后从张子静的回忆中,看得出,很多地方还是跟普通的姐弟一样,但是最后的不告而别,张爱玲终究是个奇特的,不拖泥带水的女人。然而对普通人来说,未免寒心,张子静还是比较宽厚的。——这是刚开始的感觉,看了遍小团圆,突然觉得,张子静还是那个会写信给二表哥说张爱玲侮辱门楣的弟弟,当着众人面,却笑嘻嘻的,一如当着张爱玲的面一样。

评分

看过的在家里,论文期借了这本用。“四十明朝过,犹为世网萦。蹉跎慕容色,煊赫旧家声。”一个旧贵族家庭面对大厦将倾的无能为力。“她所沉吟的‘乱世’从她外曾祖父那一辈就开始了。”后日本人进攻香港,学业被打断,战时状态,一切都失去了确定性,“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家也许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夕—无牵无挂的空虚与绝望……”这已经超出了个人造际,而更像是对战争状态的描写。在惊天动地的社会变革面前,个人显得多么渺小,因此她更加贪恋那一点细节,一点味道。胡兰成说她“不会跌倒”,她却为胡兰成跌倒了。50年上海第一次文代会,她的一身旗袍在蓝色和灰色的人民装中那样刺眼,她那样聪明,离乡离国,从此再也没回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