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关系学与国家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美惠
出品人:
页数:342
译者:赵旭东
出版时间:2009-6
价格:2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057785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人类学
  • 海外中国研究
  • 杨美惠
  • 文化
  • 中国
  • 社会
  • 符号人类学
  • 礼物
  • 关系学
  • 国家
  • 社会学
  • 人际关系
  • 权力结构
  • 文化研究
  • 社会互动
  • 制度分析
  • 情感纽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内容为:关系、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无论置身何处都会明白的。但是由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情况,一种被命名为“关系学”的东西便由此诞生。关系学在世界上也由此演变出了其最为复杂缜密的形式、并成为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该书力图呈现在1980年到1990年间,关系在中国大陆是如何运作并将这一系列的实践置于国家再分配经济,初现端倪的市场经济以及毛崇拜的背景当中去。笔者沿着古代关系学的谱系,追踪到清代之前对建立国家官僚权力的法家形成抵制的儒家伦理制度。二十世纪,关系学在掀起密集的关系学网络并阻止和切断国家机器垂直运作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

作者简介

杨美惠出生于台北,曾在多个国家生活居住过。杨女士曾就读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人类学与中国文学专业,并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她初次踏上中国大陆是在1981年,并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有余。杨女士的著作包括《她们的空间:转型中国的女性公共空间》(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宗教的狂热:现代性与国家形式的苦恼》(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8)。她还制作了两部纪录片:"透过中国女性的眼睛"(女性电影制作,1997)"中国温州乡村的'公''私'领域"(1994)。杨女士现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芭芭拉分校宗教研究和东亚研究的教授。目前,杨女士正在撰写一本关于温州乡村盛行宗教及仪式再生的著作,名为《现代性的再次狂欢:国家主权,制度经济以及中国沿海固有的民间秩序》。

目录信息

致谢
中文版前言
导论在中国的田野工作、政治与现代化
关系学的“发现”
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的关系学
在一种恐惧文化下的田野工作
人类学家的主体位置
中国现代性的国家规划和本土批评
第一部分 在一种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微观政治学的民族志
第一章 关系的方言和辞汇
民间话语
官方话语
民间话语中的关系学的关键字和概念
第二章 关系的范围和使用的背景
城市与乡村
性别层面
城市职业阶层
使用背景的多样性
看门人的社会
企事业和行政场合的用法
第三章 关系学中的“艺术”:伦理、计策及礼仪诸方面
关系基础:亲属制度、朋友关系以及其他的私人关系
情意:义气、感情和人情
扩大关系网
给予和接受的计策、义务和形式
回馈的义务
第四章 关系学最近的历史:传统的形式和历史的再现
三种官方的历史
关系学和中国文化
1949年以后的关系学的兴衰
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市场力量的进入
关系艺术并未销声匿迹
第二部分 理论框架
第五章 礼物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学
国家再分配经济中的权力技术
礼物经济中的反技术
命题
第六章 “借古非今”:古代中国的仪式伦理与国家理性
“批林批孔”
重新解释过去
第七章 毛崇拜、关系的主体和个体的回归
红色风暴:国家主体和毛崇拜
个体主体的回归
关系主体性的增减
第八章 中国根茎式的关系网和民间组织
个体与社会之间
个体与团体或协会之间
根茎式的亲属制度与关系政治:从“关系网”到“民间”
结论返回到实地
交换的阴柔的力量
作为一种民间自我组织媒介的仪式
人情胜过关系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今天我读了杨美惠的《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一书,实话说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本书。理由很多,但在这个日志里,我只想谈最近一连串读书后对一个特定民族志做法的疑惑。 之前教主发给我杨最近的一本做宗教的论文选,一直搁着没看。《礼物》这本书的台湾版我很早就买来了,先前也是...  

评分

评分

中文版的翻译有几处问题或硬伤,不知道是何缘故造成。 比如著名的人类学家Mauss(代表作《礼物》,涂尔干的外甥),书中一会儿翻译成毛斯,一会儿翻译成莫斯。这也许是此书有两个译者之故? 又比如有一个翻译问题,中文版118页,“在出示礼物的时刻表现出的一定的...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考察全面,指出了“在西方社会,人作为独立的主动者正式地具有同等活的商品和服务的权利,只受到个人金钱收入的限制”。值得一读的是第七章,对个人崇拜予以“现代心理医疗制度”层面上的关怀;第二部分勾勒出“国家权力”的逻辑运作,指出“‘国家权力’在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却没有被当做一个独立的力量充分地加以论述和考察。对官员权力的经常关注模糊了国家权力的作用”,观点之一是“我想这种崇拜并不是传统中国人对于帝王崇拜喜好的延续……以二十世纪中其他不同的主管崇拜和法西斯运动为例来看毛主义是容易理解的”;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在关系艺术中,通过从道德上降低对方这样一种策略运作,赠与者能够象征性地颠倒大范围的等级,这是一个有物质后果的颠倒”。不足之处在于转述书面化,多处语句不通,很多处错漏,如P266,只管——只要;P287

评分

读罢全书,快哉。如果有兴趣,个人建议可以将术语扎堆儿的部分简略翻翻,然后着重关注几个部分:关系的方言和词汇(比如对我们耳熟能详的形容词“油”的议论,一方面它有一种否定的道德评价,而另一方面它被认为是精明的,与其相对照的“老实”却被赋予了轻蔑的意思,指向“头脑简单”和“服从”),关系学中的“艺术”(最精彩的是“具有文化意味的推让的舞蹈排演”——在典型的送礼过程中,送礼人总是自我贬低表示所送礼物微不足道,受礼的人挥着手不要礼物,不止一次地推让:“我们是老朋友了,你何必这么麻烦。”或“这太过分了,我哪里需要这个。”在送的人一再坚持下,他最后还是接受了,说“你太客气了”或“你真是难为我”),对于关系学历史的梳理

评分

作者将关系与贿赂区分开来,我觉得人情和关系也要区分开来,不然你说关系资本主义中的关系可以用来锻造市民社会就已经很可疑了,还要拿来解决人际交往异化和社会成员原子化,沆瀣一气就是解决原子化?开玩笑呢吧。但纯人际交往性的人情却可能用来完成这两项任务。另外,作者在礼物经济的框架下,将中国人表达人情往来的宴席等同于夸富宴,然后将关系(而不是人情,虽然基于人情的宴席也不能和夸富宴等同)和夸富宴直接等同,得出关系可以防止财富集中的结论,认为人情、关系具有高度慷慨性,这真真是醉了,作者完全误解了中国人的人情“往来”。作者在强调传统中国的文化遗产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缺点的弥补性时,也很少谈及这些东西对“公正”的侵害。总之感觉作者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基本就是乱七八糟。第八章和附录的编辑简直奇葩,第七章砍掉一大半吧。

评分

想当官的人不妨看这本书。。。

评分

很好的题材做成这个样子……零碎的讲了一些故事,就无穷的上纲上线。对于农业社会的“关系”缺乏横向的比较,纵向联系儒法与毛时代不是不可以,但是作者做的十分牵强,形散神散骗经费的一本人类学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