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秦帝国的诞生》收录了西方汉学界罗泰、叶山的权威论文,日本汉学界渡边英幸、高村武幸、吉本道雅的代表作,上野祥史、土口史记的点评之作,以及江村治树的论文,文后首次系统整理了英语世界秦史研究文献目录。
本书采用考古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整合睡虎地秦简等简牍材料及近五十年重要考古成果,聚焦秦统一前夜至秦帝国形成的历史阶段,系统地分析了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揭示了秦国自我意识和他者认识的发展变化。书中收录的论文不仅涵盖了秦国的起源传说、外部关系、经济政策等主题,还对秦国法律、行政体系以及统一后的国制变革进行了深入讨论,为理解秦帝国的形成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作为跨语际学术成果的集成,本书不仅勾勒出海外汉学界秦史研究的差异化路径,更通过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的互证展现了国际秦史研究的新局面。
☆编辑推荐:
国际汉学权威揭秘秦帝国崛起
作者简介:
籾山明,日本东洋文库专职研究员,曾任埼玉大学教授。著有《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秦漢出土文字史料の研究:形態・制度・社会》(創文社,2015年)、《漢帝国と辺境社会:長城の風景》(中央公論新社,1999年)等
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特聘教授。著有《宗子维城 : 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Suspended Music: 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等。
译者简介:
吴昊阳,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洋史硕士毕业,青年译者,现供职于广州市增城区某中学,任历史和日语教师。主要译著有《古代中国的宇宙论》《汉字》《陶瓷》《宦官》《历史的基因:英国》《花粉症与人类》《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
曾广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文学学士、中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商学博士,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如果人类文化是一条幽深的长廊,那么中华文化是长廊里坚不可摧的柱石。而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因为研究思维方式、出发点、视角方法与结论可能都不尽相同,西方汉学研究历史悠久,日本历史上有着“书同文”的文化交流时代,2018年东京召开63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中“秦帝国的诞生—...
评分如果人类文化是一条幽深的长廊,那么中华文化是长廊里坚不可摧的柱石。而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因为研究思维方式、出发点、视角方法与结论可能都不尽相同,西方汉学研究历史悠久,日本历史上有着“书同文”的文化交流时代,2018年东京召开63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中“秦帝国的诞生—...
评分如果人类文化是一条幽深的长廊,那么中华文化是长廊里坚不可摧的柱石。而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因为研究思维方式、出发点、视角方法与结论可能都不尽相同,西方汉学研究历史悠久,日本历史上有着“书同文”的文化交流时代,2018年东京召开63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中“秦帝国的诞生—...
评分如果人类文化是一条幽深的长廊,那么中华文化是长廊里坚不可摧的柱石。而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因为研究思维方式、出发点、视角方法与结论可能都不尽相同,西方汉学研究历史悠久,日本历史上有着“书同文”的文化交流时代,2018年东京召开63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中“秦帝国的诞生—...
评分如果人类文化是一条幽深的长廊,那么中华文化是长廊里坚不可摧的柱石。而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因为研究思维方式、出发点、视角方法与结论可能都不尽相同,西方汉学研究历史悠久,日本历史上有着“书同文”的文化交流时代,2018年东京召开63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中“秦帝国的诞生—...
一、三章和友情赐稿值得一看。渡边英幸延续了他在《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一书中的观点,强调秦律中的“夏”是一个基于与秦国统属关系或婚姻关系而提出的概念。另外基于春秋时期“禹迹”含义扩张,开始构建为一种“共同意识”的背景下,秦建国传说亦不可避免地融入这种传说因素。高村武幸在第三章特别提到秦代县廷中“曹”设置上的特殊性,即缺乏制度层面的承认。其实秦代令丞下存在曹和官两种组织。由秦到汉,曹逐渐壮大,官则日益萎缩。其原因不外乎严耕望所说“丞、长史为中央所任命,不为守、相所亲信,故见任反远不如功曹、督邮、主簿等属吏耳。”
评分书中对秦史研究的课题与展望,其实也是对目前历史研究者的正确指引。史料的增加背后忽略的问题是不关注秦史的整体像,而只是死抠新史料的细节容易不思进取,所以需要拓宽视角,不同国家的学者应该增加对话,这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也是国际历史研究的发展新局面的良好开端。
评分一、三章和友情赐稿值得一看。渡边英幸延续了他在《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一书中的观点,强调秦律中的“夏”是一个基于与秦国统属关系或婚姻关系而提出的概念。另外基于春秋时期“禹迹”含义扩张,开始构建为一种“共同意识”的背景下,秦建国传说亦不可避免地融入这种传说因素。高村武幸在第三章特别提到秦代县廷中“曹”设置上的特殊性,即缺乏制度层面的承认。其实秦代令丞下存在曹和官两种组织。由秦到汉,曹逐渐壮大,官则日益萎缩。其原因不外乎严耕望所说“丞、长史为中央所任命,不为守、相所亲信,故见任反远不如功曹、督邮、主簿等属吏耳。”
评分书中对秦史研究的课题与展望,其实也是对目前历史研究者的正确指引。史料的增加背后忽略的问题是不关注秦史的整体像,而只是死抠新史料的细节容易不思进取,所以需要拓宽视角,不同国家的学者应该增加对话,这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也是国际历史研究的发展新局面的良好开端。
评分首篇渡边英幸以夷夏形成角度出发阐释,认为秦的扩张是沿着「霸王」的中心-四周的「封建」路线和划分内外他者的路线双管齐下,最终在周天子世界观解体以后继承了周的地位,但「内外」的划分也导致这种排他性特殊政策的快速终结。其后罗泰的考古经济论中规中矩,关注考古所见批量生产和个人消费的区别。吉本道雅的史记研究比较对胃口,虽部分做得偏书写(考察司马迁思想),但基于文献对于秦国夷狄论的再发掘脉络梳理值得一看。高村武幸的文书行政论虽然折衷了日本学界对商鞅变法的否定,但对县文书行政的推论还是没有结合作为军事据点的郡县前身。叶山的西方秦史前沿可见西人更关注「广」的时空对比及多学科研究,这方面与东洋学迥异,虽有新意,也容易做空。附录一篇以城市化程度切入的不失为一种视角,问题却也在于考古发现的不足导致样本对比的失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